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师”制宜,导向创新,研之有效——初中语文“导研”式教研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王立群

因“师”制宜,导向创新,研之有效——初中语文“导研”式教研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王立群

王立群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创新形式载体,提升教研实效成了摆在初中语文学科教研活动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在日常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形式与研讨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教学研究积极性。为了能让所有语文教师都能主动投身教学研究,我们从成为流行元素的“导学案”中得到启示,推出能让教师全员参与的以“导研稿”为载体的学科教研形式,通过区、校各级各类主题式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的主题更为突出,研讨的路径和程序更为明晰,同时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思辨、提升的创新载体。

关键词:“导研”;学科教研;校本教研

不论做什么研究,一定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语文教学研究也是如此。前些时间,我们更多地将目光关注于课本与课堂。从教师个体与教学课堂教学方面来说,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课堂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如此的教学形式与研讨方式,认真参与的教师无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全神贯注投入其中,从而导致另一些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推动所有教师一起进步的目的。为了能让所有教师都能投身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为此,我们从成为流行原素的“导学案”中得到启示,推出能让教师全员参与的“导研”式初中语文学科教研,目的就是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投身教学研究,让教师有内容可研有话可说,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发展,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厘清概念:什么是“导研”式学科教研

所谓“导研”式学科教研,就是在研修进行的过程中以教师的实际需求或遇到的问题为导向而创生的研修方式。“导研”式学科教研一般包含四个要素:第一,预告研修目的、主题,让教师带着问题、任务参与研修;第二,提示教师在现场活动、交流中需要引起思考的关注点;第三,列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教师在讨论时,对照自身的经历,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经验;第四,给教师一个任务,即“把想法变为行动”,敦促教师在自身的实践中将“学到的东西做出来”。简单地说,“导研”式学科教研就是用“导研稿”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问题研究的一个过程。“导研稿”将研究的主题、目标、形式、过程以方案的形式具体化,“导研稿”使每位参与研修的教师成为活动的知情者、做到有准备地介入,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使教师在问题解决中增长实践智慧,从而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二、实践研究:怎样开展“导研”式学科教研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导研”式学科教研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只是对以前传统教研活动中主题不明、参与主体性不高、研究过程缺乏程序规范、活动后续缺少行为跟进这些弊端的一种改进。为了使学校语文教研组会使用“导研”式学科教研,我们的做法是开展“导研”式语文学科教研的培训,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选择教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尝试“导研”式学科教研,并对外公开展示,吸收区域内的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观摩学习,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培育典型,以此来提升语文教研组长的教研策划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推进“导研”式学科教研、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1.因“师”制宜,分阶段开展“导研”式学科教研

开展“导研”式学科教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者要明确导研的意义,它是给予参与研修的及教师预告研修的目标、主题,目的是在活动前提示教师在现场活动、交流中需要引起思考的关注点,让教师对照理论,理性思考具体的教学问题。“导研稿”的这部分设计可使教师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做到知情参与、学思结合。针对这些特点,导研稿设计者要依据教研情况和教师个人研读的特点,设计出合理而有针对性的“导研稿”。在教师个人完成了相关研读后,活动组织者对下一步的研修活动进行关注和思考,并对问题进行梳理,从而并设计好第二阶段的“导研稿”。

第二阶段:本阶段的“导研稿”是第一阶段研修的延续与深入,在活动前,活动组织者必须安排好人员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这个环节要体现的是集体研修,要做到与以往有不同的效果,显然活动前教师的“备课”是关键,让每位教师都能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其重点是观点的交流与智慧的分享。因此,“导研稿”的重点是要提醒教师在现场活动、交流时对照思考的关注点和所列出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交流,反思自身的行为,与同伴互助合作,在研讨中学习增长自身的实践智慧。

这部分“导研稿”中关注点和问题的设计特别重要,这个环节最好有教研员等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这样可使问题设置得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另外,活动主持人也很重要,他必须引领话题的走向,引导活动参与者搜索目标,寻找路径,并做好观点的筛选与提炼,形成有理论支撑让大家共同分享。

实践时,活动组织者必须把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好,做到人人参与,并做好观点记录,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帮助授课者优化教学设计。接下来便是教学实践环节,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检验效果。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研修成果的展示与检验,是通过授课人来检验“想法变为行动”后的效果,在实践中把“学到的东西做出来”,可以让每位参与者对照自身的经验思辨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行为跟进的新建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导研”的关键是课堂观察后的讨论,必须是用事实说话,理性分析得失,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重新修正效果不理想的设计。

