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几点看法_中西部地区论文

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几点看法_中西部地区论文

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国中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对中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业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地区问题

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地域概念。除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省、自治区,其它都属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上属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西、海南也包括在里面。

中国中西部地区本来就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它不仅拥有中国耕地总面积的70.6%,而且拥有中国农业总产值的58%(1991年),中西部农村人口占中国农村总人口(共计9.6亿)的67%,占中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的89%(农村人口比东部地区多22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主要是中西部地区问题,原因不仅在于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从深层的意义上说,还在于该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比较单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水平还很低。中西部地区可以说,最集中,最突出,最强烈,最普遍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种矛盾。广而言之,在世界范围内,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问题,都有这样的共同背景,都不是单就农业论农业能够说清楚的。当前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现象来看,主要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农业,特别是粮棉油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降低的问题。从本质来看,是农业的传统体制、方式远远没有打破,是旧体制、旧方式压抑新体制、新方式生长的严重痛苦。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严重的城乡差别;改革开放之后,特别到了今天,则突出地表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1978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75元人民币;上海为2498元,相当于全国的6.66倍。当时同属于中西部地区的黑龙江省、青海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563元和431元,都超过全国人均值,更超过东部沿海省分福建、广东和山东。可见,当时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明显。(参看表一):

1978年部分省市人均GNP(单位:人民币元)

地区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比较与黑龙江省比较与青海省比较

全国375

上海2498 为全国人均值的6.66倍 4.43倍5.79倍

黑龙江 563 1.5倍

青海431 1.14倍

广东367 97% 65%85%

山东327 87% 58%75%

福建273 72% 48%63%

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距正在拉大

中国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是中国农民在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面临崩溃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奇迹。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迅速地改变了面貌。如安徽农民的收入在改革之前名列全国第十四位,而到了1983年,跃升到了第八位。

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处内陆,与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受地缘的限制,更由于改革开放内在能力和程度不同等原因,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后来几年却愈拉愈大。东部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颇具声色的地区之一,而中西部地区却相对滞后,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严重关注和忧虑。以下几个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差距的程度。

(1)人均社会生产总值:1990年,中西部地区为2342元人民币;东部地区为4998元人民币。1993年,东部地区人均农业社会生产总值比中部地区多4740元,比西部地区多5897元。

(2)农业人口人均农业总产值:1990年,中西部地区为769元,而东部地区为1018元,比中西部地区249元。

(3)农民人均收入:1990年,中西部地区为527元;东部地区为812元,比中西部地区多285元。

(4)工业总产值及其人均值:1990年,中西部地区为931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8.9%,人均工业总产值为1292元;而东部人均值为3458元。东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2.68倍。

(5)乡镇企业总值和农业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1993年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一年,中西部地区20个省、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净增4000亿元,比1992年增长60%,超过全国增幅10个百分点。但在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29,000亿元中,中西部地区仅为1.05亿元,约占全国的36%。其中,中部占30.6%;西部占5.2%。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东部为5877元;中部为2132元;西部为1013元。东部是中部的2.8倍,是西部的5.8倍。

(6)乡镇工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1993年,中西部为6566.4亿元,占全国的28%,其中中部地区占24.8%,西部地区占3.2%。农业人口占有乡镇工业总产值:东部5275元;中部1385元;西部499元。东部是中部的3.8倍,是西部的10.6倍。

(7)经济发展速度和绝对值:1981年-1988年,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0.83%和10.88%,而东部年增长率为11.8%。1992年,中、西部地区增长率为11.58%和9.23%,而东部地区却高达18.37%。1980年以来,中西地区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新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呈现不断向东部倾斜和集中的趋势,结果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为了理解这种差距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过程。

(一)1978年-1984年(6年):全面推行包产到户。这是农业大增长、农民大增收、全国农民皆大欢喜的时期。粮食总产量由3000多亿公斤增加到4000多亿公斤;棉花总产量由216.7公斤增加到625.8万公斤。油料、肉类增长率为14.15%和10.28%。农民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抽除物价上涨,至少增加1.3倍)。年递增率为13.4%。

(二)1985-1988年(4年):农业生产出现波动,乡镇企业崛起。粮棉产量出现停滞徘徊。政府采用行政命令方式“大抓”农业,保证面积。但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兴起,农民年均收入增长率仍为5%。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距明显拉大。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时期。

(三)1989-1991年(3年):农产品再度大幅增长,而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时期。这几年,农产品增长情况是:粮食4.4%;棉花11.9%;油料6.5%;生猪6.9%,蛋11.1%;水产14.2%。农民收入情况:1989年,比上一年下降1.6%;1990年上涨1.8%,1991年上涨2%。三年平均,农民实际收入每年增长0.7%。增长率相当于农村改革之前。而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北、青海八省区农民收入低于上一年。湖南、广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六省区增长数低于物价上涨指数。这是广大农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叫苦不迭的时期。

