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论断提出时,其基本内涵有两条:一是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这个论断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而走的道路与其它国家不同。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它与传统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每一个步骤中去寻找,从对历史经验总结和实践经验的提升两个视角进行。

——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比如,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改革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等等。这些积极成果所取得,都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做了理论准备。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这一阶段在实践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改革的起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个阶段改革开放取得了两大突破性成果,一是在农村允许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二是在沿海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在这个阶段积淀的理论成果主要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主要矛盾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政治保证论;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框架开始形成。

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主要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1]“我们从一九五七年后……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2]“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这个时间段,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转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也已经展开,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间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繁荣发展的重大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乎所有内容在这一时期都开始提出。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一方面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一方面来自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升华和对当代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主要是对生动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升华。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在这个时间段上,从实践上看主要是如何应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在考验面前如何对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时,邓小平掷地有声地表明了态度:“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4]“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5]邓小平还语重心长地对第三代领导讲:“关门可不行啊,中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封闭时代。那种封闭的方式也造成了灾难啊,例如‘文化大革命’。在那种状态下,经济不可能发展,人民生活不可能改善,国家力量也不可能增强。”[6]并尖锐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邓小平的表态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行动,在全国和世界人民面前树立起了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的形象。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主要凝结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一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二是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是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四是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五是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

在南方谈话思想指导下召开了党的十四大,明确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表述方式,并对这一理论从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概括,这九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实践上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在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明确表述为“邓小平理论”,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号召。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五大报告在强调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的同时,又强调邓小平理论也是一个“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于回答和解决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标等重大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和实践的进步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论断。这些新的论断,同样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实践经验的提升和国际形势准确判断的产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个方面,这9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党的十四大总结的9条内容,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基础。我们认真分析这9条基本内容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性质上既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剔除封建主义残余、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过程,是在中国对社会主义的不断巩固和完善。这个基本结论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9条内容中得到证明:

(1)在发展道路上,强调走中国式道路,但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是社会主义。

(2)在发展阶段上,说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要犯超越阶段的错误,但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和别的发展阶段。

(3)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但同时指出,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达到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根本区别。

(4)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它体制,而不是抛弃社会主义。

(5)在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但是吸收和借鉴的是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而不是与资本主义“趋同”。

(6)在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是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反对出现两极分化。

(8)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而不是要放弃党的领导。

(9)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原则,来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但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容量

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时,薄一波讲到“始于毛,成于邓”;党的十六大之后,学者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在“始于毛,成于邓”后,加上了一句,成了“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仍然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最近有人把这句话变成了“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邓后”。这三种概括,是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是在讨论理论体系的容量问题,讨论哪些理论成果可以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之中。理论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不是在空地上一下子建立起来的,而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潮流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同样如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考察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助于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容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向苏联学习”的口号。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模式的弊端已经显露,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及时地提出“以苏为戒”,要求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和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探索中他还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1960年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一文中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8]总起来看,毛泽东在这个时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还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并形成新的理论形态,只是给后人进一步地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和准备阶段。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已经确立。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理论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已经构成。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国内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时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发展。邓小平在冷静观察世界形势和继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体系。总体上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邓小平在这个阶段上,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了新的理论形态,我们可以称这个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阶段。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表述上也有一定的变化。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同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在此之前,党的文献对这个理论体系使用的名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9]并在其后通过的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此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理论”两种表述方式同时都在使用。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进一步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0]之后,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实践中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现在这一时间,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阶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轨迹看,把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展开以前的思想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这显然是不妥当的。邓小平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直接继承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资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理所当然在这个体系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当然也应该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在继续,在实践中还会形成许多理论观点和重大的理论成果,它们都理应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前进要不断吐故纳新才有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成果。至于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把党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表述,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党的代表大会来确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可以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把握。

从理论价值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尽管他们在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出过“卡夫丁峡谷”理论,但是总体上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多的是关于革命的理论、关于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现成的答案。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曾经对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但是,这些探索没有继续下去,在列宁去世后也就停止了。再后来,斯大林搞了一个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并在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推行。但是,实践证明了苏联模式并不是成功的。此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掀起了改革浪潮。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演变成了改制,失去了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一道难解的历史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理论,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会有一定的启发,这是对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难题的有益探索。

从实践过程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召开了五次党的代表大会,而每一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或题目都直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表述。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26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着的指导思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面旗帜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新进展;对外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党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人们公认,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加坚实有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积累的新经验,也必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随意肢解,更不能只抓住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从体系的构建角度、理论研究的视角和逻辑结构方面来认识,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理论体系。

从体系构建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江泽民同志又补充增加了“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说明我们已经不再是一般地谈论社会主义,通过探索和认识的升华,我们开始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并围绕这条主线形成的一整套崭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即上述九个方面。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自己的范畴,如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等等。

从理论研究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载体,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以及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中。

从逻辑结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九个方面的内容不是杂乱无章的罗列,而是由制度论、体制论、环境论、条件论、战略论,遵循一定逻辑关系形成的有机体。制度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体制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条件论包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战略论包括现代化的整体战略步骤,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制度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体制论、条件论、战略论综合起来主要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五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骨架,围绕骨架构建的九个方面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标签:;  ;  ;  ;  ;  ;  ;  ;  ;  ;  ;  ;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