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高考科学综合能力测试评价与试卷分析(山西)_物理论文

2000年全国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试题评价与试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试卷论文,能力测试论文,试题论文,理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全国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以下简称《测试》坚持了既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的“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在近十年单一学科考试命题不断改进和1998~2000年三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基础上,首次进行了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知识、应用和综合应用内容于一张试卷的考查。实践证明,《测试》适应高考改革进程、立足基础知识、强化能力考查、结合社会,联系现代科技与生活,体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一致性。它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了考试的实情后在高考改革中跨出的十分重要的探索性的一步。

1 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Ⅰ卷、Ⅱ卷两部分,题型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全卷共有31道题、44个设问、79个得分点,字数为3898字。Ⅰ卷中22个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1~2题每小题各5分,3~22题每小题6分;Ⅱ卷9道题,分别为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其中29、30、31三个题既要求计算结果同时要证明或说明。测试三科内容,题量字数和篇幅均较前减少。(如1999年化学为33道题)。命题意图是缩短阅读和答题时间,增加考生思考时间,有利于强化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试题编排顺序取单一学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法,Ⅰ卷中第1~9题为生物内容(其中第6题理、化、生三科学科间综合),第10~16题是化学题,第17~22题是物理题。Ⅱ卷的9道题除学科间综合的试题外,也都是按单一学科内容集中排列,如29~31题均为物理题。不仅单学科相对集中,学科间综合也相对集中,如23、24、25题均属学科间综合试题。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首次参加测试的适应程度。

测试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内容,三门学科内容比例基本为1:1:1(与浙江、江苏、吉林4:4:2不同)。学科内综合题共计207分(其中物理84分,化学68分,生物55分)占总分的79.6%,两门或三门学科间的综合题合计53分,占总分的20.4%,学科内综合题有些是以其他学科为背景的,如第4题就是以生物知识为背景的化学问题;学科间综合往往以一科为核心设问,题目类型有并列递进式如23(1)(2)和(3),也有系统包容式如6和25(详见表1、2),但内容简单,情景实际。

《测试》Ⅰ卷全省抽样平均分91.69,难度系数0.705(抽样5601份),Ⅱ卷平均分66.06分,难度系数0.508(抽样1490份)。全卷平均分157.8分,难度系数0.61,属中等略偏易。

上述情况反映了命题者稳中求进、稳中求改、逐步渗透的指导思想。

2 试题特点

2.1 适应改革进程

《测试》本身相对单一学科的考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属于高考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子课题,与我国宏观改革相类似,同样面临着改革、稳定两者的关系,只能积极、审慎地推进,改革才能成功。《测试》命题单一学科集中编排可以减少非智力因素对考生的影响;选择题采用单选客观上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可部分消除考生由于综合而带来的压力;学科间综合和高层次系统包容式题目的比例较小,易于考生承受;内容的覆盖采用实际的情景或高科技背景而又不脱离最基础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测试》服从整体需要,还要考虑学生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实践证明,这是受到考生、教师、家长和社会认可的。

2.2 立足基础知识

时代、社会需要人才,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能力尽管高于基础,但必须基于(依托)基础。《测试》立足于基础知识,这一点就物理、化学两科来讲与1999年试题有明显的连续性。考查知识内容均在中学教学大纲之内,但背景不拘泥于课本,设问不拘泥于大纲,全卷无偏题、怪题和传统意义上的难题。物理的内容涵盖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化学包含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以原电池、电解池考出)、酸碱反应、实验、有机化学和化学计算;生物内容有细胞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生态与环境四大部分。题目内容基础,即使以全卷得分率最低的27(1)(2)和31题两题为例,前者为有机化学中的酯化反应,后者是欧姆定律解决并联、串联电路中的电阻问题,都属于学科内最基础知识。至于25题是以生物为背景的,包容了化学知识属于开放性的实验题,仍然也体现出试题的基础性。

2.3 强化能力考查

《测试》立足基础并不意味着淡化能力考查。与此相反,由于题目的情景新、联系实际、涉及学科增加,因此和以往单一学科考试相比,能力考查力度明显加大。如25题属生物实验和化学知识系统包容的开放性试题,要求写出3步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相应结果,并回答一个问题,考查了实验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分析的正确性。再如20题属于物理的热学内容,A、B、C、D 4个选项分属不同的知识点,知识基础,但要求概念基本清楚,当分析出题干内容各项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是C选项(A卷)。即等温过程的理想气体,压强增加一倍,体积减少一半。再如17题(物理)3题(生物)13题(化学),也可依逻辑关系推得正确答案。

