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中国现代技术的进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中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该文考察了新中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几个阶段,说明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指出当前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建立和形成技术引进与国内研究开发相协调、相互促进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在这个问题上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同时要制定和完善保护扶植国内研究开发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 国际科技合作 技术引进自力更生
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一大批拥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工业企业的竣工投产,特别是《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国的科学技术逐步进入了向现代科技过渡和发展的阶段。进入80年代,在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形势下,中国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越来越成为加速中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的是向前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有人据此以为中国实行封闭政策,这是一种误解。“一边倒”的政策是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而斯大林又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戒心的严峻形势下被迫采取的。在当时,中国如不倒向苏联,争取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的进行都是不堪设想的。“一边倒”的政策正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突破被封锁、被孤立局面的唯一可行的开放政策。
尽管如此,当时中国还是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以最大可能扩大对外开放。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引进和吸收国外技术较成功,并获巨大成效的时期。据国家计划部门统计,从1950年至1959年,中国同外国签订引进成套设备、生产线、单项设备合同约450个, 其中成套设备合同同前苏联签订215项(包括重大项目156项)、同东欧国家签订108项、 同西方国家签订3项,进口单项设备120余项。成套技术引进包括从项目确定,工厂设计、建设,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到产品生产,整套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技术。这批项目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骨干,它们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形成了较完备的工业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向现代技术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使中国一些十分薄弱的工业部门有了长足的进展。例如,机械工业建成了重大项目70多个,使中国有了生产大型轧机、冶炼设备、锻压设备的重型机器厂,有了生产采煤洗煤设备、炼油化工设备及石油钻机的矿山机器和石油化工机器厂,有了生产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的动力设备厂,有了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机械的汽车、拖拉机制造厂等等,使中国的机器设备自给能力提高到60%以上。在石油化学工业方面,兴建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和生产化肥、橡胶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兰州化工厂,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在电子工业方面,兴建了雷达厂、电子管厂、元件厂、自动电话交换机厂、无线电通讯机厂等10个项目,使中国的电子产品生产,无论在品种、质量、产量和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建设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培养成长了大批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提高了中国的工程设计和建造能力。到50年代中后期,一般的大中型企业,包括钢铁联合企业、有色金属企业、煤矿、电站、炼油厂、机器制造厂和化工厂,以及铁路、水利工程等,除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和技术要求很高的外,中国都可以自己设计和进行建设。
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了600多位科学技术专家制订中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有近百名前苏联专家参与了规划工作。前苏联政府还应邀派遣了一个由16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来华帮助进行规划的拟定和审议。1956年12月下旬完成了规划的修正案,发往各部门征询意见。
“十二年科技规划”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57项重大任务、12个重点:(1)原子能的和平利用;(2)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如超高频技术、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等); (3)喷气技术;(4)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5)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勘测;(6 )结合中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7)综合利用燃料,发展有机合成工业;(8)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9)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10 )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11)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和消灭;(12)自然科学中若干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时,大多数任务只提出了到1962年的具体目标,1962年后的工作仅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变化,还通过年度计划增加了一些重要项目。到1962年,57项重要任务已有50项如期达到原定的目标,5项没有完成,2项推迟执行。从总体上看,规划执行情况良好。通过七年的努力,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源调查和勘测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的设计、制造和建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试制成功了大量新产品,包括一些高级、精密和大型设备;农业完成了全国耕地的土壤普查,在合理施肥、选育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良研制农机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医学科学技术成绩突出,临床医学的若干方面,如断手再植和治疗大面积烧伤,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制了一些有较高水平的医疗器械和药物,中国传统医学的整理、研究和发扬收到了良好效果;基础科学研究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一些和新兴技术关系密切的学科开始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一些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已打下了初步基础,有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95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等单位试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1958年6月和9月,由苏联帮助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研究用重水核反应堆和直径1.2 米回旋加速器相继建成。1959年9月底,中国第一台平均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1961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制成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它仅比世界第一台激光器问世晚一年。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向现代化过渡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
50年代末,中苏关系趋于恶化。1959年6月20日, 前苏联单方面终止了1957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1960年7月, 又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1390名专家,废除了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带走了全部图纸和有关资料,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
中苏关系的恶化实际上结束了中国对外的“一边倒”局面。随着中国的巩固和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关系逐渐打开,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越来越活跃,从西方国家的技术进口也逐渐增多。 1962 年至1965年,共计从日、英、美、德、奥、意、荷、瑞典等10个国家进口成套设备84项,包括化工、石油、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这批进口项目,提高了这些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填补了工业中的部分空白。这一时期,还通过举办工业展览会,进行技术交流,出国考察,加强科技信息收集分析等,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收到了一定成效。
