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设计-评《汉语言文字研究》论文

浅析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设计-评《汉语言文字研究》论文

浅析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设计
——评《汉语言文字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含义和物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和多元,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书法艺术家逐渐挖掘出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综合发展中,现代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更广泛地受到了艺术设计者的关注,在汉语言文字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更具创新性的价值。《汉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持编著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编系列丛书,它极大地涵盖了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字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全面了解学界最新动态和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字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体表面积一次性肌注最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孕酮及血β-hCG水平,安全性高。

《汉语言文字研究》以汉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辑录选编了大量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论文,既囊括了甲骨文、金文、秦简、玺印等古文字研究成果,也囊括了汉语音韵、词汇、语法、训诂、方言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大化地建构起汉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在研读《汉语言文字研究》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形成整体性的汉语言文字理论体系,从而能够在汉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和语言理论中获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字的语音语义形式、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是汉语言文字能够被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元素来展现汉语言文字深厚文化底蕴,提升艺术设计作品创新性的信息传达效果。

一、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

从字形上看,汉语言文字最早来自于图画形式的甲骨文,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并衍生出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表现形态,也就是说,当汉语言文字成为艺术设计元素的时候,它不仅可以作为信息表达的元素,同时也拥有较大的图形艺术设计空间,让汉语言文字的艺术设计更加形象化和感性化。

从字音上看,汉语言文字的音律平仄会给人们带来整体化的音韵和谐之感,例如在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中,经常使用谐音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和创意构想;在广告设计中,设计者也会运用对仗、排比等方式让广告中的文字形成整体性搭配的艺术美感,并以和谐的音韵之感提高口耳相传的传播感染力。

从字义上看,艺术的创新设计不仅是视觉上的创新,同时也是意义的表达,相对于图形等视觉元素,文字的意义和内涵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通常承担了信息传达的核心功能,它的合理运用可以在艺术作品的意义传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大化地延伸和扩大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表达。

二、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

借助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来进行创新设计是当前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普遍的尝试,比如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中“京”字的玺印式篆体设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既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能够以现代化的视觉设计效果增添汉语言文字的新时代创新内涵。对此,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必须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的文化内涵;二是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创意;三是汉语言文字艺术创新设计的时代精神。首先,汉语言文字在艺术设计应用中承担着意义的表达,它的出现承载着大量语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散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字与艺术设计融合创新的艺术传播效果。其次,汉语言文字的字形和字音是艺术设计中灵活丰富的设计元素,字形的变形或字音的协调都给艺术设计带来了许多创新的灵感和启发。现代大量艺术设计字体大多是从传统字体出发进行艺术性的创新设计而形成的,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字在视觉设计上的巨大潜力。最后,汉语言文字的创新设计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种风格或传统形制的束缚中,而更应该结合时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让汉语言文字在大胆创新的艺术设计尝试中可持续性地展现文字的现代审美特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当中。

文献[12]研究了降水入渗补给规律,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在不同的岩性条件下,降水入渗系数随水位埋深(包气带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降雨入渗系数在1 m左右达到最大,1 m以下降雨入渗系数逐渐减小,并在大于3 m后趋于稳定。降水入渗时存在一个地下水最佳埋深,此时入渗量与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最大,当地下水埋深大于最大埋深稳定点后,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基本趋于稳定。

[基金项目: 重庆邮电大学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资源建设与留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2016-0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留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及实践”(项目编号:yjg20163078)]

(范媛媛/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助教;杨艳辉/博士,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标签:;  ;  ;  ;  ;  ;  ;  ;  ;  

浅析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设计-评《汉语言文字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