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_歇后语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中华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有如下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而人文素养又包含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上述内容指出了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综观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几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都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本研究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这三个版本教材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各自有哪些特点,也力图为今后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和改进提供参照。

从内容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内容适合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所接受和吸收,这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如,崔峦老师就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注:崔峦:《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43页。)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目前国内几套主流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元,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六上,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六下是6个单元,总共86个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多达18个。占整套教材的20.9%。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北师大版教材同样也是采取“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册安排了12-16个专题不等,每个专题一般安排2-3篇课文,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上册总计共132个专题,其中论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有5个:一年级安排主题单元“元宵节”(包括课文《元宵节》《看花灯》),二年级安排开放单元“汉字”(包含课文《汉字》),三年级安排了主题单元“过年”(包含课文《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冰灯》),五年级安排了主题单元“龙”(包含课文《龙的传人》《大人们都这样说》《叶公好龙》),六年级安排主题单元“岁寒三友”(包含课文《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其传统文化的专题在数量上不算多,在内容上也相对集中于民风民俗和文学艺术方面。

苏教版教材虽然也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来组织单元,但单元主题不明确,相对松散,故不参与此统计。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六书”,特别是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编写识字教材,指导学童识字。

(1)象形:“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

(2)会意:“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

(3)形声:“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2.采用传统的韵语形式,如,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编进贴近时代、贴近儿童的内容,指导识字。如,以对子歌形式出现的识字课: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3.利用古诗识字。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共编排了《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春晓》《林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11首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识字课共计24课,其中有18课是用古诗、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的形式来呈现的。这种识字编排方式,一改单纯识字枯燥乏味的弊端,让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中学习生字,同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苏教版低年级的识字课共计30课,大部分都采用“词串”的形式来呈现。如,一年级上册“识字 2”的内容由十二个词语组成: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用餐

上学 升旗 做操”

这种“词串”虽然注意到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注意到了词语的画面感,但总的来说是一种词语的组合,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苏教版识字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借鉴较少,30篇识字课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主要有两处:一是利用古诗“一去二三里”识字,二是利用会意识字:“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北师大版教材低年级《丁丁冬冬学识字》同样也是大都采取词语识字的方法,即,将词语进行归类学习。当然,也有部分识字课注意到利用形声等构字法来识字,如,二下第三课《丁丁冬冬学识字》:

肖 消 消灭 削削皮 霄云霄 宵元宵

捎 捎带 梢 树梢 稍 稍微 峭 陡峭

但总的方面北师大版教材没能充分体现传统蒙学经验对现代识字教学的借鉴意义。

三、课文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有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另一方面,许多课文的内容负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介绍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的,介绍名人故事、风景名胜的,介绍各民族民风民俗的。读了这些课文,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定会油然而生。

对于人教版教材而言,可以说每册都选编了一大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以三上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意趣的《风筝》,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故事《找骆驼》《矛与盾的集合》;选读课文里也安排了《神笔马良》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智慧的故事。

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让古诗进入课本时,较多地采用“文包诗”的方式,如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在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扩写而成。类似的文章还包括《英英学古诗》《登鹳雀楼》《母亲的恩情》《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

我们可以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粗略地分为“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历史文化交流”“古代神话传说”和“成语故事”六大类,下表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的课文在体现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数据。

注:课文统计时,以“课”作为统计单位。有时候一课中包含几篇作品,如,“古诗两首”“寓言两则”等。凡此情况,另以“篇”标明。三个版本教材的统计标准相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课标教材全12册教材的363篇文章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多达72篇,占19.8%;苏教版比人教版略高,占 20.1%;北师大版则占13.1%。

在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交流部分,人教版的百分比均高于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在历史名人故事和古代神话传说部分,苏教版教材则占有较高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文学作品方面,三个版本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人教版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共计16篇,北师大版教材共计15篇,苏教版共计7篇,具体分布如下表。

类别 版本 数量

篇目

人教版5篇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扁鹊治

病》《纪昌学射》《惊弓之鸟》

苏教版3篇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学棋》

言《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刻舟求

北师大版 11篇

剑》《郑人买履》《东施效颦》《楚王

好细腰》《矛与盾》《鹬蚌相争》《田

忌赛马》《惊弓之鸟》《南辕北辙》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

人教版4篇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

言符》)