多年来经济建设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特别是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教训,使人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对外开放必须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结合,技术引进必须建立在国内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的自主开发为依托。只有这样,才不致在技术上受制于人,才能摆脱被动依赖的状态;才有可能突破国外的垄断,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也才有可能使自己追踪科技前沿,做到不断有所创新,跻身先进行列。
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国许多工业部门逐步从进口设备样机测绘仿制,到改进设计制造,进入了在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研制的阶段,并研究开发出一些有重大价值的创新产品。
1958年底,上海电机厂在浙江大学的协作下,试制出世界第一台投入运行的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在上海南市发电厂并网发电。1962年,上海江南造船厂制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焊接结构的1.2 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经多年运行表明,它的创造性设计和制造工艺是成功的。
1958年7月和8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 和初级教练机初教6先后试飞成功。1965年和1969年, 又研制成强击机强5和歼击机歼8。1970年12月,中国设计制造的首架支线客机运7 进行了首次试飞。
1960年4月, 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下水。60年代中期,立足于国内材料设备配套的海防急需的护卫舰、高速护卫艇和反潜护卫艇等先后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还开始了核动力潜艇、远洋测量船队和中型导弹驱逐舰等涉及许多高科技领域的舰艇的研制。
60年代初,探明并设计了中国第一个特大油田—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和同一时期在吉林省境内的扶余油田的发现,使中国石油地质储量猛增到30亿吨,并很快跨入了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也从事实上给了中国贫油论以有力驳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制造成原子弹和第四个掌握了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
1964年6月29日,中国设计制造的导弹成功地进行了试射。 到1965年,中程导弹、各种探空火箭、 固体火箭的研制和发射都获得成功。 1970年4月, 中国研制的“长征一号”三级火箭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预定轨道。
然而,“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却把自力更生的方针推向了极端,致使一段时期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几乎中断,技术引进也被视为卖国主义而横遭打击。7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美、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外交局面进一步打开,对外科技交流逐渐恢复,技术引进也有所发展。先后从日本、美国和欧洲国家进口了一大批成套设备,包括13套化肥装置、上海金山和北京燕山的石油化工装置、武钢1.7米轧钢机、3个透平(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和工业汽轮机)及采煤、火电等项目,使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仍侧重于进口成套设备,虽支付了昂贵的专利费,但并没有得到这些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使技术引进并没有在促进中国自身的技术进步方面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
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改革逐步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越来越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通过缔结合作议定书和协定,参加国际科技会议和国际组织,进行人员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和合作生产,合著论文专著,举办展览会、博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了官方、民间、双边和多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扩展和提高了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规模和水平。
对外技术引进在总结过去3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引进技术必须着重引进设计、工艺和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以逐步提高中国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指导思想,使技术引进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许多部门和企业把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使设计、开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化学工业引进的大型合成氨、尿素、石油化工、氯碱等先进生产装置,经过消化吸收,有的已经国产化。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1986年已建成投产,6 万吨合成氨装置已成套出口。电子工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也有可喜成果。如上海在引进第一条彩色电视机装配生产线后,通过移植、创新,很快建成了6 条新的装配生产线, 使全市彩色电视机的年装配能力跃升到100万台的水平。
汽车工业是近几年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水平,取得显著成效的工业部门之一。从1981年至1990 年的十年间, 汽车工业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达170多种,其中引进汽车整车设计制造技术21种,摩托车制造技术14 种,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66种,科研测试、新产品开发技术50多种。国外技术的引进迅速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存在的缺少重型车和轻型车、轿车微乎其微的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也有效地促进了汽车产品的升级换代。几种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有了较大进展。到1990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达到60%,切诺基吉普车达到43.5%,斯太尔重型车达到65%,夏利轿车达40.7%,大发微型车及几种引进摩托车均达到80%以上。
这一时期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就技术引进工作看,尽管指导思想已经明确,然而实际落实还存在不少障碍,主要是:缺乏有力的鼓励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配套政策;技术引进与国内科研脱节;引进项目的统一规划与协调不够;消化吸收的资金渠道不落实;企业的短期行为影响消化吸收的投入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内许多专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有的问题已在得到解决。
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建立和形成技术引进与国内研究开发相协调,相互促进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机制。在这个问题上,一是要转变观念,二是要完善政策措施。技术进步是从闭门造车的低起点开始,还是从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高起点迈步,有一个转变观念问题。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性,往往把自力更生与学习和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对立起来,实际上可以引进甚至国内已经引进的技术,有的还在埋头搞自己的研究,徒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实践也表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也必须以我们自身的研究实力为后盾。许多高新技术总是在我们的研究工作有所突破时,国外才放宽对我们的出口和技术转让。也必须看到,我们的研究工作固然起到了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作用,然而自己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却又会受到国外技术转让的冲击和扼制。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和完善保护和扶植国内研究开发的政策和措施,以利于自身技术能力的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与产品水平,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必将有利于促进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抓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这一关键,端正认识,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进工作,就能使技术引进真正成为“技术发展的捷径”,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更快的发展。
标签: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