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分级评价研究概况论文_李孝容

中药毒性分级评价研究概况论文_李孝容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中药毒性分级评价研究是中药毒性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摆脱传统毒性分级的局限性,依照客观科学的实验数据,使中药毒性分级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控制中药毒性效应的发生,保障中药的临床安全使用的有效途径。文章综述了当前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以及毒性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药毒性分级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药;毒性分级;标准;综合评价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药毒性即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是中药发挥效用的基础;狭义的中药毒性则是指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较低的剂量与机体交互作用即可引起机体损伤,使用不当会导致人体中毒或者死亡的有毒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中药毒性分级理论是我国传统医药对药物毒性和科学应用的特有发明和贡献,但缺少充分的现代研究数据作支持[1],缺少公认的评价方法和统一标准,源于经验的毒性分级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带来了障碍。基于新形势下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中药毒性分级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民众用药安全、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大科学问题。

1 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

1.1 据传统经验分级

依据传统经验进行的中药毒性分级主要以历代本草经验和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记载为分级依据,缺乏准确的、可量化的现代研究数据作支持,且除毒性反应外,往往还包括了中药的偏性。

1.2 据急性毒性分级

借鉴西药毒性分级经验,采用定量毒理学的方法,以半数致死量(LD50)为依据的中药毒性分级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毒性分级方法。

1.3 据毒性参数及临床表现综合分级

由杨仓良编著的《毒药本草》依照临床中毒症状的程度、半数致死量的大小、有效量与中毒量的距离、剂量的多少、中毒潜伏期的长短等多项指标,对中药毒性进行分级[2]。这种分级方法将实验室获得的定量数据和临床中毒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了毒性评价的多个指标,较为科学,因此被诸多学者沿用[3,4]。但是,这种多指标综合分级法也存在评价指标占比不甚明确,概念含糊不清,将动物实验数据与临床表现综合过于笼统等不足。

2 中药毒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基于目前中药毒性评价、分级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对中药毒性的有效评价和早期预警,必须发展和建立科学的中药毒性评价方法和体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也被应用于中药的毒性评价研究中来,有效地提高中药毒性研究的效率。

2.1 基于新的毒性评价模型的中药毒性评价

在现已开展的研究中,中药毒性评价的实验类型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及长期毒性实验上,评价指标选择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指标和生化指标方面[5],且还未能从更深层次加以探讨。由于中药大多作用温和且普遍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现有毒性评价模型并不能完全满足中药毒性评价的需求。

细胞模型凭借其能够在细胞水平同时检测多指标的优势且不同特定细胞可检测相应器官毒性的特点,已在中药毒性评价的不同领域得到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细胞模型众多,如Caco-2细胞单层模型在药物摄取、转运方面与人体体内作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运用于中药的外排机制、吸收转运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的检测方面[6];刘庆[7]等运用MDCKII细胞对中药不同成分进行体外肾毒性评价,显示其对已知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及未发现有肾毒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肉豆蔻醚5种中药成分的反应不同,提示MDCKⅡ细胞可用于中药成分体外肾毒性筛选和评价。

2.2 基于新技术的中药毒性评价:

中药的毒性是有别于西药化学纯品的毒性的。中药的毒性是相对的,且大多存在毒效成分界限不明确的情况[8],其成分复杂,配伍极具变化性,所含的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存在自身成分特色减毒抑毒现象,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多个靶点,因此,中药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进行判断。

代谢组学通过分析与毒性作用靶位及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的生物液体中内源性代谢产物浓度的特征性变化,可以确定毒性靶组织、毒性作用过程以及生物标志物[9],凭借其能全面反映药物作用生物体后各组织器官代谢的变化,能客观反映整体变化的特性,并可尽早发现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程度等独特优势,代谢组学已被应用于中药安全性研究中,并在中药毒性早期评价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10]。另外,在中药肝毒性评价研究方面,蛋白组学也有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蛋白组学在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已涉猎至动物模型、组织样品、血清、亚细胞等不同层面[11]。随着蛋白组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为中药肝毒性的诊疗带来更多易处。

3 展望

由于目前运用于中药毒性评价的的各类毒性评价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为契合中药作用整体性的特点,其毒性评价也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毒性评价方向发展。基于中药综合性安全评价的毒性参数研究,基于毒性靶器官确认的安全评价研究,基于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的中毒机制研究,基于数量化理论的毒性综合评价研究[12],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综合毒性评价研究[13],基于研究数据与临床资料的研究和总结,都在力求为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评价研究提供更多的可靠数据,实现中药毒性快速检测、安全性评价及风险分级评定研究的重大突破,建立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毒性分级评价方法体系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赵军宁,鲍荟竹,叶祖光.中药毒性理论概述.见:赵军宁,叶祖光主编.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

[2]杨仓良.毒药的毒性分级.见:杨仓良主编.毒药本草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4

[3]翁维良.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6;7(2):4

[4]关建红,翁维良.对中药“毒性”与毒性分级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4):485-487

[5]笪红远.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6):87-89

[6]赵静,梁爱华.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中药吸收转运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5):80-82

[7]刘庆,王旗,杨秀伟,等.基于MDCKⅡ细胞的中药成分体外肾毒性评价[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7;21(6):521-528

[8]叶吉明,龚汉明.中药毒性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49-251

[9]彭汉清,廖明阳,颜贤忠.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其在药物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4;18(3):186

[10]边育红,庄明伟,王丽,等.药物潜在毒性发现技术及其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展望[J].中草药,2011;42(12):2380

[11]赵荣华.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与疏肝健脾方关系的肝脏蛋白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2]孙文燕,候秀娟,王斌,等.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199-2201

[13]赵军宁,鄢良春.基于Microtox技术(微毒测试)的中药综合毒性快速评价.世界中医药,2014;9(2):137-144

论文作者:李孝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中药毒性分级评价研究概况论文_李孝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