能力考查还体现在要求对课本知识迁移应用。如高中化学讲过酯化特征是“酸失羟基醇失氢”,“含氧酸脱水成酸性氧化物,含氧酸分子有—OH”“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第27题(1)(2)要求将这一知识内容迁移到制取新化合物的用途方面,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类比、推理、信息迁移能力。成为全卷难题。再如30题是力学与电学的综合,涉及力学的主干知识和电学的最基本内容,概念性、综合性都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是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好题。全题难度系数0.510。

2.4 《测试》贴近社会、现代科技和实际生活

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释和解决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由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新,而创新本身必须立足于在实际中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测试无论是学科内综合,还是学科间综合,都着力联系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呼唤人们不要把书本当做教条,要重视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如23题以诺贝尔奖、24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番茄为背景,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基础知识的联系。如4题(生物)是涉及水稻种植品种的改良问题,21题是光学中透镜成像问题,10题(化学)体现尿素的性质和使用,令人感到学科知识与实际的贴近。再如第6题属理、化、生学科间综合题,通过示意图中对小白鼠生命活动U形管A、B液面高低的分析巧妙的将上述三科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饶有趣味。还有29题、31题物理题都是有具体实际情景,要求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种命题会对中学教学产生积极的正导向作用。

2.5 体现教改、课改和考改的一致性

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正在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也在同步进行。我省是同时参加课改和考改的唯一省份。必然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次《测试》注意了考查内容与新教材的一致性。新教材增添的内容在《测试》中有所体现。如14题化学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中用△H表示反应热,就是新教材第一次提出来的。第9题和第20题都含有旧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思路和内容。第24题(1)(2)小问考查基因工程技术中的知识,涉及当代生物尖端课题,表现出与新教材的衔接。旧教村有的而新教材删去的内容试题中都没有出现,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高中新课程改革。

3 答卷中反映的问题

尽管测试本身是从各方面充分考虑了我省课改、考改和考生的实际情况,但从卷面的反映和统计结果仍能看出考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3.1 心理适应性不强

由于测试知识难度下降,所以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有足够的时间作答,考生普遍反映试题较易。然而从卷面的回答来看,情况不尽如人意。一是对于很容易的题目,如28题(1)(2)化学计算,有的考生答对又勾掉;还有的此题只写了几个字而未做答。再如27(4)生物题明确要求写出三磷酸腺苷释放能量的表示式,但有近1/4的考生漏写能量,失去宝贵的两分。再如31题物理题不少同学只得6分,尽管理解题意,可是面对较为复杂的计算,未能坚持答完。由于对综合测试的心理准备不足,不能沉着答卷,或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这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基本概念掌握不牢

理科内容概念性很强,概念模糊很容易导致错答,如24(2)生物题,设问是在培育转基因番茄的基因操作中,所用的基因的“剪刀”是__,基因的“针线”是__,基因的“运输工具”是__,答案分别是“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由于对酶的特异性不明而错答为“蛋白酶”……等。如29题物理题,要用到一定量气体等温变化时遵循的玻意耳定律:P[,1]V[,1]=P[,2]V[,2],不少考生生搬这一公式,而未根据定律的适用范围必须是等温等质量气体,错把不同质量的两部分气体的体积代入同一个方程式中计算,结果得到错误的结论。再如11题化学题是考查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一种物质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是一道简单的基本概念题,但仍有16%的考生未能正确作答。这些都反映出部分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至今仍不够扎实,成为较突出的问题。

3.3 缺乏思维的整体性,考虑问题不全面、不严谨

各学科考查的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都是居于首位的。素质和创新有很大一部分要通过积极、正确的思维逐渐培养。《测试》中暴露出思维不到位现象比较明显。如24(1)是化学题,第一问有些考生答出了乙烯,但它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却答得五花八门,有的回答是氧化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也有的答出结果是加聚反应和聚合反应,均因有漏答而失分,原因在于未考虑到这两组反应后者对前者是包容关系。再如25题为生物和化学的开放性实验题,每位考生都能作答,零分率为7.79%;然而满分率也不高2.42%,除了遗漏之外,就是实验步骤前后颠倒造成失分。原因在于没有培养出整体思维、严谨思维的习惯。其实只要思考一下是应先抽血后消毒,还是先消毒后抽血;或是考虑一下不消毒,直接抽血潜伏的危害,就不会发生顺序颠倒和遗漏了。

3.4 表达能力差、缺乏规范意识

一些考生尽管能审清题意、正确作答,但卷面发现,表达能力严重欠缺,如28(1)题有同学求出1.4吨生石灰后,未做任何说明将第二问的1.1吨CO[,2]也写在同一栏中;还有的只有数字没有单位;或是所答单位不符合题目指向性。这些都表现出表达能力不足,规范意识差。再如28(3)、29题也都存在不写单位的问题。27(3)生物题将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缩写ATP当作分子简式,26题总电池反应式不写等号等不规范表达都是造成失分的原因。规范性差不仅使相应的题目失分,而且对全卷作答,都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5 动手能力差

