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CSRS的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论文

□外语与翻译研究

基于 ICCSRS的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张宏丽

(齐齐哈尔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进行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ICCSRS),创新性地将ICCSRS原有的八个变量进行重新归类,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黑龙江省某综合性大学360个数据样本为基础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和年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显著区分指标,本科一二年级的公共外语考试成绩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出国交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ICCSRS;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元线性回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1]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发展环境不同、历史进程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同。基于不同薪火相继、赓续相传的文化,“跨文化交际”一词跃入国家视野与民众视线。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1959)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2]其后,一批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进行了补充。Hendon(1980)提出跨文化交际应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环境的方方面面;[3]贾玉新(1997)指出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4]进入21世纪,学者们从跨文化交际内涵的研究,转向定性分析测度研究。关世杰(1999)提出跨文化交际具备五个特征:无意识的先入为主、文化差异程度、文化共享性、文化变异性和误解、冲突与矛盾;[5]刘学惠(2003)着重考虑民众主体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6]Samovar(2004)则提出跨文化交际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知觉、言语、非言语和文化语境。[3]但前期研究依旧是偏定性分析和比较测度,定量测评的角度不多。最早的研究起源于钟华、白谦慧(2013)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ICCSRS),表格设计了76个子问题,对衡量跨文化交际的八种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评;[7]王玉敏(2016)进一步基于自测量表展开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比较分析。[8]本文借鉴前面研究的相关成果,创新性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重新归类ICCSRS八种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关于新变量的重新测评和回归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研究模型

学界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模式至少达到了三点共识:第一,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区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前者偏向感性认知与行为态度,后者偏向理性思考与实务运用。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感性认知是理性思考的前提与基础,理性思考深化且发展了感性认知。第二,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下更为重要,准入门槛更高,更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技能的熟练操作,即在跨文化能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掌握更高的交际能力更能让个体脱颖而出。第三,在交际能力层面,语言能力是所有子项目中最为重要的能力,因其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范畴,在外语教学中用时最长,费心程度最高。即良好的语言能力,是熟练运用社会语言能力、熟稔于心外语语篇能力、熟悉使用外语策略能力的基石。

图1 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拆分情况

基于上述共识,我们参考钟华,白谦慧(2013)等人的外语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ICCSRC),创新性地运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测评分析,对上述两种拆分能力的八个子项目进行归类,试图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这一被解释变量,同经过子项目归类后的所在年级、所学专业、公共外语考试成绩以及出国交换这四个解释变量的相关性。

(二)数据来源与计量方法

1.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该研究样本取自黑龙江省某综合性大学,为保证样本的公允性、代表性和可计量性,在专业配置方面,选取轻工与纺织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俄语专业学生,分别代表工科、理科和文科学生特征,对应着ICCSRC的语言能力和知识两个要素;在年级设置方面,选取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对应着ICCSRC的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两个要素;在出国与否方面,该样本既包含出国交换过的学生,也包含未出国交换的学生,对应ICCSRC的社会语言能力和技能能力两个要素;同时,将各个样本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公共外语考试成绩纳入其中,对应着ICCSRC的态度和意识两个要素。共收集了396份问卷,剔除答题不全的“残缺”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60份(回收率约为91%)。其中变量说明如下:

表1 “新”变量与“老”变量的对应关系及解释说明

2.计量方法

笔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Ability)为因变量,以上述样本特征为自变量,分别包括年级(Class)、专业(Major)、公共外语考试成绩(English)和出国交换(Abroad)四个变量。试图通过这一模型探讨在固定其他变量时,估计这四个变量中某一变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

从表3可知,模型总体线性关系式显著,其中158.316=F >F 0.05(4,355),说明年级、专业、公共外语考试成绩和出国交换四个变量较为完整准确地拟合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大约63.7%的数据点落在了总体回归线上,且我们有95%的把握能够拒绝原假设H0::β 01234=0。

从表4可知,我们有95%的把握可以认为,各个解释变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均是显著的。在固定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每上升一个年级,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约提高2.15分。类似地,从轻纺专业换到数学专业,再换到俄语专业,大概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提高幅度为2.93分;并且公共外语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相关程度最高,这也很好理解,当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得分很高,较英语得分较低的学生而言,其对英语掌握程度可以认为更上一台阶,但分差幅度较小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别也并不显著,大约为英语考试每多一分,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便提高0.37分;最后,出国交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得分最为显著,出国交换的同学相比未出国交换的同学而言,得分近似提高8.33分。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1.因变量(样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总体情况

