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类蔬菜转基因技术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和植株渗入转化

白菜类蔬菜转基因技术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和植株渗入转化

戴大鹏[1]2001年在《白菜类蔬菜转基因技术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和植株渗入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取5种结球白菜的真叶作外植体,实验采用的8种激素配比中,5种基因型在含6-BA lmg/l、NAA lmg/l、AgNO_3 3mg/l的培养基上均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率但基因型间的再生能力有较大差别。对可能影响再生的若干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基因型是影响再生能力的主要因素;AgNO_3的加入可显着提高再生率,但在0.5~9mg/l范围内,真叶再生率没有明显变化。取材部位和取材时间对再生影响不大。 以再生力最高的基因型“10号”为转化材料,利用胭脂碱型根癌农杆菌C58(Ti质粒含gus A基因)感染真叶外植体,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us瞬时表达,初步确立了预培养3天、共培养2-3天、共培养培养基pH值5.2为最适转化条件。利用建立好的转化体系,由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将TuMV-NIa及LMV-CP两种抗病毒基因导入结球白菜,PCR及PCR-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入植物基因组。虽然gus表达率高达60%左右,但最终目的基因的转化频率仅为0.67%。对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通过原位渗入转化小白菜花序切口及花序,从6批筛选的T_1代种子中最终获得了抗Basta植株。PCR及PCR-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入小白菜基因组。抽真空过程的去除,使得转化操作更趋于简化,但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武丽娜[2]2009年在《白菜转化方法及机理探索》文中提出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白菜的产品特性,注定了其生产过程需水量大,抗旱育种种质资源缺乏的特点。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外源基因,有可能创制出白菜抗旱新种质,从根本上改变白菜的耐旱性。本研究以与细胞渗透势调节相关的甜菜碱合成酶基因BADH和CMO,以及抗旱基因转录调控因子KT383为目的基因,以生产周期长,需水量大的大、小白菜为试材,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离体及活体转化技术,对多个白菜纯合及杂合基因型进行了转基因研究。针对大白菜离体转化困难,频率很低,逃逸体多的问题,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技术,以BADH为目的基因,以结球白菜“北京80号”为试材进行了转基因研究。共进行了约30批次的转化实验,获得20个抗性株,但分子鉴定尚未验证出阳性植株。以甜菜碱合成酶基因BADH、CMO和抗旱基因转录调控因子KT383为目的基因,先后对白菜纯合自交系6个品种“3-833、07-806、7-859、07-696、07-1000、07-544”和不结球白菜“49菜心”开展了花序浸蘸法转基因研究。收获当代种子,在苗期进行转基因株筛选,但未得到抗性株。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大白菜离体再生和转化试验中外植体的芽形态发生过程以及农杆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显微结构观察显示,无论经农杆菌转化处理还是未经处理的对照外植体,不定芽的形成均来自于子叶柄切口端维管束形成的分生组织结;经农杆菌浸染后的子叶柄外植体芽发生时间延后,外植体中农杆菌不仅分布在表层细胞组织,而且在子叶柄的维管束、后期形成的分生组织结以及子叶叶片中均有分布,提示农杆菌在外植体内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并存在运动转移。外植体在芽诱导及筛选培养基上培养一周后,白化或褐化的子叶柄切口端农杆菌分布十分密集,提示转化处理过程中农杆菌浓度与植物细胞生存的负向关系。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49菜心、甘蓝型油菜已经有成功的花序浸蘸法转化报道,而此方法尚未应用于白菜类作物转化上,相对较难。对这几种材料不同发育阶段花蕾进行的常规调查及石蜡切片解剖观察结果显示,拟南芥、大白菜、49菜心、甘蓝型油菜的花蕾直径分别在0.15mm、0.5mm、0.5mm和0.9mm以下时心皮顶端呈开放状态。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几份材料花蕾的直径与花蕾在花序中的位置均呈线性相关;若以心皮闭合与否为考察点,从一个花序来看,拟南芥中处于心皮开放状态的花蕾占总花蕾数的20%左右,甘蓝型油菜中占12.9%左右,大白菜中占11.7%左右,“49菜心”占10%左右;结合花蕾直径、花发育时期、花蕾在花序中的位置以及开花节律,可推出呈闭合心皮状态后花蕾发育至开花的时间,“49菜心”约为15天,大白菜为13天,甘蓝型油菜为10天,而拟南芥仅需3天。这些结果初步呈现了拟南芥、甘蓝型油菜与大、小白菜花发育上的差异以及可能与原位转化效率有关的影响因素。

