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经济理论研究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_经济学论文

对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经济理论研究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_经济学论文

外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国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中华论文,学说论文,研究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45(2006)02—0117—05

一、自主创新、经济发展与经济特区新使命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商务印书馆杨宝兰副编审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努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中提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支撑力。目前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2.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加强,致使我国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总体上还未能进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领域。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联动机制没有形成,社会、制度环境不完善。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目前的现实状况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1)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大力进行制度创新,保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3)建立和谐社会,为自主创新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卢荻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分析》中从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因入手,得出近年来的资本深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路径具有动态规模效益,因而就其内生制约而言具有可持续性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该文进而分析了资本深化经济增长路径的体制和结构基础,从中得出结论:动态规模效益得以实现的条件是本土企业必须在严格苛刻的国际化竞争中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动态规模效益得以促成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经济特区经济的发展

深圳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白天教授在会议开幕式的发言中指出:深圳特区成立25年来,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借鉴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实践和合理的经济内核,目前深圳确定了加快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今后深圳将以开放姿态更加广泛吸收包括外国经济学在内的世界精神文化文明成果,解决新问题。

深圳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袁晓江教授就特区使命及发展作了题为《中国需要经济特区吗?——兼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特区的本质不是利用优惠政策,而是利用特殊政策,更多地利用香港的资源,充当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探索道路。特区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后,特区要把“特别能创新”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查振祥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深圳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的途径研究》中认为:深圳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努力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创新中获得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由政策优势逐步向创新优势转变,为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目前深圳形成了相当数量及规模的自主创新企业群体,不少企业已经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下一步深圳要继续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培育千千万万具有创新活力和良好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圳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有深圳地方特点的区域创新链,深圳可以尝试把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知名大学的研究体系与深圳的创新体系和企业的研发体系衔接起来。同时,形成具有深圳地方特点的区域创新链,必须先创造一流的与深圳自主创新体系配套的各种软硬环境。

二、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

(一)经济周期理论及在中国的适用性

北京师范大学李翀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重新认识》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李翀教授认为该理论比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深刻得多。但是,因为经济周期的产生有两个条件:1.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生产可以迅速地扩张。2.商品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经济周期实际上是由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弱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则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体制的弱点。另外,经济周期不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成,而且还会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国家之间“传染”。

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的论文《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突破——兼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适用性》,在论及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结果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适用性时指出: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而中国距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发挥作用的条件——市场迅速且有效调节——还比较远。2.从实际经验来看,中国经济周期不是技术变革引起的生产力变动,而恰恰是由于政策变动引起的波动。3.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体现在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实际中,经济增长的研究是第一位的,而后才是经济波动。当然,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也有一定的启发,它引发我们重新审视政府决策中的两难选择,即政策是用于干预经济还是用于培育市场等问题。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刘凤良教授在《预期更新过程中的验证性偏见与货币政策效果》中指出:货币政策的现实效果依赖于决定总供给的微观行为基础,其中基于预期的企业定价行为是传导货币冲击的重要机制。因此,预期的形成和更新过程理论应得到详细的理论研究。在预期更新过程中,对先验信念的过分关注导致的验证性偏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造一个带有验证性偏见的总供给曲线是更好地解释货币政策现实效果的有效方式。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刘凤良教授最后得出结论:与已有的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模型和粘性信息模型相比,带有验证性偏见的总供给假说更具合理性,解释力更强。

江西财经大学王秋石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关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一些联想》中指出:中国自1989年以来,甚至从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财政政策都是扩张性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仍然是中国未来10年的主旋律,这主要因为中国经济是一个增长型经济,即中国经济是一个严重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增加总需求,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将是中国未来10年的主旋律。最后,王秋石教授强调:货币政策优越于财政政策。这主要是因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就业,增加产量有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型”、“政府依赖型”经济日趋渐旺,这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多少有些背道而驰。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应更加重用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政策。因此,中国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三)关于发展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北京大学彭松建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国家与制度:发展经济学的生命线》中认为:发展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区别在于:1.立论基础不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具体国情和国际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2.研究内容不同。发展经济学面临的任务不仅是如何维持量的“增长”,而且要研究如何摆脱造成落后状态的恶性路径依赖,打破发展中国家旧有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3.研究对象不同。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价格体系运动等市场力量的作用,发展经济学除此之外,还要研究非市场力量如政府行为及决策过程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及制度变迁问题。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独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就在于其理论前提及研究内容始终贯穿着国家与制度的影响及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在《论贫困概念的演进和内涵》中指出:近年来,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度量方法在不断深化,由最初的收入贫困,发展到能力贫困,到最近的权利贫困。这三个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对贫困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首先,它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贫困概念的。收入贫困指的是日常生活的物质匮乏;能力贫困指的是人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不足;权利贫困即政治和文化权力的缺乏。其次,收入、能力和权利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收入影响一个人的能力,能力也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最后,郭熙保教授把贫困归结为两种形式的剥夺:一种是生理形式的剥夺,包括营养、健康、教育、住所等物质或生理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种是社会形式的剥夺,包括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等。这两种剥夺概括了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它们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四)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新综合——新兴新古典综合学派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新综合——新兴新古典综合学派评析》中认为:新兴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概念融合在一起,调和了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歧,这种新综合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因为,新古典主义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成功地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成因,弥合了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的鸿沟,并为研究经济数据和政策提供全新的视角。但是在解释经济现实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从理论上讲,首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无法解释就业缺口和产出缺口存在高度相关性的原因;其次,该学派过分强调劳动生产率对产出的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意义,只有在与新凯恩斯经济学融合后,方能显现出来。反过来,新凯恩斯主义只有在新古典主义约束下,才能使政府干预符合市场规则。

