与心血管系统变异分析研究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与心血管系统变异分析研究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陈奎孚[1]2000年在《与心血管系统变异分析研究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HRV和BPV已成为评价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的重要参数,但这仅是心血管系统变异的侧面表现。若全面深入理解其本质,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处理手段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其有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主要工作与结果如下: 1.血管容积变异的提出 作者详尽地总结了心血管系统变异的机制与临床的研究进展和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血管容积变异历程所含信息更为丰富,并能将心脏与微循环之间联系起来,初步观察已证实了该观点的正确性。 根据HRV和BPV的低频成分与微循环自主舒缩频带重叠这一事实,它们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界于心脏和微循环之间的血管容积变异应包含更丰富的信息,因为它既与心脏泵血有关,又与外周大血管和微动脉自主舒缩有关。比较相关的研究后发现,肢体阻抗容积图在研究心血管系统变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①对机体干扰比较小,这可避免血压测量中充放气所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自主神经的干扰;②阻抗容积图容易得到整个时程信息,这避免血压变异中仅依靠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压几个参数的片面性;③阻抗容积图的不同特征量受心脏、血管、微循环影响程度不同,因而便于从多视角观察心血管系统变异。 对肢体阻抗血流图的拍拍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观察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现象:①阻抗容积图整体以及大多数的特征量也存在类似HRV和BPV的LF和HF谱峰,特别是脉率变异与HRV基本相似;②阻抗容积图低频变异有类似宽带的特性;③阻抗容积图的重搏前波变异LF功率大于其他波LF功率,其原因可能涉及微循环的自主舒缩:④HRV极低频与血流极低频功率谱之间存在明显差异,HRV表现出典型的1/f~β现象,而血流图极低频成分随频率趋于零而下降。 2.利用阈值收缩法直接去除色噪 建立了直接由色噪功率谱估计小波变换各尺度噪声方差的公式,这既避开了现有文献去除色噪方案中的白化滤波器设计,又避免了两次滤波操作,可有效(?)减少运算量。同时,由于未涉及白化滤波,故也不存在因滤波器与色噪模型不匹配所带来的精度问题。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阻抗血流图去噪,取得良好效果。 3.特征点检测与时频参数精细估计 提出了奇异点按对称性分类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奇异点检测中的小波选择更具目的性和指导性,即对中心对称类型奇异采用偶函数小波,而轴对称型奇异采用奇函数小波,可使小波变换在奇异点处出现极大值。将小波变换应用于心电图的R波检测,比较了采用Marr小波和二次样条小波的变换在R波位置的局部性态。通过数值试验发现,把R波的升支(或降支)作为中心对称性奇异比把R波作为δ类奇异更为合理。

马晓彤[2]2003年在《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全面考察脏腑经络相关、经络实质和经络口诊疗技术三方面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进行了有关理论与方法学的论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即主张运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参照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创造以实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现代转化。认为脏腑经络相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中医学与西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交会点,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强调采取整体制约原则下的信息化实证技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两极脉冲式经络测量法对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全程、小鼠肝脾肾三经腹段体表循行线和肝脾肾三脏进行了系统的导电性考察;用经络口诊疗仪沿心包经进行了经络口分布状况考察;对正常小鼠与遗传性白内障小鼠进行了经脏导电性对比考察;可喜地发现:①人体心包经体表循行线的位置与古典描述之心包经循行线基本一致,呈低阻抗特性;导电量值的三元组合,呈现反映个体差异的规律性。②正常小鼠三经体表循行线的定位与导电性特征与人体一致;三经与三脏之间存在伴随关系与因果关系交织的复杂关联。③白内障小鼠三经导电量略降,三脏导电量显增,导电量下降区集中于三经中部,且与肝经和肾脏密切关联。④正常时,双侧肝脾两经平衡,左肾经导电性略强于右肾经;中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扩大;晚期妊娠时,两肾经导电量差值缩小;哺乳晚期两肾经导电量差值倒置。从丰富的实验结果中首次发现并初步归纳出“经络效应密码”系统及“经络运动节奏规律”、“经络缓冲调节规律”、“脏腑经络相关联动规律” “脏腑经络平衡规律”等四个规律,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和有机统一的。 本项研究首次运用信息化实证方法对脏腑经络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关类型及数量关系;揭示了若干重要的活动规律,开辟了藏象与经络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其成果虽然是初步的,但极具开拓性和创造性。经检索,本项研究在同类研究工作中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陈果[3]2015年在《基于领域概念关联的网络社区知识聚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网络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特征出发,提出一种用户需求的知识聚合方案。网络社区知识组织的主要依据是用户交流内容中的主题及其对应的领域概念关联。因此网络社区知识聚合的核心是构建面向特定领域的概念关联体系。传统知识组织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网络社区中的知识聚合需求,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为通过融合已有的领域背景知识体系和基于UGC内容挖掘生成的知识关联体系,构建领域多元概念关联体系;以此为支撑实现面向网络社区的多维知识聚合。