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语教学_英语论文

论双语教学_英语论文

论双语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语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在小学逐渐普及外语课以来,我国已成了举世无双的外语教学大国:单中小学学生学外语者就将超过两亿。但外语教学研究相对不足,以致于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热门现象”,追求双语教学即为其一。有的学校正以“实行双语教学”吸引众多的家长和学生,有的研究者打算进行英汉对比研究以推进双语教学,也有学校正进行双语教学实验。但是究竟什么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否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我国学校有无进行双语教学的条件等等问题,却较少有人谈论。此文将就双语教学的特点、条件、使用等问题表述笔者的一孔之见,希望引起同行和家长研究双语教学的兴趣,使我们的外语教学少走弯路。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源头是双语现象(bilingualism),双语现象指个人或语言集团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有许多类型;如我国少数民族同胞兼会自己的本族语和汉语,异族结婚的孩子能说父母双方的本族语等等。但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现象的成因主要是接触,接触指说不同语言的人经常相遇而引起的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所以双语现象必然产生于能够经常进行双语接触的双语环境里,这种环境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并用英语和法语;英美华侨家庭说汉语和英语等等。

双语现象自然产生操双语者(bilingual),即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或语言集团;如会讲法语和佛兰芒语的比利时人。除此之外,深入持久的外语教育也能使人掌握一门外语,从而成为操双语者。不过深入持久的外语教育采用双语教育者并不多。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用两种语言上课。这两种语言一种是学生的本族语/母语,另一种是学生所在地区的通用语言(二语)或学生所学习的目的语(外语)。可见双语教育是通过双语教学去实施的。因此,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对bilingual educaiton词条的解释就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因此,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也泛指双语教育;有如外语教学也泛指外语教育。双语教学牵涉学生所学习的二语或外语以及他们的本族语或母语,在运用水平上二语/外语是学生的弱势语言,本族语/母语是强势语言,双语教育关注的主要是“保强扶弱”。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不妨把双语教育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是为了实施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政策而实施的双语教育。这种国家/地区的学生都是会讲两种语言的人;他们所讲的两种语言一种是本族语,一种是主流社会的通用语。国家/地区为了维护学生所属族群与主流社会的融汇关系,为了继承、发展种族文化和保持本国/地区文化的多样而不使弱势种群文化消失,也为了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在全部学校或部分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即把两种语言都作为学习不同科目的教学语言和学习的科目。但是,并非全部课程都用双语,而是一些课程用一种语言教学,另一些课程用另一种语言。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科目则主要是学习文学、文化或语文。比如,美国一些州政府在公立中小学都为本族语非英语的学生实施双语教育计划:一方面开英语课和本族语课;一方面开英语和本族语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所以,甲类双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强”,即保证学生的本族语/母语不被主流社会的通用语(对学生说是二语)所挤压。实施甲类双语教育也可以采用另一种形式,即在一些学校用一种语言教学,另一些学校用另一种语言教学;如在新加坡有的学校用英语教学,有的学校用华语教学;虽然就一所学校而言非双语教学,而就整个国家而言,还是实行了双语教育。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实行甲类双语教育,它的语言课教师一般都是以教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其他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操双语者;使用某种语言教学,则讲授、课本、作业以及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使用那种语言。

乙类双语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所学二语或外语的接触机会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优化目的语的学习环境、它的作法是用作为目的语的二语或外语去教授目的语以外的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当前国内许多人追求的双语教学应属这一类。比如,我们为了优化英语学习环境,在学校里用英语教授全部或部分非英语课程,至于用英语教授英语课以及学校里开设两种语言课(如英语课和汉语课),都不属于双语教育。乙类双语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所学的外语/二语作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educational language)是为教学服务的一种职业性语言,它不同于交际语言,而又应是交际语言的变体。既然用作教学语言,则讲授、课本、作业以及一切教学活动都只能使用这种语言。如果在一门课上使用两种语言,或者课本用一种语言,讲授等教学活动用另一种语言,都不能叫双语教育或双语教学。因此,从教学语言的角度看,双语教学实际是单语教学。但宏观地看,这种“单语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弱势语言,扩大了学生与弱势语言族群的接触,而弱式语言族群却可能是学生将与之交往的外国外族,如英语国家。甲类双语教育中还是学生所在地的主流社会,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社会。所以这种“单语教学”仍属双语教育,不宜只看作一种教学方法的变化。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与要求

