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视角与改革开放_邓小平理论论文

实践视角与改革开放_邓小平理论论文

实践观点和改革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这就是:究竟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还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的问题。今天,我们研究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防止和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列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认识论。根据这种认识论,我们党经毛泽东同志倡导、邓小平同志弘扬,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样的认识论和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新时期改革开放这项大政策、总政策。在这一政策提出和贯彻过程中,显示出以下鲜明的实践特征:

首先,这一政策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呼唤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动因时,两次使用了“迫使”这样的字眼。一次是1985年8月21日,他说:“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另一次是1987年4月26日,他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后指出:“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

其次,这一政策不可能有一套先验的具体构想,只能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改革开放政策是在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旧体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具有革命意义。但这场革命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使之从空想转化为科学之日起,就已经鲜明地指出他们不打算具体地描述这一新制度的细节,只是从规律上指出这种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科学性,决定了它在转化为一种现实后,必须比别的社会学说更注重实践。深谙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反复提醒全党:“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正因为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所以邓小平同志总是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实践中寻找正确的方案。

再次,这一政策不仅注重探索性的实践,而且强调要以实践为标准,纠正那些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错误观点。改革从发动到推进,不断遇到观念上的障碍。有来自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扰,更有来自僵化思想的抵抗。解决这些观念上的障碍,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的武器。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运用实践标准,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他又领导党和人民群众运用实践标准,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坚持反对那些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改革开放都在深化,现代化建设都在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少,需要全党和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去积极研究和解决。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习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推进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大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的试验。它既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始终保持政治的坚定性和认识的科学性。

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同志确定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并指出“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实践有其客观的现实性,又有其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和实践主体的目的性相联系。邓小平同志发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新的革命,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他明确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所以,邓小平同志为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而改革开放,强调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社会实践看作是一个过程。毫无疑问,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过程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它总是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进程。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大惊小怪,要像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的那样:“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囿于传统观点的束缚,我们对实践中的许多所谓“问题”的看法,并非一定正确。比如在农村改革之初,我们一些同志一听到“包”、“分”就十分紧张,认为把公有的生产资料分给农户,就是搞私有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随着农村改革的一步步推进,我们才弄明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就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新机制。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我们讲的“实践”是“社会的人”的实践。这种实践要受到一定时间、空间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囿于客观实际的制约而忽视实践能动性的机械论是有害的,超越客观实际片面强调实践能动性的唯心论也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实践”和“实际”的关系,这对于正确解决实践中的理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要由理论来指导,理论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这是理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但是,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理论主张,都想影响实践。这时,就必须考虑我们的实践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这样,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以实践和实际的关系为中介,进入到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中来。我们的认识、实践具有能动性,同时又不能离开客观实际的制约。

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经过19年探索总结、闯关夺隘、开拓前进,现在已进入到关键的攻坚阶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要在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突现出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能不能和市场经济结合,共同富裕的目标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能不能和市场经济协调,反腐败斗争能不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胜利,这些问题更加引人注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时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认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这是我们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事实证明:正确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今天的“客观”,就是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这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称它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势必是要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势必是要围绕现代化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即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我们的主观应该和这样的“客观”相统一,我们的认识应该和这样的“实践”相联系。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理论、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理论、对外开放理论、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关系的理论、反腐败理论,等等,都要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客观实际的这两方面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原则,同时要探索符合初级阶段特点的新论断。丢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丧失了根本;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标签:;  ;  ;  ;  ;  ;  ;  ;  

实践视角与改革开放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