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故事法”陶艺教学实践创新的探索论文_徐文斌

“文学故事法”陶艺教学实践创新的探索论文_徐文斌

东莞市塘厦镇林村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从古到今,文学与陶艺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陶艺创作题材,有不少是从文学名著中获得的。因此,儿童文学更适合于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儿童陶艺就是指由儿童创作的陶艺作品。它是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体现,也是孩子反映自己内心的独特语言。将儿童文学和陶艺两者结合起来,能让儿童文学为陶艺的创作提供丰富的题材。于是我开始尝试让儿童文学参与到陶艺创作的活动中。在对孩子进行了“儿童文学参与陶艺创作”的尝试和研究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师生共同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故事资料,并让他们在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再以陶艺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关键词】:文学故事,儿童陶艺教学,作品

儿童陶艺教学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陶艺教育可以提高儿童感知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使儿童个性得到发展。但是,传统的陶艺教育一直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目的单一,与其他学科较少关联等等。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针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儿童文学故事与陶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

《美术课标》中也提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因此,我觉得将儿童文学参与到儿童陶艺的创作中去是一次创新而又可行的尝试。

一、文学与陶艺的密切关系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文学与陶瓷艺术虽然是不同的文化形式,却有着重要的关系。文学在艺术范围里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是语言艺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文学相比,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较为狭窄。因此,陶瓷艺术创作就表现出对文学的依赖性,不少陶瓷艺术作品就是根据文学原著所提供的素材创作出来的。陶瓷是工艺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产品,纵观中国陶瓷史,我们就能发现,中国陶瓷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解之缘。陶瓷艺术家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创作灵感,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创作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变成直观的形态物象。例如:清代粉彩瓷画中,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中的故事情节,民国时期,有粉彩《红楼梦图》“关公夜读春秋”等作品。成功地把文学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创作成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才能。中国闻名于世界,文学与陶瓷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五千年来,民间艺术家、诗人、作家创作出来的大批文学作品,含古融今,包罗万象,是陶瓷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二、文学故事教学法的含义

在教学中运用讲故事或播放文学故事视频片段的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教学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儿童文学充满着奇趣幻想的色彩,深深吸引着孩子,而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有了创作的冲动。像世界闻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和一些经典的文学故事,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对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具有导向作用的故事,比如中国的:如《西游记》、《三只小猪》、《小蝌蚪找妈妈》、《龟兔赛跑》等;国外的《灰姑娘》、《珍珠项链》等。

三、文学故事法教学的依据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是由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而文学故事的场景性、情节性能大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故事中学习,在故事中培养道德品质,把故事和陶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孩子对文学的兴趣,又可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拓展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故事教学也可以创造情境,激发幼儿学习陶艺的兴趣。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带来独特的创作。儿童文学拥有一种单纯的美。这种单纯决不是简单和粗陋,而是一种具有独创性和很高艺术智慧的美学。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都展示出了这样的智慧和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文学故事陶艺教学法的教学操作策略

(一)品读大师作品,让欣赏课程激发儿童想象空间

品就是欣赏、借用。欣赏名家陶艺的作品是提高儿童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欣赏使儿童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想象能力。例如欣赏: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以精湛的雕塑技艺,创造出说书艺人的生动表情。民间雕塑家在造型上,都是大胆的运用概括与夸张的手法巧妙的手法,雕刻出一位张口露齿,诙谐幽默的说唱艺人。让学生走进大师的作品,进行造型的训练对提高想象力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例如:

让学生欣赏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明代隆庆年间的青花“嫦娥奔月”盘,万历年间的青花“八仙祝寿”盘,清代粉彩戏曲人物瓷瓶,现代陶艺作品中郭文连教授的“群英会”,高级工艺美术师李贵镇的“西厢记”瓷板连环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创作的“济公”系列瓷雕等佳作。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自己喜爱的文学故事资料自主探究或是教师提供资料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你知道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文学故事?是怎样的故事情节?你最喜欢的人物造型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概括夸张了哪些地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简单了解了画家的表现方法之后,让学生用上大师的手法,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当然,要学生注重要表现自己情感的东西,学习用上大师的造型、大师的构图表达自己的喜爱的文学故事情节。

学生纷纷用手中的陶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有的做龟兔赛跑的故事,有的做西游记,还有的做人鱼公主。在造型的运用上,学生更是想象力丰富,有的夸张了脸部,有的夸张了人物的动态。那是学生想象力的表现。

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作品是传情的,内容是耐人寻味的。具体的事物抽象化,让学生真接表达有难度,但通过借助大师的一些技法、构图,儿童也会用大胆的夸张的造型做出有趣味的作品。在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明确要表现的某个故事情节

教师和学生通过选择故事情节里某些精彩的,具有表现代表性的情景赏可激发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抽象思维和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

例如:

在给学生欣赏古典小说《西游记》的视频片段后,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某个形象或某个情景,然后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打印好的西游记片段图片,让小组自由选择某个故事情节,小组讨论如何分工塑造人物,用泥塑表现所选的西游记故事情节。并提示学生“创作小要求”,不需要面面俱到,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对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重点塑造,根据人物造型的特征,进行夸张表现。用点、线表现方法装饰细节。

(三)引导学生运用连环故事泥板画的方式创作故事情节

连续组图表现故事法可更好更全面的表现整个故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用这些一系列的作品挂或贴在校园墙面上进行展示,可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艺术氛围,又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爱好。

例如:

我引导学生运用组合连环画的方式创作时候,先选定一个文学故事如《灰姑娘》,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学生选取最感兴趣又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情节让学生进行雕刻绘画创作。我准备好的一些方形和圆形框架用作固定大小,我首先要求学生压泥板,控制厚度要均匀。然后用方形或圆形的框架放在泥板上进行切割泥板,这样做出来的几个泥板大小就统一,方便我们做连环泥板画。最后要求学生在泥板上运用贴、刻、画,印等技法进行泥板画。

(四)结合学生语文课的课文故事、古诗或成语故事创作陶艺作品

引导孩子对成语或古诗里的内容进行陶艺创作,这样的活动既可提高孩子的陶艺水平,又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

例如:

我在上课前,了解班里学生最近语文课上学到的一些新的课文、古诗或是成语,提前备好课,做好课件。例如:学生最近学习的成语:守株待兔、盲人摸象、画蛇添足;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通过文学故事法的陶艺教学,我们班里的孩子更爱陶艺创作了,也创作得更加多姿多彩。听着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作品里的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我和他们一样感受到了陶艺的魅力和乐趣。当然在实施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适当的、儿童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第二要把握好活动的重点,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和进行儿童陶艺的创作不一定非要在一个活动中完成,这要看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定;第三,儿童陶艺的创作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立体造型或是平面造型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会更浓一些。第四,引导学生运用技法的创新,一些有趣的小工具辅助我们塑造,如挤泥器、压窝工具、打孔器等,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尝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可能研究的层面还比较浅了些,还有待今后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论文作者:徐文斌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文学故事法”陶艺教学实践创新的探索论文_徐文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