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研究论文_郁潜,赵珺,曹春燕

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2262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炎症性肠病受检者给予血常规检验对受检者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5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间收治的炎症性肠病受检者中,选取其中40例作为研究样本。另外选取40例同期采用血常规检验的健康受检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受检者为血常规检验的炎症性肠病受检者,对照组为血常规检验的健康受检者,分别对比两组受检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诊断满意率。结果:对照组受检者与观察组受检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诊断满意率等指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患者疾病进展越严重,组间差异越大(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对炎症性肠病受检者采用血常规检验,可有效改善检验质量,能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确诊提供依据,并为其治疗效果提供评估依据。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受检者;血常规检验;检验质量

炎症性肠病属于一种常见疾病,该疾病属于一种综合性疾病,一般患者的直肠与结肠都会受到病变影响。按照疾病的分类来分析,炎症性肠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根据临床经验表明个,炎症性肠病在发病的早期并没有典型性症状,只有到了中晚期才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确诊。这种确诊时间晚的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可有效组织疾病进一步进展。因此临床诊断方式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对本院80例炎症性肠病受检者采用不同诊断方式,探究血常规检验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本院40例炎症性肠病受检者与40例同期健康受检者。研究时间:2015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分组方式:按照患者患病与否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基本资料:观察组受检者中受检者年龄为22岁-79岁,年龄均值为(41.2±5.2)岁,其中溃疡性肠炎患者16例、克罗恩病患者24例8。对照组受检者中受检者年龄为25岁-81岁,年龄均值为(45.2±4.3)岁。纳入标准:①炎症性肠病受检者、②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受检者、③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检者。排除标准:①非同期受检者、②其他恶性肿瘤受检者、③不同意加入本次研究受检者。两组受检者从一般资料上分析,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值得比较。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采用血常规检验方式:

①在受检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前,需要嘱咐受检者12h内禁止摄入任何事物,6h内禁止摄入水分,样本收集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

②收集样本后展开相关检验,并且对受检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等指标进行检验并作详细的记录。

③根据检验结果确定受检者中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其中包括延缓期、轻度疾病、中度疾病、重度疾病等。

1.3观察标准

①血红蛋白浓度、②红细胞比容、③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④血小板计数、⑤红细胞分布宽度、⑥C反应蛋白、⑦血沉指标、⑧诊断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2.0,分析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t与x2检验。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指标

对照组受检者与观察组受检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等指标的差异较为显著。其中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当疾病进展程度越深,这种指标就越低。(P<0.05)

3.讨论

炎症性肠病属于一种综合类疾病,其中包括各类肠炎疾病,从患者临床症状上分析,一般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等症状[2]。炎症性肠病在发病的早期并没有典型性症状,只有到了中晚期才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确诊[3]。这种确诊时间晚的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疾病最早发现在上世纪50年代初,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饮食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4]。因此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从21世纪以来,该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5]。目前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而言,仍然没有系统性的发病机制规定,根据研究分析,一般认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基因遗传因素、肠道免疫因素、生活习惯因素等方面有关[6],少数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因素还与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该疾病早期并没有典型性症状,因此为早期诊断增加了较大的困扰,并且患者容易反复发作[7],如果没有经过及时的治疗可能引发局部的癌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推荐早诊断、早治疗的方式,因此其诊断方式变得尤为重要[8]。临床发现血常规检验可以准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现状以及进展程度。

因此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断中,首先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在诊断过程中,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进行深入的了解,对该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对照,如腹胀、腹痛、呕吐等[9],如果患者出现疑似症状,需要及时的进行检验干预。通过血常规检验的方式,将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等指标进行分析[10]。

另外在炎症性肠病受检者的诊断当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等指标与正常患者具有较大的差异[11],并且随着炎症性肠病的疾病进展程度深入,其各类指标的差异就更为显著。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可以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进展程度,不仅可以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确诊提供诊断依据,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数据支持[12]。

对照组受检者与观察组受检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等指标的差异较为显著。其中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以此证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等指标要低于正常受检者,并且当疾病进展程度越深,这种指标就越低。另外从受检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等指标上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以此证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血沉指标等指标要高于正常受检者,并且当疾病进展程度越深,这种指标就越高。

综上,通过研究,发现对炎症性肠病受检者采用血常规检验,可有效改善检验质量,能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确诊提供依据,并为其治疗效果提供评估依据。

参考文献:

[1]徐黎明.探讨开展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4):207-207,208.

[2]杨晓霞,吕永卫,卫丽琴等.血常规检查对炎症性肠病活动性判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7):1057-1061.

[3]张发彦.开展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6,(25):209-209,112.

[4]张袁露,庄思慧,张诗颜等.血细胞相关参数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837-839.

[5]高福平,周晓庆,魏谨等.伴大量嗜酸粒细胞反应的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一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87.

[6]易烽明,肖军,黄梅芳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缓释剂诱发急性胰腺炎[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5):347-348.

[7]刘媛,陈进凡,杨育红等.肠毒清口服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血生化、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114-116.

[8]王佳丽,单安山,刘天阳等.女贞子CO2超临界萃取物对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盲肠菌群及血常规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44(12):10-15.

[9]刘彦礼,牛荣成,杨芬等.金葡菌类肠毒素K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35(12):45-50.

[10]王新梅,陈凌云.探讨PCT、CRP、Fib和血常规检测在肛周脓肿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7):923-925.

[11]张文汉,胡素君,熊家愔等.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预防儿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5):4144-4147.

[12]齐玥莹.整肠生联合富马酸亚铁治疗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7):80-80,81.

论文作者:郁潜,赵珺,曹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7

标签:;  ;  ;  ;  ;  ;  ;  ;  

血常规检验对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诊断研究论文_郁潜,赵珺,曹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