第一章研究网络社区知识聚合的模式问题。首先,在分析网络社区用户交流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其知识聚合需求,在回顾网络社区知识聚合发展路径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概念知识关联的特征与形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网络社区知识聚合的模式。第二章以领域知识分析为视角,讨论基于领域概念关联的网络社区知识聚合模型构建问题。在引入领域知识分析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以领域知识为背景的领域概念关联的特征,及其在知识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领域多元概念关联体系构建流程和基于概念关联的网络社区知识聚合实现方案在内的总体模型。第三章研究领域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的构建。通用性和专业性的结构化知识组织体系(分类法、主题词表、本体、主题图等)为构建面向特定领域的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提供了基础,因此从已有的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中提取领域概念单元、合并概念关联是最直接的方案。另一方面,大多数领域都缺乏可利用的有针对性的结构化知识组织体系,因此从其他资源途径获取领域概念单元和概念关联有其必要性。本文讨论了基于用户用词领域概念单元抽取、基于资源内容挖掘的领域概念单元抽取、基于资源挖掘的领域概念关联识别等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将这些从其他资源途径获取的领域概念关联体系基本元素与已有的概念关联体系进行合并,包括概念映射和标准化、概念关联合并等问题。领域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的形式化是后续知识利用的基础,通过对比SKOS和OWL 2两种语言对概念关联体系的表述细节,本文选定基于OWL 2语言的领域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形式化方案。为了检验上述思考和方案的有效性,本文开展了基于主题词表和百科内容挖掘的心血管领域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构建实验。第四章研究领域共现型概念关联体系的构建,其思路是从网络社区用户交流内容中挖掘概念关联。文本图模型为概念单元在用户交流内容中的共现关系表示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探讨基于文本图模型的领域概念共现网络构建流程,本文将领域共现型概念关联体系划分为两大阶段。其一是由用户交流文本集向概念共现关系矩阵转化,核心步骤包括文本集构建、中文切分词与同义词合并、领域术语识别、概念共现关系提取与共现矩阵构建;其二是概念共现关系矩阵向概念共现网络的转化,核心步骤包括概念共现关系强度的标准化、概念相似度计算、基于相似度的概念关联边强度映射和概念共现网络生成。根据上述思路和方案,本文以著名的医学社区丁香园为例,选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心血管论坛作为对象,构建了基于用户交流内容挖掘的心血管领域共现型概念关联体系。第五章研究领域多元概念关联体系的融合。本部分研究开展的前提是探讨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和共现型概念关联体系融合的机理,在对两者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可提出基于优势互补的融合原则,并制定将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中的概念内涵、概念和关联类型、层次组织结构赋予共现型概念关联体系的融合方案。融合方案的实现主要体现为体系间元素映射,包括概念术语映射和语义关系映射,在语义映射部分重点探讨了语义相似度融合方案和细粒度关系发现两个问题。此后,通过对多元概念关联体系融合后的数据关系进行梳理,确立了基于关系数据模型的多元概念关联体系形式化方案。在实验部分,对前文已构建的心血管领域结构化概念关联体系和共现型概念关联体系进行了融合。第六章研究基于多元概念关联体系的网络社区知识聚合实现问题。在探讨了多元概念关联体系对网络社区知识聚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本部分提出了以知识单元粒度和知识聚合形式为维度的多维知识聚合模式。此后,分别对不同知识单元粒度的知识类聚和知识共聚方案和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知识共聚方案是本文有别于传统知识聚合形式的创新点,以概念单元的多维度和细粒度关联为支撑,可实现网络社区分面检索与导航、主题多维推荐、知识元链接体系构建和资源关联发现等功能。在实验部分,专门针对丁香园心血管论坛的知识聚合方案实现进行了实验。

隗金水[4]2003年在《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分析运动员选材及与选材相关的育材、选育关系、成才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并论述其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再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运动员选育现状。即哪些现状与“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相符合,哪些不相符合。 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对“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紧扣运动员选材这一研究主题,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静态描述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事实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原则。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从“选育关系”的角度看,选材不只是一次或若干次静态的测试,也不只是横断面的指标筛选和选材标准制定,它是一个纵向的、连续的、长期的过程,尽管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选材内容有所侧重,但选材始终是与育材密切相联系的一个动态过程。 2、从综合的观点看,“选材是基础,训练是手段,比赛是目的”;而从分析的观点看,“在某些阶段,选材是目的,训练和比赛是手段,是为选材服务的”,或“低一层次的训练(或比赛)是为高一层次的选材服务的”。从综合的观点看,成功的选材和科学的育材是运动员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从分析的观点看,只有每一层次的选材和育材都科学合理,运动员才能达到成才的目的。 3、高的选材成功率并不意味着有高的输送率或高的成才率,但是高的成才率必须要以高的选材成功率和高质量的输送为前提。选材成功率的极小值可以从成才率反推。 