苏教版无

北师大版 2篇 《活见鬼》(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

史》)

《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

《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

人教版7篇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

古楼梦》)

《景阳冈》(选自《水浒传》)

《将相和》(改编自《史记》)

《晏子使楚》(改编自《晏子春秋》)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

《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

苏教版4篇

传》)

《三借芭蕉扇》(选自《西游记》)

《哪吒闹海》(选自《封神演义》)

北师大版

2篇 《和氏献璧》(改编自《韩非子》)

《晏子使楚》(改编自《晏子春秋》)

可见,在古代文学作品方面,人教版教材从中高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了4篇简短的文言文,以培养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体现了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其次,古典文学名著也较多地进入了教材,数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版本,增加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古典文化含量。北师大版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主要以寓言为主,文言文和古典文学名著占的比重较小。苏教版教材则主要包括古典文学名著和寓言两部分内容。

四、单元练习

三个版本教材该部分的名称不一样,人教版教材称“语文园地”(低中年级)和“回顾·拓展” (高年级),北师大版教材称“语文天地”,苏教版教材则称“单元练习”。该部分相当于过去的单元复习,如今赋予它一些新的功能,编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人教版教材低中年级的“语文园地”和高年级的“回顾·拓展”都设有“日积月累”这一栏目。在该栏目中,有计划地编进了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活泼、新颖,学生在熟读成诵中,不但能积累语言、积淀文化,还能体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以及它的丰富多彩。

“趣味语文”栏目贯穿中高年级,该栏目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教材在“趣味语文”栏目中安排了绕口令“花鸭和彩霞”、猜字谜、看图说成语、说“言”、有趣的对联、苏东坡写诗、说“信”、巧联巧对、推敲的来历、改变《出塞》的标点符号、妙答“一”字诗、鲁迅对对联、有趣的标点、巧问巧答等内容,用这些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栏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既是结合本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闻鸡起舞、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画龙点睛、胸有成竹、杏林春满、手不释卷、鹏程万里、水滴石穿、大公无私、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竭泽而渔、响遏行云、邯郸学步、舍本逐末……这些成语故事的安排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成语的出处,获得一些历史的、文化的知识,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三个栏目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评价。在针对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使用情况对15个国家级实验区和非国家级实验区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师们的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对“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三个栏目的满意率分别为92.1%、75.3%和69.8%。尤其“日积月累”的满意率高居各栏目之首。

苏教版教材的“单元练习”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是中年级的“读读背背”栏目。该栏目主要安排两项内容:一是成语,将成语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编写成语歌,让学生记诵,成为“语串”;二是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传统文化精华,如格言警句、古代诗文、谚语对联等。高年级的“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感悟”“诵读与欣赏”三个栏目交叉安排,也涉及了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古文名篇等。

值得一提的是,苏教版教材“单元练习”部分除了以上栏目集中地涉及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外,“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三个栏目中也渗透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三个栏目都是围绕某一相对集中的专题,安排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做等语文知识,从而将语文与生活、与人的发展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下表是中高年级这三个栏目中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栏目内容

“戏剧脸谱”:(1)脸谱与人物的连线;(2)脸谱代表

三上 的性格;(3)最喜欢哪个脸谱代表的

人物。

四上“对对子”:(1)补充春联;(2)照样子对对子。

1.“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

雄”的片断;(2)与三国有关的成语。

2.“中草药”:(1)中草药的名字;(2)药盒上的说明。

四下 3.“猜谜”:(1)辣椒的谜语;(2)创作谜语;(3)让父

母来猜自己创作的谜语。

4.“象棋”;(1)生活中与象棋有关的成语、俗语;(2)

下象棋的歌诀;(3)介绍象棋大师的短文。

1.“风”:(1)比赛背诵带“风”的古诗。

2.“歇后语”:(1)包含小故事的歇后语,如“八仙过

海——各显神通”等;(2)歇后语填空;

(3)背诵其他类似歇后语。

五上 3.“戏曲”:(1)介绍《红灯记》唱段;(2)如果你对这

个唱段感兴趣,还可以听一听,学一学;

(3)介绍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谚语。

4.“朝代歌”:(1)背诵朝代歌;(2)填写各朝代名人。

1.“字谜”:(1)猜字谜;(2)字谜是如何创造的;(3)

