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传播_炎黄文化论文

电子期刊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传播_炎黄文化论文

电子刊物的崛起与中华文化传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文化传播论文,电子刊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海外中文报刊进入了电子时代。据作者统计,目前在世界各地由留学人员主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已达20多种,有不少还取得了国际统一的书号。这一新的趋势是适应新移民,特别是海外留学人员人数多但居住分散的状况而形成的。电子刊物的特点是廉价(有时是免费),编辑程序简捷,制作费用低,便于跨国界发行,读者选择性大。不过目前电子刊物还有一些局限性:比如1.读者限于电脑族,因此2.读者群有限,3.目前尚未进入专业状态,4.无法商业化,因而也无收入,无法更新设备和聘请专业人员。

作者认为,电子刊物对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移民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保持和发扬文化传统,保持与本土文化联系,以及帮助移民解决异文化冲突等重要作用。

海外中文报刊一直是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对象。《中国新闻年鉴》从1982年创刊至今,基本上每期都刊载有关海外中文报刊发展情况的文章或资料。然而,从《年鉴》提供的信息来看,中国学者对海外中文报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刷报刊上,极少涉及目前已有广大市场的中文电子刊物。

电子刊物通过电脑网络发行,订户既可通过电脑显示阅读,也可打印阅读。由于省略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与发行,电子刊物发行成本极低。在海外的中国学生学者(简称留学人员)中,中文电子刊物目前广为流行,极大地扩展了中文刊物在海外的覆盖面。其中读者最多的《华夏文摘》目前有3万以上的直接间接订户,分布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家由大陆官方主办,以中国留学人员为对象的中文电子刊物《神州学人》也于今年1月创刊。

对留学人员来说,中文电子刊物在其广泛性和影响力方面均超过了传统印刷的中文刊物,代表了海外中文出版业的新潮流,是海外中文报刊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中文电子刊物发行的技术条件,海外中文电子刊物的兴起与现状,以及中文电子刊物对传统印刷刊物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文中不涉及在母语为华语的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电子刊物。

海外中文电子刊物存在的技术条件

由于电子刊物是通过电脑网络而非传统传播方式发行,电脑网络便成了电子刊物存在的先决条件。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网络(ARPANet)于1969年在美国建立,位于密执安州的美国科学基金会网络(NSFNet)为其中心。自1983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传递控制协议和串网协议将美国各地的大型电脑中心并联成网,从而组成了全国范围的电脑网络,取名为国际网(INTERNET)。从1988年起,国际网与独立在外的一些教育和商业网络通过建立通道而并网,形成现在的跨网体系。与此同时,国际网通过与其他国家电脑网络的串连,与两万多个次网络和无数台电脑相连,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电脑网。据统计,国际网在1991年仅有13万用户,到1993年8月用户激增到800万以上,目前用户总数在3300万左右,估计到1998年将达到1亿。①

海外中文刊物发行的一大难点是读者分散于各地,邮递费用高而且难以保证时效,国际网络的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办法。在可以与国际网连接的电脑网络开户的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订阅各类以电子形式通过国际网发行的刊物。刊物发行人可以免费将每一期刊物准确及时地发送到读者的电脑帐号中。另外,电脑网络的多种用途为电子刊物的发行阅读提供了多种灵活方式。例如,刊物的发行者通过文件存取方法可将过期的杂志存放在电脑网点供读者选取。这样,并不直接订阅某一杂志的读者也可以随时以文件存取方式调阅。考访站(gopher)的建立,更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读者可以通过考访直接阅读,提取或打印存放于各考访站的刊物和资料。除此之外,网络的使用者也可以经常在用户论坛上看到他人转贴的各类刊物和文摘。

