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论文

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费艳颖 凌 莉

【摘要】 创新生态系统是科技创新的最新范式。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构建及运行,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科技竞争力。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创新资源流动,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从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加强创新主体联合、加快创新资源积累三方面着手,从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主体 创新资源

近年来,伴随国际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范式由最初的线性范式转变为动态交互的创新生态系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传统的资源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点在于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该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实现创新总体目标,互利共生、价值共创、适应依存、协同演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因此,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强国的必然要求。

渠道混凝土衬砌,有防渗漏、抗震、耐久等优点。工程施工顺序:渠道放样、土方回填、渠坡修整、土槽开挖及混凝土浇筑拆模等。施工用水可从附近村庄接取,施工用电可从农电网上接用,项目区交通道路发达,可满足施工要求。施工材料用的水泥、石子、砂子等材料可在平遥县城购买。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创新资源流动

具体来说,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创新资源流动。

首先是创新环境。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环境不可或缺,它为创新主体提供生存支撑。比如,科技创新所需的制度、市场、人才、文化、资源等,是系统内各要素共生的基础性条件。若创新环境发生市场失灵,则需要国家和政府的补位。无论是建设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是创新制度等软环境,政府都具有重要作用,即能够营造支撑创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环境。

其次是创新主体。创新生态系统涵盖多种组织群落、机构和个人。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有不同的划分。比如,一些学者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是核心主体和辅助主体,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等是核心主体,政府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是辅助主体。还有一些学者将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划分为创新平台供应者、创新服务供应者、客户及中介组织等。事实上,虽然创新生态系统拥有多种主体,但起核心作用的仍是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等。

最后是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创新资源流动。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具有动态适应性特征,即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创新主体的竞合共生行为会改变创新环境的特性,在从外部环境汲取养分的同时,也为其提供能量,促进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和完善;而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又为创新主体提供了生存根基。创新主体在实现内部组织结构和创新行为最优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匹配,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当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平衡性遭到破坏时,创新主体通过物质流、人才流、资金流、能量流与创新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加速创新物种的繁衍,提高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加强创新主体联合、加快创新资源积累三方面着手,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参照文献[11],采用毛细管放大测量法制备足容积测定仪,精确度0.01 mL。C57/BL6J小鼠10只,将抗ST多抗血清以生理盐水1∶10稀释,于小鼠右侧足跖皮下注射血清30 μL进行致敏。24 h后,于激发前测定小鼠右侧足跖容积(V),然后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含ST 50 μg的生理盐水,再分别于1,12,24和72 h测定足容积,观察小鼠足容积随时间的变化。以对侧足为对照拍照。

首先,应不断优化、保障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法、标准化法、反垄断法、公司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并研究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职务发明条例等相关制度,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律“软环境”。应更好地发挥引导型、服务型政府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科技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环境营造、优秀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供给效能,有效维护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目前,我国新兴技术与产业领域等的法律与政策尚不完善。因此,应即时出台有关新兴技术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并随着实践需求不断更新相关规定,增强法律与政策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此外,应注重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集中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制度保障合力,切实保障科技创新的有序进行。

其次,应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效联合。多种创新主体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栖息者,在竞合共生中应保持动态平衡,进行有效联合互动。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用户等创新主体之间应进行高效的联盟与合作,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互补与对接。在合作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相互制约与依存,进而保障良好运行。因此,创新主体间的产学研协同质量直接决定着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好坏。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应建立完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主体作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者应面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建立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该系统主要由智能拐杖终端以及手机端监测软件两部分组成。智能拐杖终端由UM220模块、Arduino 微处理器、生理信息检测模块、移动状态判断模块、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超声波模块HC-SR04、MPU-9250模块以及GSM无线传输模块构成。手机端监测软件“北斗手杖”可接收智能拐杖终端发出的信息。

最后,应加大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如何实现多元科技创新资源的科学积累以及合理配置,是我国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应全方位加强创新资源投入,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提供关键支撑。第一,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我国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同时,也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基础研究,大力培育支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创新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的创新条件建设,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给予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以及物质利益回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才智。人才引进应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关键技术领域及新兴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通过产权及股权的确认与保护、科技项目的扶持等方式吸引、留住外国人才。第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完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验平台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研发、信息采集与处理、信息安全保护等能力。同时,应避免科研设施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要通过规范化管理,逐步将国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各界开放,实现其使用和利用效率最大化。第三,要加大科技创新财力资源投入,全面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引导企业合理增加研发投入,同时注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金融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有效激励。此外,还应提高和改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等,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①李万、常静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32期。

②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32期。

③陈劲、黄海霞:《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1期。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⑤《中国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将影响世界》,《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10日。

⑥《加强基础研发强化应用牵引 多措并举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参考消息报》,2018年6月5日。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导;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思想专项课题“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引领及其实现路径”(课题编号:DUT18RW504)研究成果】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  

构建高效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