第四阶段:这个阶段也属于总结升华阶段。在这阶段,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那么又会如以往的教研活动那样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从而失去教研的深度与厚度。所以,一定需要有后续行为跟进,让参加教研的教师像学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一样,安排具体的任务,通过每位教师各自通过设计、授课、总结提升,进一步把理念与行动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通过研修提升自我更提升教研水平的目的。

2.导向创新:把握好学科教研活动的三方面工作

1.组织与对话:确保让所有教师知情参与并负责任地交流

因为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是先于活动本身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活动的参与者不一定都清楚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的目标,这就有可能使部分教师不知情地参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组织者必须让参与活动的教师事先知情并做好相应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组织者要并以书面的形式将研修活动的目的、步骤清晰地预告给教师,使教师在研修活动开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研修的整个过程,做到任务分工明确,提醒做好相应的交流话题准备,督促他们要进行负责任地交流。

2.材料的准备:设计一定的任务作介质,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动起来

思想上动起来才是真正的融入。材料上教师活动的参与点是调动思想的抓手,而参与点的设计是很有技术性的。比如,设置哪些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提供哪些思维方向,怎样提示教师在各个阶段研修的关注点,预留哪些空白给教师思考记录,如何让教师学习后留下痕迹,在现场交流的流程和观点的记载,用哪些教学理论作为教研的支撑点等。所以,“导研稿”应该像一份使用“说明书”,使活动参与者提前知道自己的任务,便于他们适时也适当并较有深度地介入活动;也像一面“聚光镜”,在复杂的课堂面前,聚焦主题,避免活动过程中主题的流散与中心的转移。当然,材料设计应考虑不同层次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要考虑参与程度的递进性、参与方式的多样化,还要巧妙利用参与者生成的资源。

3.行为的跟进:把学到的东西做出来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提升,二是行为上的改进,不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是让教师们在教研中提升了自己。许多教研活动比较重视过程的整理与小结,虽然也有思考研究之后的认识上提高,但很少有行为上的跟进,在“理念转化为行动上”的脱节,光说不练不是有效的教研。所以,安排“请你来做做看”的环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带着与同伴研修学到的成果,让每位教师都能将事先的设想、对照课堂的实际,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经验,想想今后自己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借鉴哪些成功经验,然后在自身的实践中将“学到的东西做出来”,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支撑。

3.研之有效:积极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使用“导研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导研”在教研活动中,确实起到了人人参与、将教研向纵深方向推进的作用。

1.“导研稿”的使用打破了“话语霸权”

在以往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发言的要么是活动组织者指定的教师,要么平常喜欢说话善于参与的教师,更多的只是漠然地做观众当看客,无法达到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功效。“导研稿”的使用,理所当然地打破重点人物的“话语霸权”与“观点霸权”的模式,形成了“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思想者”的研讨形式,营造了一个“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在研讨中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这样的教研活动,无疑更贴近教师,更符合教师教学发展的需要,达到切实地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

2.“导研稿”的使用,让教师有话可说

以往的语文教研活动,更多的教师为什么只能充当看客?有些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另外许多教师,因为阅读不多所以缺乏理论基础,每到研讨时,他们肚里没货,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生怕研得不深,怕人笑话。有了导研稿,教师们就可以提前做准备。

3.“导研稿”的使用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深化

导研稿通过问题的设置与教学问题的探讨,有效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深化。比如,2012年,我们拟开展一次“中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衔接”教研活动,初步的想法是通过研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如何让本次活动得以深入开展?我们采用了“导研稿”的方式,事先发了教材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本次导研稿。让与会教师讨论: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你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研讨?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异同?事先发给教师,有针对性地“备课”,最后明确:以中小学两节不同的课为关注点,从目标确定、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对学生“学习力”提高的帮助五个方面落实了活动主题的支架——突破点、挂钩点、支撑点、生长点,这对接下来的要做的工作——落实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研过程中,参与研讨的老师,不仅非常有条理地评点了课堂,还分析这两节课存在的问题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更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促使了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

教育教学,“研”无止境。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研讨,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提升教师水平,推动教学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从而服务学生。我们自行研发的初中语文“导研”式教研活动模式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研讨中来,从而达到全面地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研训中心

邮政编码:314000

论文作者:王立群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  ;  ;  ;  ;  ;  ;  ;  

因“师”制宜,导向创新,研之有效——初中语文“导研”式教研活动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王立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