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以诸家村为例论文_范小妮

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以诸家村为例论文_范小妮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为探寻宗族文化对村庄有形实体的影响,本文通过选取南京市溧水区诸家村这个传统村落作为调研对象,着重分析宗族文化对村落物质空间布局形态的影响,发现村落格局、村庄肌理、配套设施等方面均受到宗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建议未来村庄规划应加强宗族认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将村庄的更新和发展与时代结合,促进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传统村落 村落布局 宗族文化

村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为广泛的人类聚居形式,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空间所在。长期自然生长的村落,是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特征。刘培林在《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中提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有多方面的功利要求和文化理念组成,大致有宗族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与诗画意境几个方面[1]。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溧水区诸家自然村的村落空间分析,重点阐述传统文化中宗族文化对村落布局的影响,以期在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能够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传承运用到村庄规划布局中。

1 诸家村概况

诸家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镇区西部约6公里,石臼湖东南岸,战天圩以西、凤栖山以东,是和凤镇张家行政村下属自然村。诸家村处于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北、东、西三面较为低洼。现状诸家和魏家两村紧密相连,相对集中,其中诸家村有460户,1360人,魏家村570人,总占地约18.46公顷。

依托石臼湖的渔耕经济以及船运和外出务工收入,诸家村民生活比较富裕,农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诸家村所在的张家行政村经济综合实力全区排名第一位,连续多届跨入南京市“百强村”行列,多次被评为“文明村”和县区“十强村”的称号。

2 宗族文化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2.1 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作为一种整合人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与成长于其环境中的人们必然有着某种联系,它的许多要素及其组合也是代际间文化和行为习惯传承的重要纽带[2]。相较于城市由于住房商品化的出现,亲缘、业缘关系在空间中的聚集关联逐渐消亡,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尚存,早期依托亲缘、血缘关系形成的村庄空间聚落仍得以保留,宗族文化的传承在农村地区便体现得更为突出。

2.1.1 宗祠对村落格局的影响

宗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实体要素即为宗祠。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通常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宗祠用途广泛,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也是村民们聚会、议事、观戏的主要场所。

诸家村作为诸家血缘关系派生的传统村落,至今460户人家外姓人仅有9户,对于同宗的维护可见一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传统村落的布局首先强调宗祠位置的布局。“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源于兹”[3]。这种村落布局习惯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平面形态上形成一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的村落格局,遵循有机生长的原则,逐步向外扩展而成。这与国外乡村以教堂为中心,向外发散式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家村诸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距今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正式评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建于村落北部,临近石臼湖,坐东向西,祠堂前为空地及水塘等开敞空间。由于宗祠临湖较近,村庄发展只能向南面陆域扩展,因此该位置并不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但村落的生长由宗祠开始,且始终保持了堂前的开敞,仍说明宗祠作为功能中心的地位。

诸家村除了诸氏宗祠外,村落中还散布了7个小祠堂。据闻诸继寿公共生七个儿子,每个儿子及其后代自立门户独立成为一个旁,七个旁各自有小祠堂一所。在古村落时期,各旁以各自的祠堂为核心形成相对独立又集中的空间布局。从一些老人口述的故事中可以得知,如今残留的古巷古路即为当时各旁的分界线。这种一个总祠下分若干支祠、村落分为若干组团的格局在安徽西递村、黟县关麓村仍有保留。但通过对现有村庄中典型家族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尽管各旁亲缘关系仍相对独立,但各旁家族关系的空间分布已经打散混合。家族的空间分布与整个村庄的拓展步骤相一致,即逐步向外扩散、沿路生长,已不再拘泥于各旁独立的格局。可见宗族文化对村落格局的影响正逐步减小。

2.1.2 祖墓对村庄肌理的影响

宗族文化实体要素的另一重要构成即为祖墓。诸家村中至今众多老少仍相信诸继寿公即老祖能够荫泽后世,因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都会带着他们认识祖墓、知晓祖先事迹、通过按周期举行的宗族活动深化对于祖先的崇拜。通过这些行为,也加强了诸家村的族缘联系,从而为整个宗族提供一个精神支撑。可以说,祖墓的存在,和祠堂一样,一方面供人们祭祀、祝愿,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凝结族人、团结族人的作用[2]。这或许也是诸家村一直相对封闭,鲜有外姓的原因之一。

诸家村的祖墓——诸继寿公墓其地位之高甚至超越了宗祠在空间格局中的作用。诸家祖墓占地约1000平方米,墓园大门面湖朝北,四周有围墙围合,墓园与石臼湖之间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墓园内除诸继寿公墓、碑外,其余均为树林、草地。整个墓园并未经大修大建,偶见杂草,但望见距今600年的老祖墓碑后,对祖先的敬仰与崇拜之感便油然而生。在诸家村村落空间布局中,诸继寿公墓所在区域恰为传统老村的几何中心。同时从高程上分析,祖墓北面向湖地势低,其余三面地势变高,呈簸箕状地形。整个祖墓的位置恰为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山环水抱的格局,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同时村落中的建筑肌理,也以祖墓为中心,形成一种有序的围合。诸家村西部的村民住宅并非南北朝向,而是面朝东偏南。尽管建筑朝向主要受地形、坡度、道路走向的影响,但走访中询问一户正在建造新房的居民为何不建朝南的房屋时,得到的回答是老人家的话,房子的朝向要对着老祖宗才可以得到庇护。可见祖墓在诸家村落空间的中心地位代代传承,成为一种传统延续。同样的传承在相邻的魏家村也有延续。由此造成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朝向即可判断村民所属的宗族村落。在诸家村与魏家村生长交融的区域,因为魏家村祠堂在西、诸家村祖墓在东。所以即使在完全相同的地形、坡度、道路走向条件下,魏家村民住宅朝西、诸家村民住宅朝东,足见宗族情感对村庄肌理的影响。

3 结语

诸家村近七百年的发展历史,宗族文化的传承,对村落格局、村庄肌理、配套设施、开敞空间等村落布局的方方面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这种自然生长的村落,应顺应已有村庄建设规律、延续文化传统、加强宗族认同感,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将村庄的更新和发展与时代结合,促进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

[2]赵骅,宗族文化——代际传承的精神纽带,挑战杯调查研究报告

[3]林牧,阳宅会心集,卷上,宗祠说,清嘉庆十六年刊本

[4]溧水县和凤镇张家村村庄建设规划

[5]溧水县和凤镇张家行政村诸家自然村现状分析评价及人居环境改善建议

论文作者:范小妮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  ;  ;  ;  ;  ;  ;  ;  

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布局的影响——以诸家村为例论文_范小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