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再认识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对中学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再认识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对中学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学科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就他根本的目的来说是培养和塑造人才。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史实、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才智。而且,还须从情感、意志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以历史学科的特性而论,爱国主义教育是其重要的、经常的、永恒的主题。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能使我们的史学教育生动、活泼、富有哲理。然而,由于我们对爱国主义内涵把握的差异,往往使我们的教学显得苍白无力,少了那种振奋人心,发人深省,潜移默化的历史教学所特有的功能。

(一)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注意到,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由“千百年来”、“祖国”、“感情”三个方面构成,它的核心部分是祖国。恰恰在这点上,我们的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了一种习惯思维,造成了我们思维中的一个盲点。祖国与国家原本两个不同的概念,经常会不自觉地混淆在一起。

我国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以后,“国家”就成为国的通称。杜甫在《春望》诗中有一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显然,这里的“国”指的是一种社会结构。同时,“国”又是一种地域的代指。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之句则是一例证。显而易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家是个不严格的概念。

国家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组成。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含义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我们知道,任何观念形态都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都必须受到时间与空间制约,社会存在是一切观念形态的基础。

英语世界中,“国家”被译为Country、Statnation。在通常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名词出现。如:China is a great Socialist Country(中国是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祖国”则被译为homel-and、motherland、fatherland。这里强调的是国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属于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重要构成。如:I love our mother-land(我热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感到,从中世纪黑暗冲杀出来,并经过资产阶级文化复兴洗礼的人们,十分注意区分观念形态上的国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祖国之间的差别。

波兰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音乐家肖邦,毕生痛恨沙俄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和奴役。尽管他对影响整个欧洲社会政治生活的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格格不入,但他一贯坚持反对沙俄的立场。热爱祖国,成了他整个生命乐章的主旋律。

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实行改良主义的方案。不容讳言,青年孙中山尚未跳出改良主义的窠臼。但是,他关注祖国的命运与前途,字里行间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以后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鲜明地提出爱“中华国”还是爱“大清国”。作为一名炽热的爱国主义者孙先生反对的是作为观念形态的“国家”——大清国,酷爱并为之献身的则是生他养他的“祖国”——中华国。热爱祖国,几乎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人物成长的起点。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基点应该是热爱祖国。

将祖国与国家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具有丰富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局限于爱国体的教育。任何一种国体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现象出现。这是历史过程的逻辑发展,而不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结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教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我们当然要进行热爱国体的教育。但是热爱国体(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既不应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也不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终点。前者割断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后者则忽视了国家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这一观念形态最终是要进博物馆的,而祖国将同人类本身共存。

热爱国体(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是我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得以新生的合乎逻辑的选择。这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华所在。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我们的祖国也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这是我们理直气壮地进行热爱国体教育的基础。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体的教育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二)

既然爱国主义是一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最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就无法回避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所展示的爱国主义的情操。

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是一群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表现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挑战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中国的危亡奔走。但是,林则徐以前二千二百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有没有民族英雄可言呢?如果有,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又集中表现在哪一点上呢?这是一个不难回答,又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尽管在我国的汉语中,民族一词在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但是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有着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公元前221年,泰始皇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象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一类反抗外来入侵,维护国土统一的民族英雄只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群中的一小部分。其主干部分则表现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巩固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众多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中表现在适应、保护、发展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封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中。北魏孝文帝、后金努尔哈赤这类杰出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于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首先为鲜卑族、女真族的封建化过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了他们的才智。他们首先是本民族的英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英雄。

岳飞、文天祥、于谦等杰出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操主要展现在反抗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成员对中原地区的挤压。这不能解释为一种简单的民族纠纷。实际上,岳飞等人反抗和抵御的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破坏,是保证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优势对于其他地区的影响和作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骨干形成的民族,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舞台是在中原地区。以此而论,岳飞等人的历史功绩集中表现在他们对祖国的眷恋和责任。没有这类杰出人物的努力,就不可能出现诸如两宋时期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可能迫使元世祖、康熙帝等入主中原的统治者进行统治政策调整。“还我河山”,多么豪迈的爱国主义的呼唤,却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者真正地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这是一些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三)

钱穆先生曾经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

从量来讲,让受教育者较多地了解本国的历史似乎不难,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史籍典章汗牛充栋,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爱国主义热情的史实、人物几乎俯首可视,举手可得。以质而论,真正能够使受教育者较深地了解本国的历史,这就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才学,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德识。

多少年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笼罩着我们的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几乎陷进了国粹主义的泥潭。实践已经证明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培育起来的爱国主义热情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价值。

造纸技、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没有这四大发明,人类社会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然而,将这四大发明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使人类社会从中世纪跨入近代社会门槛的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玩味的是,经过阿拉伯人等中间媒介传入西方社会的四大发明,成了西方列强砸开中国门户,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深渊的物质力量。这是最基本的史实,可是真正讲清这个史实,让受教育者对本国的历史有个深层的了解,要比这个史实本身更难,它需要教育者的德识。爱国主义的热情,归根到底在于确立受教育者对自己祖国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进取心,而不是那种夜郎自大的虚荣心,更不是那种唯我独尊的骄荣心。

爱国主义教育旨在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受教育者为本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之献身的自强不息的素质,促使受教育者民族意识的完善。如果,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只给爱教育者留下一个“我们祖上比你阔多了”的意念的话,这是与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相悖的。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个麻木的民族,麻木的民族必然在自我陶醉中被激烈竞争的世界淘汰。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闪烁在爱国主义思想中的智慧火花是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忧患意识支配下,才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才有了“忧天下而忧”的品格;才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心;才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予感;才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行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民族不仅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还要为世界作贡献,应该成为我们组织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调。舍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失去了理性。

(四)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情感是人生极其重要的方面。没有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行为的动因,也没有达到目的的渴望,没有在痛苦和失败中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就没有胜利的欢乐和发明创造的骄傲;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强烈的愿望;没有愿望就没有目标,也就没有达到目标的积极性。

情感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心理表现。鲁迅是个炽热而又冷静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中华民族的心态剖析不正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的酣畅的流露吗?正是在这点上,鲁迅才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

只有通过反思的积累,爱国主义这一古老而又永远年青的课题才能发挥其永恒的魅力,才能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的基石。

(此文行文期间,得到金相成教授的帮助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  ;  ;  

对中学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再认识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