甲、乙两类双语教育都落实于双语教学,故应用语言学所论的三型双语教育,可以看作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全用学生所学二语/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

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education)。学生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这只作为过渡。一段时间之后即使用所学外语/二语进行教学,所以过渡性双语教学指开始前有一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免学生一进校就接受二语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而其目的仍是逐渐走向沉浸式教学。

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在部分科目使用外语/二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概括而言,双语教学模式就是使用学生需要保护或学习的语言作为非外语/二语学科的教学语言,能够全浸者全浸,否则过渡一下再全浸。全浸表示要泡在所用教学语言里,最好全部科目所有教学活动和资料都能泡进去。如果作不到,则只泡部分科目,即采用保留性双语教育。但采用双语教学的科目,仍要全浸,不能在一个科目的双语教学之中再搞保留。此外,如果只在外语/二语学科搞全浸式,也不是双语教育。因为外语/二语教学的内容就是外语或二语,不可能不用外语或二语去作教学语言。

根据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各科教师或进行双语教学学科的教师除了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要精通用作教学语言的外语或二语。教学语言又称teacher-talk或languag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它具有规范性、教育性、分解性、生成性、贫信息性、冗余性、选择性、控制性、趣味性、表演性等十大特点,可以表现为标准语、简化语、扩展语、重复语、回避语、问题语、提示语、注释语、无声语、混合语等十种不同形式,这些形式要灵活运用于讲授、作业、答疑、实验等教学活动之中,并且要用得得体。符合教学语言的十大特点,所以不是能够读懂外语教材的教师就能用该种外语进行教学。理想的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是以教学语言为本族语/母语的各学科专家。退而求其次,也应是掌握了教学语言的各学科专家。

三、双语教学的功能与应用

1.双语教学的功能

(1)正面功能

1)促进民族间的融洽与互补,保证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双语教学既为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必然具有双语教育的正面功能。这主要是融汇一个国家/地区之内不同族群的理解与互补。因为任何国家很少由单一民族组成,许多地区也存在多民族共处: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长短互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理解与互补集中体现于文化,而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因之,任何国家、民族都十分珍视自己的语言,把使用自己的语言看作自尊的体现。比如。欧洲一体化进程很快,英语运用面也广,但欧洲国家并不认为英语是国际语言,甚至认为如果只用英语就会没有欧洲。因此,多民族的国家/地区进行双语教育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中小学实行双语教学,就能发挥它的正面功能。

2)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专才,双语教学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教学活动沉浸于作为教学语言的外语或二语之中,造成人为的双语现象,改善外语/二语学习的目的语环境,因而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外语人才。

(2)负面功能

1)挤压学生本族语的使用,剥蚀学生所属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在双语教学中,从掌握双语的水平说,学生的本族语/母语本是他的强势语言,外语/二语则是他的弱势语言。甲类双语教育重视保护学生本族语的学习与使用,它在中小学开设少数民族语讲授的课程,供少数民族的学生和自愿修习少数民族语的学生选学,从而保证少数民族语言在教育中的运用,保护学生强势语言不被挤压和剥蚀。与此相应,乙类双语教育以外语/二语作为教学语言,其目的是扶持学生的弱势语言;但如果把外语的价值强调得过了头,则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理上也会挤压和剥蚀本族语的价值空间,那就背离我们的教育宗旨了。所以实施乙类双语教育,在扶助学生弱势语言之时也得保护他们的强势语言。

2)对学生掌握本族语/母语产生消极影响,前面说过,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专才,这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这种专才的高水平突出体现于能按外语民族的思维逻辑和行为习惯去运用外语。这就可能对学生母语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即把一些外语的思维、习俗、词语不恰当地引入本族语,造成本族语的混杂与不纯。上世纪日本军阀殖民我国东北地区时,为了使青少年“日化”,就曾故意在汉语中参入一些日语句子或词汇,什么“大大的”之类。目前我们的汉语也从英语的广泛学习与运用中受到类似的冲击以致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节目中都不时出现错别字。但宏观来看,这也是我们这个语言集团因使用两种语言造成的双语现象所引起的。它与日本军阀的作为是两码事。此外,我们还得注意,从语言学看,由于两种语言间变换的技巧必须分别学习和掌握,所以高水平的外语人材如果只是一个难得的、会讲两种语言的人(ambilingual),不一定是合格的翻译人才,他很可能把本族语/母语用得不规范。所以,乙类双语教学对掌握本族语/母语的消极影响是存在的。