(四)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下,乡镇企业产值增长快,但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减弱。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问题仍无法解决。

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距症结在乡镇企业

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距的拉大,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率的差距。1993年东部和中、西部在人均农业社会生产总值的差额中,来自乡镇企业的分别为80.8%和84.5%。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中西部地区在1985年前后,也有过加快发展的势头。当晨许多地方厂房,资金(通过集资和贷款)、项目、人员都已筹集就绪。不料,1986年的银根紧缩,控制信贷规模,中西部乡镇企业纷纷偃旗息鼓。紧接着治理整顿开始,幸存的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据统计,1988年以后,大约有300万家乡镇企业破产倒闭,有的地方如吉林省,1989年下半年有一半的乡镇企业下马。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同,一方面是因为乡镇企业有了相当的基础,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使当地乡镇企业在逆境中得以发展。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时,已铸成大器,不仅成为农村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大批的小城镇从农村中拔地而起,使人每到一“镇”为之一“震”。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奇观。而中西部地区却错过了大好时机。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在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投入的情况下,加速了农村工业化、非农化、城市化,即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91年,中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一万亿元大关;1992年又达到一万七千五百亿元,占国民总值1/4,占工业总产值1/3。1993年更达到两万九千亿元。而这些产值的绝大多数都是东部地区创造的。东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反转过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包括资金技术的投入和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1992年,吸收劳动力超过一亿人。而这恰恰是当前中西部地区所望尘莫及的。例如东部地区有十几个县的乡镇企业产值都超过百亿元,也就是说,都超过西部地区的许多省的乡镇企业总产值。甘肃省经过多年努力,乡镇企业总产值才超过一百亿,只相当于江苏无锡县产值1/4。看来,在今后的七年和下个世纪初,中西部地区如没有重大突破(包括政策上),没有超常规的发展,象十几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那样,要缩小中西部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是不可能的。

对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距的思考

这样,现实必然要向我们提出两大尖锐的问题:

(1)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而不只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再加上中西部地区一部分城市的现代化。然而严峻的现实却是,占国土面积89%和拥有八亿人口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上。这种局面如不改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就会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板块,即总体上、本质上是农业社会的中西部地区和工业化、现代化的东部沿海地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元社会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的板块中,中西部地区就会不断陷入投入少、环境差、效益低……这样恶性循环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使差距愈拉愈大。现在中国592个贫困县(人均收入200-300元)9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同时反过来,还会拉东部地区的后腿,影响它快速发展的后劲;进而言之,还会危及中国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局面。这样,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

(2)农村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也骤然突出了。据统计,现在全国农村有1.2-1.5亿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可能超过两亿。这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对中国本来是一件破天荒的大好事。千万年来,直到改革开放前,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的历史结束了,农民获得了真正的人身自由,这是几千年来,农民走向现代市场的第一春雷。事补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广大城市服务大军的壮大,许多中小城镇的出现……都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投入分不开的。

但这也是一个具有爆炸性的问题,因为其数量太大,来势太猛,且在转移过程中呈无序状态。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距愈拉愈大,东部较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几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不景气,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又很少,农民增收无着,更加速了劳动力自发无序的转移之势。加上有方面缺乏积极的引导和管理,中西部地区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如春潮激荡,涌向东部各大城市。成为朝野议论纷纷的“民工潮”。如今年春节刚过,就有150万民工拥向广州。东部沿海地区一下子容纳不了这么多劳动力,本来就拥挤的各大城市也不堪负载,于是交通运输问题、就业问题、治安问题,都显得格外突出了。

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距的出现,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看到:

(1)它结束了中国普遍贫穷的历史,东部地区率先富裕起来了。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它证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成效卓著。

(2)如上所说,中西部地区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人民,包括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问题在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东部沿海地区有了超常的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环勃海湾周边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生命力的地区之一。因此,“差距”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为什么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还有,为什么东部地区能够发展那么快?这样在双向比较中,势必为下一步争得内陆与海洋齐飞,提供更广阔的认识思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究其根源,主要是两大传统力量在起作用。一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传统的权力社会——权力干预经济,干预一切的政治体制和传统的高度集中、排斥市场运行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两大系统也可以说是:(1)农业是主体产业社会的经济基础;(2)政府吃掉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两大传统,在东部地区农村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很大的突破,结果,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秩序初步确立了。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则不同,两大传统事实上还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西部地区,自当显现得更加突出,更加普遍、更加严重。所谓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距问题的要害也正在于此。