宋丽敏[3]2016年在《提高菜心真空渗入转基因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空渗入作为植物原位转化的一种方法,是白菜类作物中迄今为止所用得最多的不依赖于组织培养的转化方法。真空渗入转基因方法在白菜类作物上的应用研究虽然已有较多相关报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真空渗入转化效率不稳定且普遍较低。另一方面,真空度、渗入时间、植物发育时期、农杆菌浓度、渗入介质的表面活性剂与蔗糖含量等条件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对植物转化率影响程度尚不明确,使得真空渗入转化技术难以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本研究以‘油青四九’菜心(Brassica campastris ssp.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Youqing 49')为转基因受体材料,以携带有pCAMBIA1301载体的GV3101农杆菌为供体材料,针对农杆菌菌液OD600、植株发育时期、压强与时间、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的浓度及蔗糖浓度对‘油青四九’真空渗入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研究,分析各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随后对菌液OD600、压强与时间、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的浓度及蔗糖浓度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确定菜心真空渗入转化的最佳体系。此外,通过对转基因植株上下部收种和杂交授粉实验分析原位转化在花序中发生频率较高的部位与时间。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处于叁种不同发育时期的菜心进行真空渗入转化,分析发育时期对菜心真空渗入转化的影响。其中处理初花期的植株得到了约0.1%的种子转化率,高于处于现蕾期和侧薹初花期的菜心转化率,但叁者并没有显着差异。处于侧薹发育期的菜心植株转化率是主薹初花期和蕾期的1.8倍和3倍,表明真空渗入处理菜心的适宜时期是侧薹发育期。(2)对不同浓度的菌液处理得到的转化率分析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对转化事件有显着影响。在0.0025~0.4000的不同OD600处理中,菌液吸光度值在0.2时获得了高达0.12%的种子转化率。(3)对不同压强和时间处理的转化率统计结果表明,压强与时间对转化效果有极显着的影响。其中压强为10 kPa,渗入处理时间为5 min时获得了最高的转化率。(4)通过对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四种不同浓度的处理,发现0.0025%,0.005%,0.01%和0.02%的Silwet L-77对菜心真空渗入转化影响显着,处理菜心最适宜的浓度为0.01%。(5)通过对不同的蔗糖浓度处理获得转化率的显着性分析发现,不同浓度的蔗糖处理得到的转化率差异不显着。蔗糖含量为3%时可以得到更好的转化效果。(6)对影响菜心真空渗入转化的菌液浓度、渗入时间、转化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和蔗糖含量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得到适宜菜心真空渗入转化的体系为:菜心处于侧薹初花期,处理压强10 kPa,渗入时间为5.5 min,菌液吸光度值为0.2,转化介质中表面活性剂与蔗糖的含量分别为0.0125%和3%。(7)通过对真空渗入转化菜心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不同杂交方式获得转化率的统计结果表明,真空渗入处理植株作为父本时,母本为野生型的植株得到了0.0039%种子转化率,远远低于真空渗入处理植株作为母本时获得的转化率,表明花粉可能通过将农杆菌转移至胚珠完成转化,但转化效率极低。通过对菜心花序上下部种子的转化率比较得知,收获的上部种子转化率高达0.133%,是下部种子转化率的1.6倍,说明农杆菌更易转化上部的花蕾,表明转化发生在花蕾发育晚期之前。(8)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和潮霉素浸种两种方式对转基因T1代种子进行筛选,发现培养基筛选得到的转化率是浸种法得到转化率的4倍,表明不同筛选方式对转基因效率有明显影响。