由于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电脑网络并非根据中文传递要求设计,在网络上传递中文文件有诸多不便。电脑首先要收到某一字(字母)的代码,然后根据该代码从另外的地方得到该字(字母)的形状解码信息后方可在屏幕上显示文字。英文字母编写最通用的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汉字常用的编码方式有适用于简化字的中国国家标准局发布的国际(GB)码和台湾、香港通用的适合繁体字的大五码(BIG5)。美国标准码编码时占用一个字节8位中的7位,这样可以编128(2的7次方)个字母,这对于英文已绰绰有余,因为常用的可打印字符只有94个。然而,汉字用字量大,一个字节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就要用两个字节来代表一个汉字。为了区别于标准码,中文利用了一个字节中的全8位信息,但采用了与标准码对应的编码空间。从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可以编8836(94×94)个字,足以应付常用汉字,但同时也为网络传送中文信息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国标码和大五码都使用8位信息,而国际上通用的网络只传输7位,要让7位的网络传递8位的信息就必须采用某种变通方法。留学人员首先想出的办法是通过编码(UUENCODE)软件将中文信息变为7位后通过网络传送,接收端再通过译码(UUDECODE)软件还原出8位中文信息。这种方式对国际码和大五码都适用。而后,留学人员又先后发明了以国标码为基础的中文(ZW)码和汉字(HZ)码,不但解决了在电脑网络上传递中文文件的问题,而且可以在用美国标准码创写的电脑软件的工作环境下在屏幕上直显汉字,大大方便了中文在国际网络上的运作。②除了上述方法外,图文(Post Script)技术的发展也为中文文件的传递和阅读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用图文语言书写的电脑程序可将中文以“图形”方式显示,所以中文图文文件可以不需中文软件即可在西文电脑环境下通过“图形阅读”软件(VIEWER)阅读或打印。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的发展,大批工作站投入使用,全球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索取和传输系统——万维网(WWW)得到迅猛发展,某些万维网软件如马赛克、山猫等也能直显中文。这一切都为中文电子刊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中文电子刊物的兴起与现状

解决电脑网络上传递、显示中文的技术问题固然为中文电子刊物的创办铺平了道路,但海外中文电子刊物兴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海外大批留学人员的存在和他们对以留学人员为对象的中文刊物的需求。

海外的留学人员不同于早期定居海外的华人,后者多集居于大城市,自成社团,形成置身于外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文化。唐人街华文媒介众多,其中不乏以本地华人社区为对象的报刊。以美国为例,洛杉矶、纽约、旧金山三个最大的华人居住城市在1980年各有近13万、17万和19万华人;到1989年,三个地区华人数目估计各有20%的增长。远在10年前,这三个地方都有15种以上华文日报发行(包括来自港台的)。③海外中国留学人员及家属随学校分布,虽然总人数已有20万,但分布面极广。在一些国家,有的学校只有几个中国人。④虽然中国留学人员也有种种途径接触中文报刊,但这些报刊或是以全体华人为读者,或是以某地华人社区为服务对象,在传播新闻方面显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无法起到联结各地人士组成留学人员社团的作用。另外,传统印刷中文报刊还存在时效差、费用高的弱点,始终无法成为留学人员的主要新闻来源。

到了80年代末期,大批自费留学生抵达海外。电脑网络逐步成为留学人员交流国内信息的重要渠道。1989年3月6日,海外留学生建立了专门输送中国新闻的《新闻文摘》(NEWSDIGEST)电脑网,每天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便捷、免费的有关中国的英文新闻。同年7、8月间,《新闻文摘》又先后与已经在美国成立一年多、拥有众多读者的《中国学生电讯》(Electronic News Letter forChinese Student)及在电子邮址服务站上建立网络的《中国新闻组》(ChinaNews Group)合并,正式取名为《中国新闻文摘》(China News Digest)。⑤《中国新闻文摘》以新闻摘要的方式将各大通讯社和报刊有关中国的新闻及时通过电脑网络传送。但由于是以英文传送,在吸引读者和内容的开拓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在电脑网络上传递中文文件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中文编写软件在留学人员中的普及,对发行中文刊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1年4月,《中国新闻文摘》在运作了两年后,终于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家全球性中文电脑杂志《华夏文摘》,作为一个综合性文摘周刊,《华夏文摘》主要选摘海内外各大中文杂志的文章。在每个周末通过电脑网络免费送给作者。《华夏文摘》已于今年1月27日出版了第200期。

《华夏文摘》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多种中文电子刊物相继问世。至今,留学人员主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在世界各地可查到的至少有20多种,不少已取得国际统一书号,受到国际出版界的承认。概括而言,目前在国际网上发行的由留学人员主办的中文电子刊物共有三类。第一类为全球性刊物,包括综合性刊物《华夏文摘》,文学性刊物《新语丝》、《橄榄树》,政治性刊物《未来中国》和学术性刊物《语文专刊》等。第二类是地区性刊物(见附件),包括校区、地区和全国性刊物,但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可通过电脑网络直接订阅。第三类是由留学人员在国际网用户论坛开辟的颇似“墙报”的新闻论坛,读者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网络阅读、评论或转贴各类信息。目前直接用中文进行交流的论坛只有两个,分别使用汉字码和大五码。

