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理论贡献_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理论贡献_刘少奇论文

刘少奇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事业论文,理论论文,新闻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少奇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善于运用报刊等新闻工具了解社会动向,指导革命活动,更善于将马列主义运用于党的新闻实践,从事新闻理论创造。他的许多新闻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刘少奇比较早地揭示了新闻传播中灌输与反馈双向传递的规律。

刘少奇一贯认为“新闻工作很重要”。这种重要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它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他在1948年10月《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新闻工作“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一方面,党依靠报纸、新华社等新闻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民又依靠新闻工作“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党要尽一切可能联系群众,而“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97-399页。)这就是说,党联系群众的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而新闻工作发挥着突出的、为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新闻工作有着特殊的职能。它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一方面它要当“喉舌”,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教育、团结和鼓舞人民,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要当“耳目”,要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呼声,考察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人民群众中的各种动态、趋向和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反映。刘少奇认为,“耳目”和“喉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相比较而言,新闻的耳目作用在党的工作中更为重要。因为人们总是先通过耳目了解情况,才有针对性地、准确地通过喉舌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样,党的新闻事业也只有先通过“耳目”作用,了解社会实际和政策执行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人民、服务社会的“喉舌”作用。

新闻工作既要当“耳目”,又要当“喉舌”,要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刘少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新闻工作的职能特点,揭示了新闻传播中灌输与反馈双向传递的规律。由于历史原因和苏联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往往只注重对群众的灌输,致使新闻工作有时陷于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和针对性。刘少奇深知,新闻的灌输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应当加强。但是这种单向的传递容易脱离实际,不易被人民接受。因此他一再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在群众的实践中去考察政策是不是正确。”(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6页。)强调写东西要考虑对象,要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既当“耳目”,又当“喉舌”,实施灌输与反馈双向传递。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和群众真正联系起来。无疑刘少奇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不仅在理论上起到补弊纠偏的作用,对实际工作也更具指导意义。

二、新闻报道既要客观真实,又要有利于人民。刘少奇科学地阐明了新闻真实及其价值导向的关系。

新闻是事实的反映,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刘少奇始终坚持和贯彻新闻真实性原则。早在1948年10月,他就告诫新闻工作者:“你们的报道必须真实,不要加油添醋,不要戴有色眼镜。”(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2页。)1956年5月,他在听取新华社的情况汇报后,再次强调:“新闻报道要真实,不能作假。”(注:《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闻出版社1980年版第365页。)1958年刘少奇针对新闻报道浮夸风严重的现象指出:报纸宣传要准确真实。1961年4月,刘少奇回湖南蹲点调查后,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联系“大跃进”时期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先后两次召集新闻工作者发表讲话,反复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所谓真实,一般地说,就是要与事实相符,不弄虚作假。而刘少奇的理解更深一层。他认为一般地反映事物的表象、皮毛,还不能说就一定真实。新闻真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全面”,即从各个方面把事情搞清楚,而不是孤立、片面地报道某一方面、某一层次;二是“深刻”,即对掌握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论抽象,透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因而要做到新闻真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做艰苦细致的理论和调查研究工作。

刘少奇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力主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公正、全面,但他同时反对“有闻必录”的客观主义。他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总是不忘强调新闻的立场性,即价值导向的正确性。他说:“我们的新闻报道要考虑利害,要有利于人民。”(注:《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闻出版社1980年版第362页。)又说:“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向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相反,如果散布消极落后的东西,就会使群众出现“鸿沟”,导致“人民分裂”和“相互摩擦”,危害党的事业。(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96页。)

那么,刘少奇是怎样认识新闻真实及其价值导向的关系的呢?

首先,新闻真实是价值导向的基础。刘少奇反对添油加醋、夸大事实的虚假报道。认为这种报道扰乱视听,影响党的决策和实际工作,百害而无一益。他说:新闻工作者“如做错,来个‘客里空’,故意夸大,反映得不真实,就害死人了。”(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99页。)为此,他号召新闻工作者要做“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主张“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注:《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19页。),因为只有这样,记者才有威信,新闻才有价值可言。

其次,真实的东西有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新闻工作者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报道,而应该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鉴别,保证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真正起到激浊扬清、匡正祛邪的作用。刘少奇说,唯物主义者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怕反映黑暗的东西。新闻报道应该全面,好的要讲,不好的也要讲。但是讲坏的,不是什么都讲,要经过思考和观察,有自己的见解。要做到对当前斗争有利,不被敌人和反动派利用。(注:《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页。)

最后,新闻的真实性和导向的人民性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生活、实践直接反映历史运动的节拍,他们的理想和愿望从根本上体现历史进步的要求。新闻的真实性,按照刘少奇的理解,最根本的就是反映实践、生活的本质和主流,说到底就是要真实、全面、深刻地把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和愿望反映出来,就是要“把群众真正的思想搞清楚,把人民心里不敢说的,不肯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反映出来。”(注:《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闻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页。)因此,新闻的真实性与价值导向的人民性没有根本的冲突,本质上是统一的。