贾艳丽[4]2014年在《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白菜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白菜开始成为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白菜基因的功能研究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白菜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然而,白菜遗传转化困难,已成为影响白菜基因挖掘和功能研究的一大障碍。建立白菜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11个白菜品种的下胚轴再生频率,筛选出6种再生频率较高的基因型:不结球白菜品种南京矮脚黄(N1)、结球白菜品种天津2号(N2)、华良5号(N3)、红菜薹品种十月红(N4)、黄秧小白菜(N5)、和汉阳青小白菜(N11),并探讨了适宜各基因型遗传转化的卡那霉素的使用浓度。同时以N11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苗龄、共培养基的pH值、激素浓度和AgNO3浓度等因素对白菜遗传转化频率的影响,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的白菜遗传转化体系。以该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将抗虫基因Cry1Aa和SAD干扰载体分别导入到了白菜品种,成功获得转基因白菜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11个白菜基因型中筛选出6种再生频率较高的基因型,并确定了N1、N2、N4、N11基因型的适宜筛选剂Kan浓度应为25mg/L,N3和N5品种的适宜筛选剂Kan浓度应为20mg/L。2.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以N11下胚轴为外植体,确定了最佳分化培养基激素浓度为Zeatin2.0mg/L、IAA0.1mg/L和AgNO30mg/L,共培养基最适pH值为5.8。3.获得抗虫转基因白菜材料:构建了过表达载体PBI121-Cry1Aa,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Cry1Aa导入到N1、N2、N4和N11白菜品种中,平均转化频率分别为1.65%、0.52%、0.13%和3.65%。其中N11基因型共获得63株转基因抗性苗,经PCR鉴定其中61棵均为阳性转基因株,即抗性株阳性率达96.8%。N11基因型转基因T1后代5个株系植株分别经PCR、Southern blotting杂交证实,抗虫基因已经整合到汉阳青小白菜基因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证实,抗虫基因在转基因植株T1后代体内已正常进行了转录;网室和离体抗虫鉴定结果表明,5个株系与对照组相比,小菜蛾和菜青虫的幼虫死亡率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即均具有显着地杀虫效果,并且各株系之间的抗虫性没有明显差异。4.获得SAD干扰载体的转基因白菜材料:为了获得高硬脂酸转基因材料,构建了SAD基因的干扰载体(SAD-RNAi)载体。基于本研究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遗传转化体系,将反向重复抑制片段转入到汉阳青小白菜中,平均转化频率为1.81%,共获得转基因T0代植株15棵,经PCR验证均为阳性抗性苗。

刘任源[5]2012年在《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和菜心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大白菜“北京80号”、“油青矮脚45天菜心”、“四季菜心王”为试材,以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因型、苗龄、激素组合、预处理条件及琼脂浓度对白菜类作物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建立了白菜类作物较高再生频率的再生体系。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质粒pBⅠBast-gus-intro分别导入“油青矮脚45天菜心”、“四季菜心王”,利用GUS组织染色分析法研究了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菜心带柄子叶遗传转化的影响,探讨了适宜菜心遗传转化的膦化麦黄酮、卡那霉素和抑菌抗生素的使用浓度,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以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不育基因orf138和orf222导入菜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白菜类作物子叶高频再生体系:‘北京80号’的最佳培养基为MS+5mg/L6-BA+0.5mg/LNAA+2mg/LAgNO_3,再生频率为84.1%;“油青矮脚45天菜心”和“四季菜心王”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mg/LTDZ+1mg/LNAA+2mg/LAgNO_3,再生频率分别为73.1%和83.2%。叁个基因型的带柄子叶在0.5~1mg/L2,4-D中预处理3d,再生频率达84%以上。4~5d苗龄的外植体诱导不定芽效果较好。琼脂的浓度以12g/L为宜。2.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菜心转化过程中以膦化麦黄酮和卡那霉素为筛选剂,最适浓度分别为10mg/L和8mg/L;抑菌剂选用500mg/L的羧苄青霉素;用OD600=0.8的农杆菌侵染10-15分钟;预培养3d,共培养2d。3.构建了线粒体定位表达载体PBⅠ121-ATPβ-orf138/orf222。4.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分别将不育基因orf138、orf222导入菜心中,转化频率分别达2.6%和3.1%。

曹传增[6]2003年在《抗虫基因载体的构建及白菜转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蜘蛛杀虫蛋白(Spider insecticidal protein,SIP)基因可编码一种只有37个氨基酸的小肽,该多肽能杀死多种有害昆虫。质粒pBBBast-PinⅡ含有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Potato proteinase inhibitor Ⅱ),PinⅡ基因编码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虫性。实验以蜘蛛杀虫肽基因为目的基因,将其转入质粒pBBBast-PinⅡ中,从而构建含有PinⅡ和SIP两个抗虫基因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BBBast-PinⅡ-SIP。同时,还将SIP基因转入pBBBast中,构建单价抗虫载体pBBBast-SIP。经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以及PCR目的片段扩增证明两个载体构建正确。 通过真空渗入和花序浸渍法,将上述双抗和单抗基因分别导入白菜不结球类型——49菜心中,获得了7棵抗性株。通过对标记性状——除草剂抗性的活体及离体检验(氯酚红法)、目的基因PCR扩增、PCR-Southern杂交等方法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小白菜基因组中。其中2棵抗性株自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真空渗入法所得的转化株为杂合体,且其分离比符合3:1的单基因分离规律。 对小白菜真空渗入转化法的转化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植株生长阶段和真空渗入处理时间,所用菌株类型均对转化率有影响。其中以开花初期的植株,利用胭脂碱型农杆菌介导(如C58),真空渗入5分钟的处理方法转化效率最高。