4、“运动员选材”的重新界定是:“运动员选材是与育材密切结合的选拔青少年儿童运动人才的动态过程”。它不仅要求结合育材情况进行选材预测,还要对在育材中获得数据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考察,而不是教条地、静态地看待在育材中获得的数据。 5、本研究提出的“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内涵为:选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育材相辅相成,互为目的,选中有育,育中有选。人类遗传学理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理论、竞技人才成长规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心理学理论等构成了“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的理论基础;而选材层次的划分、选材阶段的确定、选材年龄宽容度、运动员转项、运动员的成长过程等构成了“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的实践基础。 6、基因选材的发展,不但不会否定“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的指导作用,而且会在人类遗传学方面进一步使这种理论对选材的指导作用朝着更精细、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7、下列调查结果与本研究建立的“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相符合: (1)只有35.4%的教练员认为选材和训练同等重要,高达64.4%的教练员认为选材工作更重要,几乎没有教练员怀疑选材的重要性。 (2)不同项群、不同训练层次教练员在选材中对运动员专项成绩要求相对不高(排名第九位)。说明,虽然专项成绩是选材的一个比较重要指标,但绝非为最重要指标。 (3)教练员对选育关系的诠释:76.8%的教练认为运动员选材是与育材相结合的一个动态过程:94.1%的教练认为“低一层次的训练是为高一层次选材服务的”观点起码是基本正确的;86.3%的教练认为育材的质量起码是一般影响进一步选材的质量。 (4)从县区体校到体工队的四个训练层次的专项训练负荷的安排上,基本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说明不同层次教练在安排专项负荷上的态度还是很理性的。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生陇金水 (5)被调查的3758名运动员中,有转项经历的有472人,转项率为12.6%。“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可以圆满解释下列现象:第一,转项高峰期为12·16岁;第二,有约八成的运动员报告了积极的转项效果;第三,约八成的转项引导人为教练;第四,运动员一致认为发生转项的主要原因是“教练选拔,’o (6)因子分析表明,影响运动员选育效果的最重要因子是社会环境因子伊l),它与家庭环境因子(Fg)、训练和比赛环境因子任6)连成网络,又结合奖励与保障因子任3)、执教水平因子住4)、竞技战略因子伊11)对运动员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选材和训练的科学性也是影响运动员成才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选材保护因子(FZ)、心智因子伊5)、体质健康因子任10)、科研与潜在选材因子伊7)、专项与基础训练因子(F8)的作用上。8、下列调查结果与本研究建立的“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不相符合: (1)大部分教练员不清楚运动员发育分型问题。近四成的体校教练认为目前的竞技体制优先鼓励早快出成绩(而不是打基础),并有超过八成的体校教练肯定在教练员中存在“为早快出成绩,故意选拔一些早熟队员”的倾向。 (2)教练员科研意识比较薄弱。选育中与科研人员合作不多,三成到四成的教练仍是完全凭自己的经验解决选材和育才中遇到的问题;约七成的教练没有发表过论文或著作。 (3)总体而言,虽然约八成的教练自认为对选材“较有把握”和“很有把握”,但是,又有一定比率的教教分别为383%、31.3%和51.5%)认为,“选材不准”是运动员转项、遭淘汰和高一

蒋慕东[5]2006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曹征涛[6]2005年在《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放电特征及其对心率调控模式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在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生理机制研究中,深入探讨神经放电的特征,有利于揭示自主神经系统放电活动模式以及在不同模式下放电活动的特点,从神经电生理学的角度加深对自主神经系统电活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神经放电的特征与心血管功能状态结合进行探讨,可以挖掘出自主神经电活动与心率变异的关系,进而理解自主神经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规律,更有效的利用自主神经电活动提供的信息,特别是可以为新型心脏起搏器及其它心脏复苏设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生物物理和电生理依据。在自主神经放电的研究中,统计学分析、谱分析等常规方法已经不能够充分挖掘电活动中所包含的信息。随着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电生理信号分析中的优势,能提取出用常规方法所不能提取的信息。正是从以上的意义出发,我们利用了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非线性分析,对心下交感神经电活动(Inferior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ICSNA)的特征及其对心率调控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以较全面了解心下交感神经的放电规律,尽可能挖掘其与心率变异性的耦合关系,以ICSNA为一个窗口,较深入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控规律。 本文以猫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七次试验。在实验中构建了戊巴比妥