T表示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当ln innit>1.081时,T>0,说明只有在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值 (1.081)时,协同集聚才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如果创新能力低于1.081,协同集聚的区域经济效应为负。通过对ln inn的403个观察值进行排序,发现只有武汉和长沙在2005~2017年内ln inn全都大于1.081,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始终为正。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如上饶、吉安、抚州等城市的ln inn在考察期内从未超过1.081这一门槛,说明这些城市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一直为负。

笔者运用SPSS和MATLAB计量软件,统计得出分数值在40-100分六个子区间的人数分别为21、35、115、120、48、21人,呈明显的正态分布趋势。说明大多数样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在60-80分之间,特别优秀和特别不优秀的样本较少,占比为11.67%。得分均值为70.53分,中位数为70.28分,说明大多数样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上等水平。

首先,由于思想方面太过于保守,使得人们对于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认知相对较少,没有掌握到其高效性和便捷性,同时在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这使得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应用和实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最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对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没有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极度混乱,同时电算化会计档案收集、存储和利用等工作还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这导致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表2 自变量描述性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在年级设置上,本科一、二年级主体过半,合计占比58.05%,并且本科三、四年级占比人数基本同本科一、二年级占比人数分庭抗礼,样本在选择上尽可能减少了均值偏差;在专业配置上,轻工与纺织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俄语专业这三类专业人数占比基本维持在33%上下,样本代表性较好;在公共外语考试成绩上,其均值和中位数均在70~71分之间,且整体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情况较为类似,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出国交换方面,有过出国交换经历的人数略少于没有出国交换经历的人数,总体上二者人数大致相当。

(二)实证结果分析

1.自变量整体相关性情况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于1984年筹建,1987年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并在民政部注册正式成立,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

笔者运用MATLAB中的repress函数,对四个自变量整体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2.自变量(年级、专业、公共外语考试成绩、出国交换)总体情况

表3 实证结果描述

Ability =β 01×Class +β 2×Major +β 3×English +β 4×Abroad +ε

一是便捷性。 不断完善与发展的网络传播模式使得音乐信息的接收更加及时,人们随时随地只要打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就可以查看最新发布的音乐信息,收听喜爱的音乐,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

笔者运用SPSS中的回归函数,对各个解释变量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的显著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模型的拟合结果如下:

笔者基于ICCSRS的测评框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2.157)(0.401)(0.594) (0.034) (0.916)

2.自变量单独相关性情况

近年来,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数字化运行中心,将集团最新数字化工具引入中国,并持续推广“SIO前瞻”项目,不断推进和优化智能化创新运营模式。液空中国高层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向数字化、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转型是取得业务成功的关键。

表4 各个自变量回归参数说明

其中E(ε |Class,Major,English,Abroad)=0;总体回归线为E(Ability |Class,Major,English,Abroad)=β 01×Class +β 2×Major +β 3×English +β 4×Abroad

三、结论与启示

Ability =30.37+2.16×Class +2.93×Major +0.37×English +8.32×Abroad

表5 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因素小结

从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不同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距空间较大

从统计数据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中,轻工与纺织专业学生平均得分62.86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平均得分71.49分,俄语专业学生平均得分80.37分。但从各个专业内部看,俄语专业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最为严重,学生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近67分,标准差位居最高(12.11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相差不多,总体上较为稳定。这说明所学专业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一般来说,同非外语类专业学生相比,本科专业为俄语的学生,其因长期接受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方式,对外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对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熟识程度较高,并且专业变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的提升区间(17.51分),高于年级变量(15.71)和出国交换变量(15.13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语言能力的影响程度位居交际能力首位。同时,即使对待俄语专业学生,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对素质较好的学生,可着重从额外听力训练、阅读练兵等方式提高素质,对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加强其基础学习。这启示高校和老师在对待学生英语教学问题方面,要懂得“扎基础”,不可“因专业而异”。要重点抓好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使其在新时代多元化的竞争中,不会因英语学科“偏废”而丧失求职就业的宝贵机会。