刘凡[7]2004年在《白菜抗虫基因工程及bar基因的遗传飘移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白菜的主要虫害,进行了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并以导入的除草剂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对转基因材料中外源基因的漂移可能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二方面: 1.白菜抗鳞翅目害虫基因工程: 构建了含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的单价质粒pBBBasta-pinⅡ,含蜘蛛杀虫肽基因的单价质粒 pBBBasta-sip,以及含pinⅡ和sip的双价质粒pBBBasta-pinⅡ-sip。采用叶盘转化法,获得了大白菜——北京80号的转pinⅡ基因植株;通过真空渗入转化,获得了叁种质粒的不结球白菜——49菜心的转基因植株共88株。遗传检测表明转基因株后代的除草剂抗性分离比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根据分离比推测大多数转基因株系中,外源基因为单或寡拷贝插入。Southern分子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插入植物基因组中,插入拷贝数与表现出的功能拷贝数符合或不符合。外源bar、pinⅡ及SIP基因在一些株系中能够连锁插入并遗传,但在一些转化单株中也发生了基因交换或丢失现象。转基因材料的室内连续饲虫实验结果表明,其离体叶片对白菜常见害虫——菜青虫、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抑制及致死作用。取食转基因大白菜的菜青虫的死亡率为80%,对照为40%,相差2倍;小菜蛾的死亡率为90%,对照为35%,相差2.6倍。取食转基因菜心小菜蛾的死亡率在一些株系中可以高达98%,与对照相比,一些株系中可以相差3.6倍。北京80号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了纯合转化株系;49菜心通过连续自交获得了纯合转化株系。 真空渗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表明,白菜中的转化事件发生在花发育的后期,转化种子均为杂合体。转化种子在处理植株的上部荚中产生较多。采用处于开花期、花蕾期、初蕾期的植株进行渗入处理,都能获得转化种子。影响处理后材料生长、结籽的因素也明显影响材料的种子转化率及植株转化率。 2.转基因白菜的外源基因漂移研究: 利用转入bar及NIa基因的白菜纯合转基因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外源基因能够通过自然传粉,进入芸薹属的甘蓝型油菜、芜菁基因组中;不能进入甘蓝、芥菜基因组中。温室人工辅助授粉结果表明:外源基因能够进入芸薹属的黑芥、芜菁两个基本种中,以及甘蓝型油菜、芥菜、埃塞俄比亚芥叁个复合种中,但不能进入甘蓝基因组以及萝卜属的萝卜基因组中;也不能进入我国农田常见的十字花科野生杂草如荠菜、唐葛菜等的基因组。外源基因在种间杂种中能够表达,但杂种的减数分裂不正常,育性低,致使外源基因的传递困难。芥菜、黑芥、埃塞俄比亚芥的转基因杂种难于得到F2代。外源基因的渗入率随二亲本间栽培距离的增加明显降低。0-3米距离段的基因飘逸是最主要的部分。栽培隔离带作物可以大幅度阻止基因漂移。

杨慧莹[8]2010年在《结球白菜抗逆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是最重要的蔬菜。本研究以结球白菜4个纯合亲本及其杂交后代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建立了高频率离体不定芽再生技术。解析控制植物不定芽离体再生能力的遗传因素。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技术,以甜菜碱合成酶基因BADH和抗旱基因转录调控因子KT383为目的基因,以结球白菜“北京80号”和“北京新2号”为试材进行了离体转化实验的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原位转化技术,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合成的双价抗虫基因Bt-PinⅡ为目的基因,以结球白菜纯合高代自交系:09-482;09-1070;09-1073;09-1074开展了花序浸蘸法转基因的研究。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合成的双价抗虫基因Bt-PinⅡ为目的基因,进行了超声波+真空渗入联合处理法转化萌动种子的实验。收获自交的种子,在苗期进行转基因植株筛选,大包头、北京80号、京夏王的后代未获的PCR阳性植株,北京新3号后代获得30株PCR阳性植株,初步结果表明,Bt-PinⅡ基因已经整合到结球白菜的基因组中。

