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教师应论文,状态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要跟上数学课程改革的步伐,首先要解决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关注问题,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不同,所引发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也就不同。它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关注不同——对学生观察点不同——对学生的评价项目和结论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期望不同——对学生的认可和态度不同——表达和处理方式不同——对学生激发的方向和动力不同——学生在成长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效果不同。事实证明,许多教育效果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在诸多的教育关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三个角度描述。第一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情感;第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是学生的知识形态。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于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数学的积极感受和自信。能够积极地并且自信地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

1.激发好奇心,积极参与学习。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主动学习的源泉,是不断进取的动力。为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教师要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要细心观察,耐心、真诚、热情地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创造。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拿出教师为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已经标上序号的7个三角形:

根据自己的想法给这7个三角形分类。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十分积极地投入到给三角形分类之中。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按角的特点分类,1号、3号、4号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号、6号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5号、7号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按边的特点分类,2号、4号、6号、7号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号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而1号和5号三角形是不等边、非等腰三角形。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画出三角形分类集合图。最后,在愉快的游戏中突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在判断中使知识得到升华。游戏一:以小组为单位,其中的一名同学拿出1~7号中的任意一个三角形,让其他同学说出三角形的名称;游戏二:只露出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一个锐角,让同学猜其名称,有时猜中,有时猜不中;游戏三:露出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再猜是什么三角形,仍然是有时猜中,有时猜不中,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这一结论。学生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中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中积极参与,愉快学习。

2.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自信心是所有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的动力。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的抱负层次是与成功体验成正比例的,成功体验越多,抱负越大,期望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因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这种意念与力量便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动力源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会逐步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引伸意义则在于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5以内数的加法”一课,在教师提出“请小朋友们用尽可能多的办法计算4加1”这一要求时,学生想出好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用点数的方法,从1数到5;直接数的方法,从4数到5;用数的组成的方法,4和1组成5等等。尽管点数的方法在计算较大数的加法时比较麻烦,但它毕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收获,在有所收获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他人的长处。学生在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中建立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或Learning Style)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由于受储备的数学知识的限制,加之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不一定具有自主学习的全部特征,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及布置学习作业的时候,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往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常是安排教科书或课外资料上的一些题目,学生按照习惯定势在完成它,至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不得而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设作业”,学生回报的则是一份惊喜。像“老师,考考你”“我的发现”“我的活动方案”等在以往的教学生涯中从未见过的内容呈现在教者的面前。一位学生在“我的发现”中记录了自己的发现:“解答‘用一张边长8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成一个最大的圆,剪去部分占这张正方形纸的百分之几?’解答这道题的算式是[8[2]-3.14×(8÷2)[2]]÷8[2]=21.5%。我想,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不是8cm,剪去部分占这张正方形纸的百分之几呢?我画了一个图形(如下图),如果把这个图形放在复印机(或放大镜)上放大或缩小,得出的图形还是相类似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三者的比可能不变。然后我通过计算解释这个结论。设正方形边长为xcm,那么。”当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时候,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便能充分体现。当我们解放了孩子们的头脑,他们就能大胆地想;解放了孩子们的眼睛,他们就能新奇地看;解放了孩子们的时间,他们就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分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分数,现在给大家提供几种材料,你能动手分分,用分数来表示吗?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多分数;有的把一个苹果、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8份、10份、32份,其中的一份分别表示。有的把8个方木块平均分成2份、4份,其中的一份分别是。在把8个方木块平均分成4份,而其中的一份即2块用表示时学生产生疑问,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之所以8个方木块中的2块用表示,是把这8个方木块看成了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块是其中的一份,所以用来表示。这就是合作的结果,合作的魅力。

3.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态度。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比较小的探究活动,也可以是在课后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完成的类似于小课题研究的探究活动。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学生通过测量大小不等的5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同一个圆中周长和直径的比,发现同一个圆中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这种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在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经验之后,可以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热爱家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一定范围内近年来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绿化面积的变化等方面的了解,在调查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制成统计表、统计图,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体会到国富民强及环保的重要意义,又能培养其严紧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三、关注学生的知识形态

知识形态包括过程的知识、策略的知识、应用价值的知识。

1.经历过程,获得结论。

数学知识不仅仅包括结论的知识,更包括过程的知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仍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从古代分数的起源到词典中的定义一一做了交流,知道分数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习策略,掌握方法。

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比技能技巧更重要。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面积同它完全相等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其意义不仅在于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更在于这种割补、转化的方法是推导许多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重要策略,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的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学会应用,体会价值。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其热爱数学的情感。

标签:;  ;  ;  

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