沿海与大陆齐飞的前景

中西部地区是我们国家、民族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赖以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农牧产品的供给地,是伟大的“衣食父母”。中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光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西藏高原、新疆盆地日照之长,得天独厚。)各种矿藏、有色金属,以及农田、草场、森林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需要的资源,无不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有雄厚的可利用的技术人才和设施,有许多“三线”开发时建立的军工企业。如果注入资金和新技术,并和国际资金、技术连网,就可以使 这些技术人才和工业设施发挥更大作用。

中西部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潜在市场。中西部地区拥有中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个省区,近八亿人口。这个潜在的广阔市场如果开发起来,其容量是无可限量的。而这恰恰有待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正是东部发展——容纳东部地区商品的需求。几年来,中国市场疲软,就是由于农村市场的疲软,关键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广大市场没有开发出来。总之,中西部地区莫大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从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说,它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的人民完全有希望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一起走进现代文明。把中西部地区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包袱,只能拖实现现代化的后腿,是一种短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将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十年前相比,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解决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不是更轻松了,击是更艰巨了。

其原因不难解释。因为现在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东部沿海地区低得多,它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低,在今后若干年内,即使发展速度加快,其绝对数量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会拉大,除非东部沿海地区停止发展。如广东乡镇企业2200亿元,翻了一番,几乎占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在这个基数上,以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总量就是二十多亿。加上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差,文化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束缚等不利条件,困难就更多了。总之,在今后的七年和下世纪初,中西部地区唯有超常规的发展,才有可能缩小和消除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最后拆除这两块大的二元社会结构。

一、解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问题,必须有一个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明确战略思路,并确定为基本方针。对中西部和东部地区要有一个既区别对待,又双管齐下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政策和资金分配,是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如国家对地区国有单位固定资本投资分配,1981年,中、西部分别占27.98%和17.49%,东部占45.91%;1994年,中西部分别为24.64%和15.49%,而东部占54.57%,12年间,东部比重增大了8.66个百分点。应该说,当时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东部地区已起动起来了,市场经济已有一定的规模,与国际资金、技术、市场的网络已经接通。下一步至关重要的是,要发挥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型体制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放度,依靠各种融资渠道,扩大海内海外资金市场,吸引更多投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目前无论“硬件”——资金、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是“软件”——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都远不及东部地区,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对国家依赖性更大。在东部地区已经起步的今天,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不仅要在政策优惠方面给予倾斜,帮助它们打破封闭,尽快与国内外经济接轨。而且必须在财政分配方面给予倾斜。主要投向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方面,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并成为东部地区发展的巨大支持力量。

二、中西部地区光靠发展农业来解决农业问题是不行的。即便政府指令采取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困境问题。关键是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搞活流通,繁荣市场,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可以考虑设立中西部(即内陆)特区;设立民办的中西部银行,允许外资在中西部设立地方银行,可以超常地吸引外资。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要注意发现现有中西部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的市、县、乡、村,企业,并看作生长点加以扶植。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选通过若干点的突破,然后扩展到面上。

三、东西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滞后,不仅是中西部自己的事情,而且开始成为东部在发展中对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的瓶颈制约。东西结合是优势互补,是双向的利益。

1.前两年已有一些成功的结合,东部从西部发展中得到好处,如广东和广西、贵州、云南合作开发的红水河电站;苏南和陕南的干部交流和项目合作等等。

2.东部企业由于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的价格上涨,产品成本剧增,加上竞争激烈、市场疲软等原因,开始到西部寻找出路。

3.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为了产业升级,要求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传统工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如上海发展战略中就有这个安排。

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家、地方政府、部门看到,把东部的资金、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结合起来,一定能促进共同发展进步。现在不少东部企业家跃跃欲试,憧憬着西进开发中西部地区的美好未来。

先有浙江著名企业家鲁冠球提出“西进”计划,决定投资一亿元人民币。

不久,山东烟台市乡镇企业提出《西进3-100计划纲要》。即用三年的时间,组织100家企业西进。每年每个企业投资100万元,100家企业三年共投了3亿元。三年后每年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

后来,农业部又提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方案》。已有14个省、区申报工程示范区76个、合作项目127个,其中64个项目已被认定,总投资为20亿元。

由企业或地方所发动的自觉行动,比政府的指令更有实践意义。

共同富裕是长远的目标,共同发展,是现在就可以做到的。我们绝不赞成压“东”补“西”的做法,但通过“中西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来解决差距问题,是义利兼容的正确途径。

标签:;  ;  ;  ;  ;  

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几点看法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