同学相互猜字谜。

2.“书法”:(1)介绍清代书法家何绍基;(2)讨论:电

五下脑普及了,是否还应该练字?(3)还知道

我国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3.“四渡赤水出奇兵”:(1)四渡赤水的故事;(2)诵

读、欣赏和演唱。

“俗语”:(1)理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

六上岳”;(2)介绍其他的俗语;(3)交流家乡的

俗语。

1.“笑”:(1)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笑的精彩情节;

(2)描写“笑”的各种词语。

六下2.“孔子名言”:(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

出处;(2)其他孔子名言。

同时,苏教版教材的“习作”部分也安排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如,写关于古诗名句的研究报告,写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写“中国剪纸”为主题的文章,等等。

苏教版教材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活点滴关联起来,增强了趣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值得学习。有教师的反馈意见指出苏教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一份责任感,如练习和作文中涉及了脸谱、对联、历史、姓氏、京剧等常识。”

北师大版教材的“语文天地”在中年级段有“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一些古诗、名言警句、谚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但总的来说,北师大版教材在涉及传统文化内容方面一是栏目相对比较少,二是所安排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丰富。

人教版的“日积月累”栏目、苏教版的“读读背背”“诵读与积累/感悟/欣赏”栏目、北师大版的“日积月累”栏目的定位相似,都旨在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的积累,下表便是这几个栏目中不同传统文化类别的相关数据比较。

版本 名言、古诗、 成语古文其他传总计

警句 佳句

名篇统文化

人教版1514 11

0

17

57

苏教版 513 9

63

36

北师大版

826 4

06

44

注:均以“次”为单位。

上表中“其他传统文化”部分人教版的包括:韵文(5)、歇后语(3)、对联(3)、对子歌(2)、十二生肖、三字经、俗语和民谚;苏教版的则包括:歇后语、对联、三字经;北师大版的包括:谚语(2)、对子歌 (2)、训蒙骈句、节气歌。

从积累的数量而言,人教版具有明显的优势,“日积月累”贯穿中高年级,共安排传统文化相关内容57次,加上“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安排了30次,共计87次,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苏教版“读读背背”“诵读与积累/感悟/欣赏”分别安排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共安排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36次。北师大版“日积月累”只安排在中年级,涉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共计44次。

从积累的广度而言,人教版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种类,不仅安排了大量名人名言、名言警句、古诗词、成语等内容,还安排了歇后语、韵文、对联、对子歌、十二生肖、三字经、俗语、民谚等诸多传统文化的种类,多达11种,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苏教版安排的内容共计7种,其中安排了一些“古文名篇”,如“古今贤文”“老残游记(节选)”等。北师大版安排的种类共计7种,其中的训蒙骈句、节气歌等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结构来看,人教版安排的内容分布比较广泛,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及其他内容都占了一定分量的比重。苏教版则以古诗和成语为主。北师大版相对单调,内容主要以古诗为主,比例过半;名言警句、成语和其他内容占的比重较小。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新增加的语文学习内容。人教版教材共安排综合性学习15次,其中有3次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为主题,分别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遨游汉字王国”和“语言的艺术”。

以“灿烂的中华文化”单元为例,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接下来的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学习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剑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苏教版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只是从高年级开始,教材最后设立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板块,另外在三上至五上教材中安排了一到两次的“说说写写”“想想做做”等小板块,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两部分内容均无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低、中年级每册安排一个开放单元,即只有语文天地,没有课文,围绕一定的主题或情境安排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样中高年级教材在“初显身手”部分设计了多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内容也很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选取能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现代人健康的价值观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课文的编选方面,有反映领袖事迹、鼓励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有提倡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画家和牧童》(画家戴嵩谦虚向牧童学习)《孔子拜师》《不懂就要问》(孙中山的故事);有表现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詹天佑》;有反映国际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有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课文《奇怪的大石头》(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数星星的孩子》(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还有启发想象、鼓励创造的课文《称象》《西门豹》《找骆驼》等。同样,在成语故事里,学生学习了反映勤学苦练的“闻鸡起舞”(祖逖),反映学无止境的“手不释卷”(吕蒙),反映高尚医德的“杏林春满”,还有反映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杨时)。

这些课文和成语既浸润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彰显了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些宝贵的品质,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正因如此,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内容才能不仅体现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真正发挥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标签:;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_歇后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