动手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理科通常称为实验能力。本次测试实验有15、16化学、25生物、31物理、6三科综合,分值共42分。其中6题要求叙述现象,15题要推断物质,16题涉及半定量判断,25和31题直接要求叙述步骤。但这5道题除6和15题,其他3题与相同类型题目相比,得分率偏低,这与往年物理、化学实验题均为卷中低分题的情况相同,反映我们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难力亟待加强。

4 对教学和复习的建议

结合测试答卷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我们对中学理科教学和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4.1 转变观念,切实将我们的教学和复习从单纯应试转向素质教育

测试表明高考试题已经完全不可能仅凭过去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它的核心不单是就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而更多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精确性的全面测试。它之所以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今年引进了诸如“西部大开发”“锅炉燃煤”“基因工程”等崭新的设题背景,就是要将考生的“熟题程度”屏蔽掉,进行完全意义上的能力考查。“题海”战术培养出的“熟练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热点问题的关注,并不是引导学生去参看众多的资料,阅览纷繁的新闻,而是要学会验证、学会推广,了解知识的运用不在于点对点,而在于点对面、面对面。“新”本身就是一种较量。今年理科综合不仅在普通高考中开同一试卷涵盖三个科目内容的先河,而且,学科间的综合与渗透已初露端倪。如6题是理化生三科系统包容型的综合题,既有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还有碱溶液对酸性气体的吸收,落实到液面升降,知识简单。但题目的综合强度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才能适应测试。

4.2 重基础,要从清晰达透彻到灵活

任何一种试题都应总是常考常新,高考作为权威性的国家知识能力测试。其具体变化不可能为人所捕捉,重要的是把握基础,将知识浓缩,学会应用,要做到以下三点,以27题(难度值0.305)为例:精炼,就是要将书由厚读薄,变成完全自己意义上的观念,课本上有以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内容且含实验,该反应实质就只有十一个字“酸失羟基醇出氢成酯和水”;精确即知识的掌握要抓得准。反应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完全符合要求,例如“乙醇+浓硫酸加热”也是“醇+酸”,但由于(中学化学中)浓硫酸起催化和脱水作用,且产物并非是酯和水,因此不属于酯化反应类型;精巧,是指对基础知识要用得上、方法好。能将该反应推而广之,即多元酸与多元醇的酯化反应、带有醇羟基羧酸的分子内酯化反应,直到无机酸和醇的酯化反应,都应会用会写。这样知识浓缩、收敛、再放大、伸展应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的打好基础。

4.3 注重学科内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一定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的主体知识,物理是与数学关系密不可分的学科,有严密的规律,如F=ma,但又存在现实的客观模型;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的一门科学,许多内容属于渐变到质变,还有一些是技术问题;生物则更多地是以生化反应为基础的生命活动规律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鉴于上述学科特点,物理应在深刻理解严密推理的基础上,稍多做些题目以掌握方法;化学则应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做到微观掌握,做题题量要适当;生物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记忆,掌握内在联系,可以少做些题。

4.4 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在教学中要努力介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一个问题的反映和解决,不但从本学科,而且要尽可能联系,类比相关学科,如化学上的电解质定义“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数学概念属于并集,电解质溶液导电原理与金属导电不同,一个是在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另一个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但两者导电的物理原理却是同样的。对于学生来讲,学生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学科问题一定要进行复习,将它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如复习生物的光合作用,涉及到葡萄糖,只知分子式是不够的,同时还应复习糖类相关内容,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性质。

应对测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健康的心理素质、科学的应试方法。

5 待商榷的问题

(1)有些试题似不够严谨如物理22题,未能指明经水平面和斜面连接处的C点和B点时不损失能量,使一些考虑了能量损失的考生得出答案为C,造成失分。

(2)再如16题考查化学酸碱中和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中学关于盐的水解内容是定性讲解,因此也能推出B选项为正确答案的结论。

(3)个别试题考查内容相对重复,如27(1)(2)均考查有机化学酯化反应的内容。题量一定的情况下涉及较多学科的主干内容,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我们认为,这次测试是一次有益的成功的探索,我们相信,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综合能力测试必将日趋完善,做为教育改革园地的一枝新秀,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说明:山西省实验中学陈海鸿老师、山西长治第二中学王佐才老师共同参加了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北京师范大学赵华颖对全文提出过修改意见。太原西局高中王芳、史勇生老师、太原尖草坪第一中学郭亚萍老师参加了数据统计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标签:;  ;  ;  ;  ;  

2000年全国高考科学综合能力测试评价与试卷分析(山西)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