王智博[9]2008年在《构建反义双价TuMV-Nib和LFY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转春大白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白菜虽是原产我国的重要蔬菜作物,但春大白菜育种国内起步较晚,生产上大多使用从日本、韩国进口的种子。虽有一定的耐抽薹,但不抗病毒病。在大白菜生产中,先期抽薹和后期病毒病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耐抽薹、抗病毒大白菜品种年限长、效率低。因此,结合常规育种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相关基因,控制植物的开花和病毒的复制,创新大白菜抗病毒、耐抽薹种质材料,进而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性好、抗病毒病、冬性较强不易抽薹的春大白菜育种材料和品种,打破国内春大白菜种子依靠进口的局面,均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国春大白菜为材料,在采用RT-PCR技术克隆的TuMV-NIb、LFY基因的基础上,构建成反义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TuMV-NIb基因的目的是抵抗芜菁花叶病毒,LFY基因的目的是延迟植物的开花时间。通过遗传转化研究,建立了大白菜遗传转化系统,为利用TuMV-NIb与LFY双价基因,抵抗大白菜芜菁花叶病毒和抑制抽薹奠定基础,培育抗病毒和耐抽薹春大白菜新种质。并获得了转TuMV-NIb、LFY基因的阳性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近几年来,TuMV不同株系的核苷酸序列得到测定。病毒复制相关蛋白基因转入烟草发现,对TuMV有极强的抗性。LFY基因处于成花相关基因调控网络的关键位置,属于开花决定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控制花发育或开花时间基因的表达,可改变受体植物的花期,直接控制作物生育期。利用克隆的TuMV-NIb、LFY基因,通过酶切、连接、转化,重组质粒的PCR扩增、酶切鉴定,构建成双价反义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冻融法转化农杆菌LBA4404,获得了工程菌株。2.研究了基因型、激素配比等影响大白菜再生的限制因素,确定了以“青3福山”大白菜带柄子叶为外植体的分化培养基为:MS+6-BA2mg/L+NAA0.5mg/L+TDZ0.1mg/L+AgNO_3 4mg/L;在25℃,16/8hr(光/暗)下培养,不定芽的分化频率均在85%以上3.完善了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叶盘法遗传转化体系,确定了菌液浸染浓度为6.0,浸染5min;卡那霉素适宜筛选压力为10mg/L。获得的转化条件是:带柄子叶外植体预培养2-3d,农杆菌浸染外植体5min;共培养时间为2~3d,经过7~10d恢复培养,4~6周的选择培养后转到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最终在“青3福山”大白菜上获得了5株抗性植株,得到经PCR检测阳性株转化率为3.3‰。

罗静[10]2007年在《TuMV及其与CMV的嵌合片段对菜心和甘蓝的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说明十字花科包括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萝卜类等重要的蔬菜作物。病毒病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常规育种,从优质的种质资源中导入抗性基因/簇,提高作物对病毒病的抗性。但传统育种由于育种周期长、抗性基因常与不良性状连锁、优良种质资源的匮乏,以及物种间生殖隔离等因素的限制,阻碍了育种进程的快速发展。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新的抗病毒种质资源为当今抗性育种的一条重要补充途径。本研究主要利用RNA干涉的原理,试图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得到能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菜心资源,以及同时抗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甘蓝种质资源。利用芜菁花叶病毒CP基因构建成反向重复表达载体,再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四九菜心,共获得13个PCR阳性转化株,遗传转化效率为2.2%。为了得到对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双抗的甘蓝资源,首先进行了甘蓝再生体系的优化。对甘蓝下胚轴外植体的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当选取5d苗龄的下胚轴,将其置于MS+6-BA1.0 mg/L+NAA 0.1mg/L的芽分化培养基中,并于培养基中附加AgNO_3 5.0mg/L时,可达到最佳的再生率。将含有TuMV的CP基因和CMV的2b基因组成的嵌合基因反向重复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导入甘蓝,PCR检测共获得10个阳性转化株,遗传转化效率为10.4%。进一步的病毒抗性检测正在进行之中,有望能获得双抗的优良甘蓝自交系材料,从而加速甘蓝的抗病毒育种进程。

参考文献:

[1]. 白菜类蔬菜转基因技术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和植株渗入转化[D]. 戴大鹏.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2]. 白菜转化方法及机理探索[D]. 武丽娜.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 提高菜心真空渗入转基因效率的研究[D]. 宋丽敏. 浙江大学. 2016

[4]. 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研究[D]. 贾艳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5]. 农杆菌介导的大白菜和菜心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 刘任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6]. 抗虫基因载体的构建及白菜转基因研究[D]. 曹传增.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7]. 白菜抗虫基因工程及bar基因的遗传飘移研究[D]. 刘凡.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8]. 结球白菜抗逆基因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D]. 杨慧莹. 兰州理工大学. 2010

[9]. 构建反义双价TuMV-Nib和LFY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转春大白菜研究[D]. 王智博.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10]. TuMV及其与CMV的嵌合片段对菜心和甘蓝的遗传转化[D]. 罗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白菜类蔬菜转基因技术研究:农杆菌介导的离体转化和植株渗入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