目前由中国留学人员创办的中文电子刊物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新闻,以大陆新闻为主,通常以简讯方式刊登;

2.留学生社团新闻,多见于地区性刊物;

3.留学人员所在国重大新闻;

4.各类文摘,包括各地中文刊物刊登的各类文学作品;

5.留学人员作品,包括游记、散文、小说、诗歌等;

6.留学生服务专栏,包括电脑、汽车的使用和保养,海关规定等;

7.学术交流、谋职信息等。

除了定期与不定期的中文电子刊物外,电脑网络也成为中文著作和诗歌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留学人员建立了两个大型文件存取中心,收存有大量中文电子文件,典籍类包括《论语》、《老子》、《鬼谷子》、《孙子兵法》等著作,文学类包括小说和诗歌。小说有《红楼梦》节选,《三国演义》节选,王蒙和王朔的作品等。诗歌从《诗经》、《乐府》,李白,杜甫,李清照,苏东坡,陆游一直到鲁迅,郭沫若和毛泽东。

统计数字表明中文电子刊物读者有日趋增长之势。以《华夏文摘》为例,读者总数三、四年间增长了6倍(见表一)。

表一 华夏文摘每周读者⑥

时间段 直接订户 PS版自取

GB版自取

总数

1992年初4,000 4,000

1993年3月 10,0003,000不详13,000

1994年3月 14,8243,0006,700

24,524

1995年3月 15,8004,6008,900

29,300

留学人员在国际网用户论坛开辟的中文新闻论坛(alt.chinese.text),每月载入次数达到56,000次。(见表二)