徐霞[7]2008年在《心率变异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分析》文中指出心率变异(HRV)信号蕴涵了有关心血管系统神经及体液调节的大量信息,通过检测患者的心率数据,可得到许多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状态的信息。心率变异信号分析是临床研究和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技术手段。本论文以现代信号处理方法—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混沌理论为基础,对心率变异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本论文的目的通过两种常见的药物对比试验和正常人与病人的参数分析,验证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在心率变异分析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了这些参数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本论文的重点是在两类试验中Kolmogorov复杂度的计算,工作量大,并且以往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包括:①对混沌的性质与特征、混沌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对心率变异信号的混沌特征作了方法上的论证。②探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在心率变异中的应用。本文选择了Kolmogorov复杂度、相关维数和Lyapunov指数。Kolmogorov复杂度,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计算简单和数据量小等优点,本文主要以Kolmogorov复杂度为重点进行了讨论。相关维数中对相空间重构过程中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这两个重要参数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完成了对最佳嵌入维数和最佳延迟时间的确定。介绍常用的计算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的方法—小数据量法。③设计阿托品和倍他乐克的对比药物试验,对药物试验数据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发现:使用阿托品,复杂度指数降低。使用倍他乐克后,复杂度指数有增加的趋势。④统计和对比正常人、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的HRV指标中的Kolmogorov复杂度。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组比较,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Kolmogorov复杂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Kolmogorov复杂度可以用于临床心率变异信号的分析,能够表征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作用状态。

王红雨[8]2015年在《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健康体适能是体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持或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缺少针对70岁以上高龄人群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从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评价指标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制定出适合高龄人群进行测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高龄人群的体质监测、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完成专家咨询问卷,采用两轮Delphi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100名(男、女各50名,分为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7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测量,从指标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区分度进行检验;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选取1140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测试,获取有效样本789名,依据有效样本的测试数据,采用百分位数法进行数据建模,并初步建立评价标准;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身体成分对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身体成分指标的适宜界值,通过实地走访,收集240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最近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作为验证适宜界值科学性的依据;采用高龄老人体力活动问卷、SF-12健康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我国不同地域7个城市高龄老人的体力活动和生活质量状况,探讨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建立健康体适能对健康状况的预测模型。结果:(1)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86.7%和73.1%,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威度系数为0.86和0.83,对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67(2c=78.31,p<0.01),对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81(2c=84.33,p<0.01)、0.79(2c=74.54,p<0.01)、0.74(2c=71.32,p<0.01)、0.76(2c=72.47,p<0.01)、0.51(2c=34.48,p<0.01);按照指标筛选原则初步确定身体成分、肌力与肌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测量指标。(2)经信度检验,测试指标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767-0.954(p>0.05)之间,表明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Bartlett球度检验,KMO值为0.719(p<0.01),可以认为指标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所得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是5.113,3.917,2.435,2.128,其累计解释变量达到61.8%;经区别度检验,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区分由于年龄、性别特征和不同测试水平导致的差异(p<0.05),经专家讨论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测量指标。