2.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应用

(1)我国于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开设英语专业课,当时是上午学中文学科,下午学外语;外语由“洋教习”执教,中国教师助教,当然并不是双语教学。到20世纪初外来的教会办起了学校,直接法也逐渐引入,在一些教会学校陆续推行了双语教学,最早似为办在湖南的雅理中学,其后少数名牌教会大学及其附中附小也实行双语教学。其中自小学到大学均实行双语教学且成效显著的学校,是圣约翰大学及其附中附小:他们只在国文(汉语文)和中国史两门课程用汉语教学,其他课程以及校内外活动一律用英语。但从双语教学模式看,还不能算作全浸式。圣约翰之外运用双语教学并取得成效者,仅有金陵大学及其附中等屈指可数的几所学校。其他一些教会学校以及非教会学校也有引用双语教学的,但一般都无显效且欠规范;如采用外国教材而用汉语讲授。相反,在中华民国时代以及建国之后近一个世纪里,我国许多精通外语的学者、教师,都是通过常规外语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双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从历史看,常规外语教育的力学勤练是掌握外语的必由之路。

(2)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中学要实行双语教学。在这种学校里汉语作为主流社会的通用语言有挤压学生本族语/母语学习与运用的倾向,须得通过甲类双语教育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能用本族语学习一定的科目。另一方面,少—汉混血学生或汉族学生也可通过甲类双语教育去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因己必学本族语和汉语,在学习外语中自然具有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学生不同的特点,但建国半个世纪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英/外语教学从大纲到方法仍与汉族学校“一锅煮”。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通过乙类双语教育的实验去寻求解决之道,或许能找到一个答案。此外,条件具备的高校也可有计划地试试。

(3)确实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乙类双语教育,即用学生所学外语讲授部分科目。所谓“确实具有条件的学校”的条件,主要是用外语教授非外语科目的教师。这种教师必须是专业教师而外语不仅可以自由交流,还能讲解、辨析、例证该专业的教学和相关的实验、实践以及课外活动,但他又不是外语教师。绝不可以认为某人能看专业书或大学英语过了六级就能胜任。记得“拨乱反正”之后不久,名校东北师大附中曾在数学课实验用英语教学,实验教师英语不错,看书无问题,也能讲一讲;加之,教学的文字结构不深,照说实验定会成功,而事实却相反。因为数学读懂问题较好解决,而论证,答疑却困难了,现在北大、清华等名校选用国外教材,而据传有些教师尚不能自由地用外语讲授。所以,教师条件并不是很好解决的。如果聘外教则对其专业能力须加以考核,不要误以为外教都能进行双语教学。这样,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可能为数很少了。

我们学校进行双语教学一般只能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或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因为在采用外语授课之前总得让学生具备一点外语能力。当然也可以把学校组装成一个微型的以外语为本族语的社会,招收处于学语敏感期的低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封闭在学校里像外国小孩在自己国家里学习一样,经过小学—中学的学习,到大学可采用全浸式的双语教学,从而培养出高级人才。但是,由于我们是对中国学生进行教育,中国人学会了外语既要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也要传播中国的文化,因而即使能组装上述微型的外国社会去进行双语教学,也不可松懈汉语文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从而避免汉语教学第二个负面作用。

(4)一般中小学、外语学校和外语特色/侧重学校,即使外语师资条件较好也不宜提出双语教学的计划。因为办好外语教育的渠道很多,不是非要借助双语教育不可。如果以双语教学相号召而没有满足双语教学的条件,难免四处新罗,反而分散了办好外语教育的力量,甚至大走弯路。如果只是为了投合家长和学生“快速学好外语”的心理而大喊双语教育,那就可能误人误己,甚至产生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标签:;  ;  ;  ;  

论双语教学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