表二 中文新闻组每月载入次数⑦

时间段 每月载入次数 时间段每月载入次数

1992年7月0 1992年1月 11,000

1993年2月19,000 1993年3月 28,000

1993年4月34,000 1993年7月 41,000

1993年9月50,000 1993年10月 56,000

加拿大麦基尔的太阳升中文考访站储存了几乎所有的主要中文电子刊物,供读者联机阅读,每月访问次数目前在4万以上。

表三 太阳升中文考访站使用统计⑧

月份 阅读次数访问次数

1994年11月113,129 11,839

1994年12月118,120 12,725

1995年3月 316,899 36,236

1995年4月 336,273 44,968

上述数字虽不能准确地说明海外留学人员中阅读中文电子刊物的人数,但足以证明阅读中文电子刊物已成为大多数留学人员所好。

中文电子刊物对新闻业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发展的观点看,代表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向的电子刊物将对整个新闻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海外中文电子刊物的读者群目前虽然仍以中国留学人员为主,但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独特之处,这类刊物对今后海外中文报刊的发展和华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延续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从出版发行的角度看,在出版业日趋垄断的今日世界,借助于电脑网络发行的电子刊物大大降低了出版费用,为多种刊物同时发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辟了广阔前景。新闻自由主义流派学者认为,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无论少数或多数,弱者或强者都应能接触到报刊。⑨这意味着任何不喜欢现有媒体的人或团体,都有可能创办或选择自己的媒体。然而,由于新闻事业单位的规模逐渐扩大,创办或经营各类媒体都需要大量资金。代表不同政治观点的,可供读者任意选择的小型报刊越来越少。一些美国传播学者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指出,“正像过去集权主义时代一样,报刊已落在少数有势力的人手里。”⑩中文报纸也不例外。根据1985年底的统计,全世界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发行的中文日报共有82家;(11)到1991年6月底,这类日报已减至65家。(12)在电子刊物出现之前,新闻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似乎已是大势所趋,电子刊物的出现为扭转这一趋势,冲破报业老板和其他利益集团对媒体的控制,多方面地传播信息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对海外以中文为媒介的传播业来说尤为重要。以美国为例,随着大量大陆移民涌入,华人成份近年呈多元化趋向,而当地中文传媒中占压倒优势的仍是由港台出面主办的报刊,与大陆新移民难以沟通。电子刊物的发行则为日益多元化的华人提供了更切合实际的媒介,对在华人移民社会中保留不同政见和社会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从新闻业务的角度看,由于电脑传迅的廉价和编辑程序的简捷,非专业编辑记者得以在分散的情况下编辑电子刊物,在从业方面打破了垄断,使新闻自由的意义有所扩大。电子刊物出现以前,只有被各大政治、经济团体所支持的报界雇用的人员才能从事新闻工作,因此报刊所发表的观点往往是少数几家之言。而电子刊物的出版为持有不同观点的各界人士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到目前为止,海外中文电子刊物的编辑工作都由志愿兼职人员完成。以影响最大的《华夏文摘》为例,所有编辑人员都是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或是已经获得学位后从事与新闻出版无关的专业人士。这些分散在6个国家二十几个不同城市的编辑人员,绝大多数互相从未见过面,但他们通过电脑通讯网组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编辑集体。编辑工作是在校园的电脑室,编辑们的家中,甚至有时是在火车或巴士上用便携式电脑完成的。(13)编辑工作者在居住地和职业方面的多样化无疑为刊物本身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对读者来说,电子刊物也有众多的优点。从新闻时效上讲,借助于高速的国际电脑通信网络,读者可以在几分钟至一两小时内接收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版的最新一期电子刊物。其次,刊物占用空间小,打印、复制方便。电子文本可以随时选用不同的字体打印;复制一份100万字的印刷品要耗费1000页纸张和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复制一份同样字数的电子文本,则只需要3片磁盘及两分钟的拷贝时间。例如,全年的《华夏文摘》杂志共52期约80万字,只需要两片电脑磁盘即可储存。《华夏文摘》自创刊以来的全部文本永久地存放在数个公共 电脑资料库中,全世界各地的电脑用户都可以通过国际网免费获取任何一期《华夏文摘》,这一优点是传统报刊所无法比拟的。从理论上讲,传统的报刊也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由于支付能力和时效等原因,一般家庭能够订阅的报刊,尤其是跨国界的报刊总是有限的,电子刊物的出现则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于订阅电子刊物是免费的,读者在订阅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另外,电子刊物可接纳的订阅者是无限的,固定存放在各考访站的期刊也为不定期读者提供了另一选择,不必为传统刊物的发行方式所限。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有被动地受传媒影响的一面,也有主动地从传媒中取己所需为己所用的一面。(14)电子刊物的出现,无疑加强了受众主动使用媒介的能力,这对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尤其是对那些中文刊物在发行上受到种种限制的地区来说,是尤为可贵的。

中文电子刊物的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印刷中文刊物是一种冲击,对于已面临种种困难的海外中文刊物更是如此。但从目前中文电子刊物的发展水平来看,中文电子刊物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弱点仍无法完全取代印刷的中文刊物。电子刊物的弱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读者群局限于电脑族,阅读中文电子刊物首先需要一定的电脑网络知识并要有中文软件。另外,读者必须是电脑网络的长期用户。目前中文电子刊物的绝大多数读者仍是可以免费使用电脑网络的学生学者,一旦当这些读者离开校园而失去这一特权,他们是否愿意自费成为电脑网络的用户仍是个未知数。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对中文电子刊物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电脑网络所能提供的其他服务和费用的高低。对于那些未能入校读书熟悉电脑网络运作的海外华人来说,电子刊物很难在他们当中发展读者。

2.由于上述原因,目前电子刊物的读者属于海外华人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一类,这必然影响到刊物的内容本身。所以,电子刊物从内容上也难吸引社会层次较低的中文读者,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

3.从目前中文电子刊物的发展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刊物都是由非专业编辑利用业余时间编辑的,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消息来源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性,在信息量方面远无法与专业刊物媲美。

4.由于电脑网络在使用方面的限制,电子刊物目前仍无法以商业的方式发行,既无订阅收入也无广告收入,在更新设备和聘请编辑人员方面都面临困难。除了拥有众多读者、深为读者喜爱的《华夏文摘》曾为购置新的电脑设备募捐并收到良好效果外,其他电子刊物尚未得到任何有效资助,全凭志愿编辑人员的努力而得以生存。这无疑为电子刊物向专业化发展带来一定阻力。

