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跪坐对猝死的防治作用探讨论文_叶少剑

间断性跪坐对猝死的防治作用探讨论文_叶少剑

叶少剑

(江汉大学医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026-01

猝死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突然死亡。近年来在我国猝死发生呈增加趋势,发生年龄段也明显下移,如经常见到青年甚或少年学生猝死的报道。猝死的病因以心脑血管系统突发异常为多。猝死者有的原来就存在明显的心脑血管性疾病,而也有许多并无相关病史可查。由于猝死发生突然,抢救治疗效果差,如果能找到预防其发生或能延长存活时间的有效方法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至今并无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某脏器长期缺血前(比如器官移植),反复使其短期缺血再灌注,使器官产生对长期缺血的适应性保护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用于脏器手术中避免长期缺血后功能的损伤,但是日常生活中难以对心脑肾等深部重要脏器加以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来发现了远程缺血适应性(Remoteischemicconditioning,RIC)保护作用,它是通过对四肢等进行缺血预适应进而诱发全身性的对血管及远程脏器的保护反应,具有非损伤性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明确,近年来在国际医疗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比如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血管性早老痴呆等,而是否对心脑血管性猝死过程产生影响尚未见报道。我们推测在实施缺血预适应后,机体各器官对于缺血的耐受力是增强的,或者说对于缺氧的耐受时间会延长,因此有可能在突发心脑血管梗塞后,心脏或脑功能能够维持相对长一些的时间,为成功抢救病人生命提供比较多的机会。因此是值得探讨的一种猝死防治方法。

实施RIC比较通用的方法是通过血压表带或止血带间断性阻断肢体血流5分钟后,复灌5分钟,如此反复3~4次,总时间每次30~40分钟。远程缺血适应性保护也有预适应保护和后适应保护之分。其保护作用机制涉及到内源性阿片系统、腺苷系统、氧化应激系统、神经系统、血管内皮功能等全身性的适应性调节。人体的某些姿势会导致肢体血管压迫,血流减少甚至阻断,如果间断进行可以产生类似RIC的效果。跪坐就是这样。当人双膝着地弯曲近360度角,双脚背伸展压地,再将上身压坐在双侧脚后跟上时(即跪坐姿势),下肢血流量是显著降低的,美国学者上世纪80年代即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跪坐数分钟后下肢和双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麻木或疼痛等不适。此时将上身抬起,膝关节成90度角,可以明显感觉到下肢血流的复灌及随后产生的双下肢及脚部酸麻胀痛及针扎样不适,持续5分钟左右逐渐消失。这些感觉与扎止血带5分钟复灌后的肢体感觉相似。短期的缺血及复灌对于身体实际上是一种小的损伤。就像对微生物感染我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一样,反复的短期缺血复灌会增加血管系统及相应供应器官对严重缺血的抵御能力,产生适应性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每进行一次缺血预适应后,产生的短程保护作用为3小时,而在随后出现的长程保护作用可以持续3天。因此,如果每天进行30-40分钟的间断性跪坐练习,可以使得身体随时处于缺血适应性保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改善血管功能可能减少血管性猝死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由于心脑等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延长,也可能有比较多的抢救机会。

RIC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性猝死的预防作用尚未见研究报道,我们对间断性跪坐与传统RIC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进行。鉴于跪坐简单易行,且在椅子发明之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标准坐姿,在我国猝死高危人群中提倡间断性跪坐也许具有特别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论文作者:叶少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4

标签:;  ;  ;  ;  ;  ;  ;  ;  

间断性跪坐对猝死的防治作用探讨论文_叶少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