(五)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

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和上海外贸大学赵红军副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若干新动向》中总结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包括:1.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与地理学;2.对人类行为与心理的重视: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的兴起;3.经济学工具的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4.对制度和体制变迁的新认识: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毫无疑问,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类知识的进步是它们共同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表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上述的几个新动向无疑是经济学在客观上与时俱进的表现。

(六)演化经济学概述

中国人民大学孟捷教授在《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所谓“演化经济学”,是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逐步形成的一股思潮,它不满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范式和过度的数学形式主义,试图为整个理论经济学的发展重新定向。孟捷教授在文中介绍了霍奇逊根据本体论、方法论和隐语三个标准界定的“演化经济学”,即NEAR“接纳新事象,反对还原论”(Novelty Embracing Anti-Reductionism)。演化经济学的崛起,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孟捷教授认为,未来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的某种创造性的综合。

(七)行为经济学发展新方向概述

武汉大学乔洪武教授在《行为经济学发展新方向概述》一文中指出:迄今为止,行为经济学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投身于行为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中,行为经济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上近年来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1.在研究方法上,案例决策理论的方法日益受到行为经济学家的青睐;2.在研究对象上,正从资本、价格等非感情领域转向对人的感情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这一领域,出现非经济化趋势;3.在研究目的上,由研究追求财富最大化转向研究追求幸福最大化。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黑龙江大学乔榛副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比较》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具体层面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科学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以及规范经济分析的方法。经济学理性主义则是贯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具体形式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主要有:历史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科学哲学的证伪主义、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等。乔榛副教授认为二者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区别是在方法论上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理性主义世界观。除了在方法论上的这种对立外,二者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有相似的地方,抽象法是它们分析经济形式都曾采用的方法。在对待二者的关系时,并不能简单地判断为是完全对立的。这能够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面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的创新。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丁冰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之所以出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日益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逐步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其关键在于没有认识到二者反映着两种对立的不同阶级利益要求的观点,以至二者的理论体系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理论结构上。同时,他指出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各自反映和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经济学,只能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经济学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后,丁冰教授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惟一的代表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最完整、最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必须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同时又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并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北京物资学院车卉淳副教授的论文《对中国经济学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时,首先谈到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阶级性、科学性以及方法论和具体内容三方面。在论及二者的共性时,车卉淳副教授强调:它们都是在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它们具有共性的前提。因此,西方经济学揭示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分析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原因所在。但是西方经济学要真正为我所用,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真正植根于中国现实经济的土壤,盲目地全盘吸收必然会带来“水土不服”。总之,在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时,必须把握住一条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和主流,西方经济学是参考和借鉴”,在参考和借鉴的时候,必须结合中国国情,避免“生吞活剥,食洋不化”。

(四)关于我国经济学建设的三个关系

清华大学黎诣远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从方法论看我国经济学建设的三个关系》中,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经济学建设的三个关系:1.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从战略上看,中国特色经济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包括研究经济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机制的市场经济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但目前还不到编写教材的时机,市场经济学只能借鉴西方经济学,“西学为体,中学为用”。2.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从方法上看,经济学必须运用数学,但绝不能以数学代替经济学。要切记: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经济学是主人,数学是仆人,数学分析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分析,而不能本末倒置。3.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从发展上看,经济学应当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统一起来,以更大精力重塑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

四、其他重要经济内容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政绩指标的重构

国家行政学院王健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构以人为本的政绩指标》中指出:中国现行的地方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是GDP,它制约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亟需以新政绩指标替代它。他主张采用标本兼治的新政绩指标:GNP+SCC(社会综合资产)即兼顾经济增量指标和社会财富存量指标。其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国际竞争力;2.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有利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减少形象工程,惩治豆腐渣工程;5.有利于政府防范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重建以人为本的政绩指标GNP+SCC,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二)关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大学孔凡保教授在《金融视角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金融系统发展受到其初始条件的影响。一旦初始条件确定,金融系统发展路径的转换需要付出巨额成本。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实行产业政策优先,金融系统辅助的发展战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发展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将金融系统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处在一个金融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代,中国不可能走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发挥金融制度的后发优势,学习发达国家发展金融系统所积累的经验,以较小的转换成本实现金融系统发展的转型,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三)关于如何扩大消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苏剑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如何扩大消费?》中指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力度也都相当大,但结果却收效甚微,私人最终储蓄率从1997年的47%下降到2003年的43.3%,仅下降了3.7%。究其主要原因在于:1.中国老百姓目前的消费倾向太弱;2.预期的变动,即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因此,作者认为传统扩大消费的方法对我国作用有限,我国消费的扩大最终要依赖改革、发展、科技和城市化。1.加快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可以调节预期。2.加快发展,因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带来了我国比较优势的转化,从而增加了我国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把进口需求转化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然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加快科技进步,因为在短期内,把进口需求转化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只能依靠技术进步,尽可能把生产高端产品的成本降下来。4.加速城市化进程,使人口聚集,市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激活大量的农村消费。

(四)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疆师范大学司正家教授和马海霞副教授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实现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指出: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直接的应该有三大目标:一是要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二是要缩小经济发展的差距;三是要缩小社会发展的差距。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其协调发展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互动机制来实现。由此,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出现了市场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区域经济协调理论或模式。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设想必须服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战略,以富民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为宗旨,据此,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主要有:1.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3.加强区域开放与合作,统筹内贸与外贸的协调发展;4.实现重心区与非重心区、发达区与边缘区的协调发展;5.必须控制新疆人口增长,特别是要控制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6.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类型经济的协调发展;8.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对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外经济理论研究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