不等刘大夫说完,尹爱群忽然站了起来,跪在地上,对着刘大夫对面的空着的椅子磕头,砰砰地响,声泪俱下,样子很瘆人:老婆啊,我错了,你饶了我吧!之后抖成一团,倒地不起。刘大夫急忙和几个护士把他抬到床上,打了一针镇静剂。过了好一阵,尹爱民才恢复了正常。

(二)不同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距空间较大

从统计数据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中,三个专业学生平均每上升一个年级,其能力得分提高4~7分,进入本科四年级后,相比本科一年级提高25%左右;且专业内部标准差随年级而改变,一般来说,大二年级是总体得分较为稳定的阶段,其标准差最低(9.46分)。这说明所学年级会影响学生的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因为总体讲对于本科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其熟练阅读语篇、解答问题及遇到困难时想到的解决办法(如转述、求助外语词典、非语言交际手段等)会更加成熟,自然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更高。这启示高校和教师在注重教学和考试等外界“施压”环境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自发成长”,尤其是在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两个方面着手,让学生真正随着年级增长,能观测到自身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作文写作方面的显著提高。同时,大二阶段是不同专业学生较大一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提高,并且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差异度最低的阶段,要注重“乘胜追击”,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趋于稳中有升,尽可能避免进入大三阶段后,因所学专业内外有别而出现的“各行学各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况发生。

(三)公共外语考试成绩是观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计量结果可知,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公共外语考试成绩越高的同学,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越高,其原因可能为:大家学习公共外语的阶段,一般就是大一和大二阶段,此时成绩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同学,多半学习态度认真、求学意识强烈,并且在外语学习的天资禀赋条件方面更为优厚。这启示我们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便进行相关的公共外语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为甲类班、乙类班、丙类班(或A、B、C类班),一方面注重班级之间的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交际特长;另一方面注重班级内部的学生层次差异。“加强关怀”,保证无人掉队。并且在此后至少两个年度内,将公共外语考试成绩这一显性指标作为衡量、追踪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参考对象。

探究2 一般地,对于双曲线是其左、右顶点,P是C上异于点A,B的动点,则直线PA与PB的斜率乘积为定值e2-1.

(四)出国交换会显著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素质

从统计数据看,经过出国交换的同学的素质得分(78.93分),较未出国交换的同学提高15.13分,提高幅度接近23%。其原因很可能为:经过出国历练过的学生,其社会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诱导”和发挥,晓得何种语境该使用何种表达方式,并能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很好把握语言的感情色彩和运用空间;同时在学习他国文化新知识、理解并处理文化差异的方式方法更为得心应手。这些技能都会显著提升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启示高校(或相应的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可以合作引进更多的对外交流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在对外交换方面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在不影响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广泛开展对外交流,这不光对于交流和互补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方面大有裨益,更会促进学生培养文化情怀、提高文化自信。

高校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与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新时代的高校与教师,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旨归,着重以年级和专业为重要测评变量,以公共外语考试成绩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交换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尤其注重交际能力层面的语言基础能力培养和社会语言能力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无形之中也加快了我国进入知识信息时代的进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降低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本,而且也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时间的合理运用。所以,把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技术运用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系统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需要有专业的机构人员来进行培训,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现代化与专业化,实现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华田.高校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01):85-87.

[3]孙卓敏.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双向文化导入策略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03):44-45+12.

[4]贾玉新,李洁红.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02):7-10.

[5]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50-58.

[6]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34-36.

[7]钟华,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具构建的理论框架[J].中国外语教育,2013,6(03):19-28+73.

[8]王玉敏.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6,31(02):150-153.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ICCSRS

ZHANG Hong-li

(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mple comprehe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reclassifies the original eight variables of ICCS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elf-rating scale), and u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for regression analysis. Relying on 360 samples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jor and grade are significant distinguishing indicator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English examination results of first and second year of a university me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oreover, overseas exchang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 :ICCS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6-0129-04

收稿日期: 2019-04-16

作者简介: 张宏丽(1970-),女,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基金项目: 2016 年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135109504);2017年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RKX-201702);2016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扶持项目(2016D100);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135309103);2018年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ZD201809);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135309413)

(责任编辑 吴明东)

标签:;  ;  ;  ;  

基于ICCSRS的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