(3)不同性别之间,女性BMI、腰高比均值高于男性,柔韧性好于男性,男性肌力、心肺耐力、平衡能力好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血压、安静脉搏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其余指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比较,柔韧性、肌力、心肺耐力变化幅度最大,除70-74岁与75-79岁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标准比较,我国高龄老人的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数值较大;与美国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常模比较,我国高龄老人柔韧性评价常模数据波动幅度较大,肌力、平衡能力、心肺耐力评价常模数据波动幅度较小。(5)随着BMI的增加,患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BMI、腰高比的增加,患高血脂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腰高比的增加,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腰围、腰高比的增加,患心脏病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其中风险增加最为明显的比值比位于P90处;采用ROC曲线确立的BMI、腰围、腰高比的适宜切点所对应的百分位置为P50~P75;以适宜切点划分形成的肥胖组与正常组其生理生化指标水平和疾病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龄老人锻炼的时间主要为0.5~1h/次(42.5%),强度主要为中小强度/次(41.6%),频率主要为6~7次/周(79.2%);男性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增长得分出现下降,其中70-74岁组与80-84岁组、85岁及以上组比较,75-79岁组与85岁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体力活动组的健康检出率为69.8%,中体力活动组为66.8%,低体力活动组为56.4%,且高、中体力活动组与低体力活动组的健康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研究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建的指标测量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反映高龄老人的健康体适能状况。(2)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的比较,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体适能。(3)依据测试数据特点制定了不同性别的身体成分评级标准及不同性别、年龄的肌力、心肺耐力和平衡能力评价标准。(4)身体成分相关指标对预测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价值,其确立的适宜界值可以作为诊断相关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标准。(5)规律的体力活动和较高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高龄老人健康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效益;构建的健康体适能回归方程对高龄老人健康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健康体适能对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卞良[9]2017年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级学院研究是大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的分权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治理关系发生调整;治理理念逐渐进入中国大学乃至二级学院领域,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兴起并不断深化,给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带来了新的严峻考验。为了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的内部治理体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办学积极性、助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法和实证定量研究法,从“结构”与“文化”相结合的范式出发,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实现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善治”为最终目的,展开相关研究。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治理”、“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概念界定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理论、治理理论、组织理论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随后,从纵向上对国外大学内部的主要学术组织进行了介绍,从横向上对以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及其学院内部治理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概述,探究、挖掘出了六点启示。接着,总结了中国大学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历史变迁的七个阶段,探讨了分权趋势下中国研究型大学改革及其带来的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职责的扩大,分析了中国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职责背后其所拥有的五种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学生权力以及相应的权力主体、权力来源,从治理主体、权力配置、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服务模式四个方面指出了现阶段中国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存在的严峻问题。