如果说电子刊物究竟会给传统印刷刊物带来多大影响尚无法预料,那么中文电子刊物对于海外华人,特别是对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移民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则是不容置疑的。如前所述,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一代华人移民与早期移民有诸多不同。旧移民多以投亲靠友的方式来海外定居,他们往往居住于华人聚居的大城市,不需融入当地文化也可生存。所以,早期移民当中的许多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了几十年乃至几代人之后仍保留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而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新一代移民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是在远离唐人街的各大学城开始新生活的,从一开始就被抛入当地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同时,这些新移民在语言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等方面具有诸多易于接受当地文化的优越条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在文化上被加以改造。而且,留学人员在毕业谋职时又面临更为广泛的选择,他们常常会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选择一些与原有文化相距甚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样,他们在文化方面脱胎换骨,而不是充当中华文化的使者的可能性远比老一代移民大得多,尤其是对他们的子女而言。

电子中文刊物的发行对新一代华人移民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代移民与传统文化容易脱节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致,并非源于主观上对固有文化的排斥。电子中文刊物以其费用低、时效快等特点为新移民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这些刊物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他们保存文化上的根,也为他们以传统文化教育在海外成长起来的子女提供了方便。例如,不少留学生就是通过考访站储存的中文课本和古典文学著作为子女进行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

另外,新移民面临许多本身固有的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由于中文电子刊物的主要工作人员和读者都是新一代移民,刊物在内容上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经验交流和访谈的方式介绍文化冲突问题,这有助于新一代移民在文化方面沟通而不是轻易抛弃原有文化。中文电子刊物有利中华文化传播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它是跨国性的。它可以通过中华文化与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的比较,汇集受到冲击后被改造的各类华夏文化流派,组成新的海外或全球性新华夏文化,其作用是深受地区局限的传统中文刊物所起不到的。当然,要发挥其全球性的特点,中文电子刊物发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解决双码制的问题,即国标码和大五码的区别。否则,中文码的区别将永久性地为以大陆为基点的中华文化和以港台为基点的中华文化之间的沟通造成障碍。

结论

综上所述,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中文电子刊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从目前中文电子刊物的发行情况来看,虽然这类刊物尚未显示出足以全面取代传统印刷刊物的潜能,但其种种长处表明它将对传统印刷报刊构成挑战。分散在海外各个角落的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为中文电子刊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些电子刊物也为他们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提供了有效保障。以发展眼光来看,跨国性电子刊物的发展必然会对全球性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附录: 海外地区性中文电子刊物一览表

美国:

《威大通讯》 季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中国学生学者自治会主办

《布法罗人》 双月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中国学生学者主办

《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会刊》月刊,加州硅谷地区华裔学者主办

《未名》 双月刊,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市《未名》杂志社出版

英国:

《利兹通讯》 双月刊,利兹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

《格拉斯哥学联通讯》 双月刊,苏格兰哥拉斯科地区中国留学生主办

加拿大:

《枫华园》 旬刊,加拿大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

《联谊通讯》 月刊,加拿大渥太华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办

《生活之窗》 加拿大卡城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

《红河谷》 月刊,加拿大温尼泊市曼尼托巴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

德国:

《华德通讯》 半月刊,德国柏林留学服务中心主办

瑞典:

《北极光》 月刊,瑞典律勒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

《隆德华人》 半月刊,瑞典隆德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

丹麦:

《美人鱼》 双月刊,丹麦中国留学生《美人鱼》杂志编辑部主办

荷兰:

《郁金香》 荷兰中国同学会主办

日本:

《东北风》 日本仙台东北大学《东北风》编辑部主办

注释:

① 列文:“商业机构进入国际网络”,《信息世界》(InfoWorld)第71页,1993年第21期。

② 蔡依道:“中文计算探秘,”《联谊通讯》总第二十八期,1994年4月25日出版。

③ 刘端裕,“美国华文报市场分析”,《报业研究》(Gazette),1989年第二期,78至79页。

④ 李宁:“《华夏文摘》在英国肯特”,《华夏文摘》第二百期,1995年1月27日出版。

⑤ 鲁冰夫:《华夏文摘》增刊第三十四期,1994年4月5日出版。

⑥ 据《中国新闻文摘》(CND-Global)1993,1994,1995每年3月6日纪念特刊编撰。

⑦ 据魏亚桂:“如何在用户论坛上阅读中文”,1995年4月4日。储存于资料库(Ftp.Ifcss.org//pub/act)。

⑧ 据太阳升中文考访站(sunrise.cc.mcgill.ca)每月统计数字编撰。

⑨ 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第5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⑩ 斯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5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11) 《'87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 《'92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 鲁冰夫:同54页注③。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传播学》,22页,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出版。

标签:;  ;  ;  ;  ;  ;  

电子期刊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传播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