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图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图表论文,学中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地理作为兼跨“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多个学习领域的基础学科,地理图表教学所具备的亦文亦理的特殊价值愈发凸显。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测试内容和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明确表达了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要求。尤其是最新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以下简称《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这一测试能力要求作了更为具体的表述。
1.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一项中,要求“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在“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这一项中,要求“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在“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这一项中,要求“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
从《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地理图表”的要求上用了这样一些词语:“获取”“准确理解”“判读”“分析”“填绘”“表述”等。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和学习地理图表。
例如,若已知图1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图,阴影代表夜半球,则我们可以从这样一幅没有任何文字的示意图中获取、判读、分析哪些地理信息呢?
联系所学的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①这是地球侧视图,图示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均为30°,即时间相差2小时;②正对太阳的经线(即A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③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说明这是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23°26’N;④A点位于赤道,所以昼夜平分,6点日出、18点日落;⑤B点位于南半球,所以昼短夜长。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所获取、判读的地理信息,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例如,根据上述①②,可以计算出图中B点此时为10点;根据上述①③⑤,可以计算出图中B点昼长8小时、夜长16小时,8点日出、16点日落。
二、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科学合理的地理图表
由于地理学科兼跨“科学”以及“人文与社会”多个学习领域,地理知识也具有亦文亦理的特点,因此,为充分发挥地理图表在地理学习中的有效性,首先要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科学合理的地理图表。
1.自然地理知识多以示意图来表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降低理解记忆的难度。
例如,在介绍地球四大圈层时,为了直观表示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幅示意图(见下页图2),图中Ⅰ表示大气圈,Ⅱ表示水圈,Ⅲ表示生物圈,Ⅳ表示岩石圈。
通过读图,学生可以直观感知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进而小结得出生物圈的特点:是跨圈层的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2.人文地理知识多以表格形式归纳小结地理现象,这样就可以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充分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比较记忆的效果。
例如,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表1)、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表2)、掌握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表3)、比较按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划分的工业类型(表4)、了解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区别(表5)等,均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表格,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提高记忆效率,使学生更易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3.区域地理知识则常常图、文、表并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直观感知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便于归纳纷繁复杂的区域地理特征。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必修三1.2节中“我国的区域差异”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填图训练,在中国地形、降水分布复合空白图上填写三大阶梯的主要界限山脉,描绘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进而引导学生勾勒出三大自然区的界限,填写三大自然区的名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综合地形、气候两大要素,而且也为进一步列表比较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如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代表性动物、水文、农业、城市、人口等方面的差别)做好铺垫。
三、注重地理图表与地理规律、现象的相互转换,增强地理图表的表现力
为了能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并“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相关地理信息,我们在平时的地理习题教学中,就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文字与图表的有效互换,逐步提高学生“看图表说话”的能力,增强地理图表的表现力。
例如,在“天气系统”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题解练习。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
读表6,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反气旋 C.暖锋 D.副高
此题表格提供了一些气象数据和天气现象,我们要引导学生先对这些数据、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如平均气温由2℃变成-4℃,得出“气温下降”,气压由1002百帕变成1008百帕,得出“气压上升”,天气变化则为:晴→多云、阴、小雨夹雪→晴。再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与已有知识联系,快速获得正确答案:A。
又如,在“大气运动”教学中可出示下题。
有一架飞机从东向西飞行(北半球),飞行员身边没有观测风向的仪器,只有高空气压图,从图上飞行员得知,他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他是在(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如果学生仅仅根据题目文字表述的内容对此题进行想象,很难一步到位地准确判断最后风向。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3),再根据题意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从而画出风向(右图中指向右侧的粗箭头),得到正确答案:B。
四、加强读、绘地理图表的规范性指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在地理图表中亦有充分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读、绘地理图表的规范性指导,从而使读、绘地理图表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绘制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平面示意图时,要注意最后表示风向箭头的弯曲方向。如在图5中,虽然风向是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但从其进一步的运动趋势看,并没有遵循由高压指向低压的规律,因此是错误的;而图6所示风向同时兼顾了上述两条规律,所以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程标准》、《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深入研读、准确把握,设计科学合理的地理图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增强地理图表的表现力,加强读、绘地理图表的规范性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