为了挖掘国外大学及其学院内部治理呈现不同模式以及中国大学及其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模式的根本原因,找出其作用因素,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出现的严峻问题,本研究对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方面,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初步探究了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影响因素模型,利用“利益相关者”和“行动者”这两个概念,初步构想了模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另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效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深入剖析了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影响因素、因素维度、影响机制以及作用效果等,进一步完善了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影响因素模型即“五角星模型”。最后,提出了完善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的五点对策建议。即行动者策略:建立“五位一体”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环境策略:营造内部治理的良好外部环境;目标策略:以善治为理念,以SMART为原则,合理建构二级学院目标;结构策略:通过顶层设计、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资源策略:合理加强资源的获取、配置及转化。

刁晨[10]2016年在《心电信号质量评估与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率变异性信号蕴含着丰富的心血管系统生理和病理信息,被广泛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定量评估。众所周知,心率是自主神经系统协调控制的结果,心血管疾病、生理状态、生活压力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有很大的影响。提取心率信号,识别与疾病相关的异常心率信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噪声污染,造成心率信号提取精度下降。因此,心电信号质量评估是心率信号分析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围绕心电信号质量评估和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多导联心电信号质量评估,提出了多导联心电融合算法。算法中,利用局部加权线性预测基本思想对多导联心电信号实施融合。为了有效保留多导联心电信号的质量特征,模糊推理系统被设计用于加权值估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对拟合心电信号和实际心电信号实施有效融合。研究中,使用相空间重构理论和量化递归分析对心电信号质量特征进行提取。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最终选取递归度、确定性和熵三个指标作为信号质量特征参数。2)为了对心电信号质量实施有效分类,本文提出了基于局部投影距离的谱聚类算法。在算法中,定义了局部投影邻域,该区域是任意两数据点所构成的局部邻域,邻域内数据点投影到两数据点间的直线。利用投影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数据局部空间结构便能被该数据之间相似度很好地描述。根据数据点间的结构信息,对投影距离进行压缩或者拉伸,从而获得亲和矩阵。通过对拟合数据、实际数据和图像的聚类实验结果说明基于局部投影距离的谱聚类算法具有较好的算法性能。3)为了检测心电信号中的R波,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自适应地将信号分解为一系列调幅-调频分量的改进总体局部均值算法。面对低分辨率信号,总体局部均值算法在信号分解过程中常出现信号的模式混叠,从而难以在调幅-调频信号中提取有用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次样条插值的总体局部均值算法,通过对数据点插值处理从而提高了信号的分辨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克服信号的模式混叠,进而提取到心电信号特征信息。因此,本算法性能优于局部均值算法和总体局部均值算法。4)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总体局部均值算法的R波检测算法。算法中,R波的检测分为三个过程:信号预处理阶段、特征提取阶段和决策阶段。利用MIT心律不齐数据库对本算法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实现心电信号R波的检测。5)对于心率变异性分析,庞加莱散点图对心率变异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描述不足。本文提出了三维庞加莱散点图,在原散点图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散点间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庞加莱散点图对非线性系统的描述能力。将三维庞加莱散点图分别用于健康人、冠心病患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RR间期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维庞加莱散点图对于上述三类人群的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与心血管系统变异分析研究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D]. 陈奎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2]. 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马晓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3]. 基于领域概念关联的网络社区知识聚合研究[D]. 陈果. 武汉大学. 2015

[4]. 运动员选材的选育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D]. 隗金水. 北京体育大学. 2003

[5].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6]. 星状神经节后心下交感神经放电特征及其对心率调控模式的初步探讨[D]. 曹征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7]. 心率变异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分析[D]. 徐霞. 重庆大学. 2008

[8]. 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王红雨. 苏州大学. 2015

[9]. 中国研究型大学二级学院内部治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卞良.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10]. 心电信号质量评估与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研究[D]. 刁晨. 兰州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与心血管系统变异分析研究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