三、新闻工作既要联系实际,又要同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刘少奇创造性地提出了新闻相对独立性的观点。

新闻题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实践。事实第一、新闻第二。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因此,联系实际是新闻工作题中应有之义。刘少奇也一贯主张新闻工作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发现典型,重点报道。但是新闻工作毕竟是党的一个特殊的工作部门,它有自身特有的活动方法和运行规律,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通讯员也需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刘少奇特别要求新闻工作者“做独立的相当艰苦的工作”,既要独立地做理论研究工作,又要独立地从事新闻实践活动,逐步培养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切忌“人家叫你们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4-405页。)刘少奇当时强调新闻工作的独立性,主要意图是希望新闻工作者提高对新闻工作特殊性的认识,培养独立开展新闻工作的能力,从而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的工作为党的事业增光添彩。

科学地把握新闻的独立性,其中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新闻的党性与独立性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刘少奇的观点很明确:新闻工作应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的立场,但又不能简单地用党性代替甚至冲击一切,抹煞新闻工作的独立性。相反,应该通过新闻工作的特殊作用来丰富和体现党性原则。这本来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可是简明的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以致在新闻实践中发生偏差。在1957年反右斗争和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新闻界出现了一种偏向,片面强调“不向党闹一个字的独立”,“做党的驯服的工具”。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几乎完全丧失。党委说什么,记者就怎么写;社会上发生什么,报纸就一窝蜂地跟着报道什么。新闻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刘少奇对《人民日报》的同志说:“报道联系实际不要那么紧,联系得紧了,只报道当前的具体工作和斗争,要犯错误。你们要学会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围绕目前的实际转,也可以报道与当前关系小些的事情。”(注:《新闻工作论说集》胡绩伟著,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这一观点对当时的新闻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闻相对独立性思想。新闻工作者对党的号召当然要跟,但不能“闻风而动”,特别是不能在未作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赶时髦,急于表态,人云亦云。新闻宣传主要应从思想上启发和教育人民,应遵循自身的规律,发挥耳目喉舌作用,而不能企图代替党的领导或用政治运动的方法强迫推广典型。新闻报道要宣传党的中心工作,但不要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因为人民关心的事情是很多的,要刊发一些与当时政治关系小些的事情,比如时装展览、卫生防疫知识等等,这样,报道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适合多种读者的需要。

刘少奇从新闻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新闻报道既要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既要注重当时实际工作的中心,又要考虑各方面因素,这些充满辩证法的思想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也为新闻工作者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只有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才可能有新闻自由。刘少奇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新闻自由的科学含义。

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有着本质的区别,刘少奇对无产阶级新闻自由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首先,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制,从而消灭使新闻传播工具屈从于货币权力的经济基础上的真实的自由。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新闻自由是非常有限的。刘少奇说:“在蒋管区写东西,有百分之三十的马列主义,群众就欢迎,呱呱叫”(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6页。)这正是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地位新闻自由的真实写照。

其次,无产阶级新闻自由不是普遍的、一般的自由,而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自由。刘少奇对新闻工作者说:“如果你写违反马列主义的东西,当然要限制,必须限制。”(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5页。)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从来就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无产阶级新闻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谋利益的,新闻自由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要加以限制。但受限制不等于没有自由。相反,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本性决定了它享有比资产阶级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

最后,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是真实的、广泛的,但这种自由不是天然的。在马克思主义新闻领域里同样存在着许多有待认识的“必然王国”。新闻工作者只有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新闻工作规律,才可能获得新闻自由。解放战争时期,有人抱怨“写东西没有自由”,一篇稿子改来改去,“把创造性给限制了”。刘少奇针对这种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缺乏经验,缺乏马列主义理论,看问题不是马列主义观点而是别的观点,比方小资产阶级的观点等;这样写东西盲目性就大。”新闻工作者“要提高理论水平,要熟悉马列主义,特别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学习这些方法……直到能够运用,有能力看出别人用得对不对,那时写东西就自由了。”“不熟悉马列主义就不自由”(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6页。)。同时新闻工作者还要熟悉党的政策,时刻注意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在这些方面功夫下得深,“你能了解群众的真正情绪,他就不能;你能有力地宣传党的政策,他就不能;你写得真实、精彩,他就不能;你能发现党的政策的缺点,他就不能。”你的创造性就表现在这里,党不是限制而是鼓励这种创造(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6-407页。)。刘少奇在这里实际上为党的新闻工作指明了通向新闻自由的道路:一是要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二是要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三是要正确运用新闻规律,写出真实、精彩的报道来。这样新闻工作者就能表现出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新闻自由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标签:;  ;  ;  

刘少奇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理论贡献_刘少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