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集团的组织经济_规模经济论文

论企业集团的组织经济_规模经济论文

论企业集团的组织经济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组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

认识企业集团的经济力,首先要从企业集团的特征入手,中山大学毛蕴诗教授对企业集团的特征作了概括,他将企业集团的特征归结为“一大”、“七多”,即大规模、多法人、多层次、多种联结方式、多单位、多角化经营、多国化经营、多种功能。

(1)大型化、巨型化。企业集团首先是表现在规模的大型化、巨型化,这不仅体现在其拥有的资本量上,而且还体现在其纵横的跨度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集团的规模之大,十分惊人。如日本的企业集团,尤其是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等六大企业集团,都已发展成为无所不经营的巨型企业,成为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独立的“企业王国”。像三菱集团,堪称日本经济的“象征”,其成员企业分属食品、纤维、造纸、化学、石油、玻璃土石制品、钢铁、有色金属、机器、电气、机器制造、运输机械、精密机械、商业、证务、不动产、海运、空运、仓库、银行、保险等,用三菱集团自己的话来讲是从方便面到导弹,几乎无所不包,且在三菱的这些企业中都有若干拥有资本在100亿日元以上的大企业。

(2)多法人结构。企业集团本身不是一级法人,而是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经济组织,而不是行政组织,不存在行政概念上的上下级关系,或者一级法人、二级法人之类的区分,而是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但在企业联合体中有一个核心企业起主导作用。

(3)多层次结构。企业集团各个法人之间按资金联合不同程度而表现为不同的层圈结构,即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处于投资中心地位和控股中心的核心层,核心层对成员企业的资产占有达到控股程度的紧密层和具有资产参股的的半紧密层。除此之外,是仅有生产合同联合,没有资金联合的独散层,这样就形成了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独散层的层圈结构。

(4)多种联结方式。企业集团的联结方式体现出以资产联结为主导的多种经济联结方式,其层圈结构是与多种经济联结方式相对应的,也即其既有以资金联合或者称以资产联合为纽带的联结,也有以生产联系为纽带的契约式联结。以资产关系为纽带表现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一个具有雄厚产业资本的大企业为主体,通过资本、技术、产品等多种联合方式,将与其协作的企业组合成为分公司、孙公司的企业系列。如美国的通用汽车、日本的新日铁、松下等企业集团。第二种形态是以银行与企业共同为主持,形成多元化主导型的企业集团。像日本的财阀系企业集团,如三菱、住友等。第三种形态是以具有雄厚金融资本的大银行为主体,通过系列贷独、持股控股等资金联合方式,把生产、流通等各个产业部门的企业组合成多层次的企业集团。如欧美的摩根、陆克郭勒等。

(5)多单位特点。企业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分公司”。这种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的实现要与管理的层级制相适座。这种管理的层级制落实了企业高层的内部化,简明了中小企业之间繁多的市场高层领导,节约了多层成本、单位越多、企业规模越大、越能享受规模经济和速度经济。

(6)多角化经营。企业集团在经营方向上都实行多角化经营。多角化经营包括经营环节和产品经营两个方面。经营环节多样化,不但有生产环节,而且一股还都包括销售、产品研制等环节,形成研制、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综合体。产品经营多样化,也即产品横向跨度大,既有相关产品,也有非相关产品。如美国波士顿集团的特克斯公司,从生产宇宙飞船、电子仪器等尖端产品到生产纺织机器、家具、拉链、钟表发条等日用工业品,既从事工业生产,又经营银行业务,既提供电子计算机设备和服务,又从事科研。

(7)多国化经营。多国化经营已与单纯的贸易关系以及利用外资、技术引进等形式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持国内外有机结合起来,从全球观点出发进行经营,全球范围内寻找企业发展机会,包括最有利的生产、销售及原料供应基地,这样企业集团实际上已是跨国公司。

(8)多种功能。综合上述特点,企业集团必然是一种多功能的经济联合体,包括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投资、贸易等多种功能。

2、企业集团的实质

从上述的八个方面可以看出,企业集团有多方面的特征,最有特点的是反映在其组织结构上的独特,也即企业集团是一个巨型的有着核心企业的企业法人群体组合。青年学者李非提出了一个中间组织的概念对企业集团的实质进行了比较好的解释。他认为:从发达国家的企业成长史看,企业向着大规模、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其成长战略面临着组织制度上的三种基本选择:所谓内部化、外部化以及中间组织的重大战略抉择。(1)内部化。即指通过M&A等方式将市场交易的过程逐渐转变为企业内部的交易(如公司内各部门之间的内部划拨价格、转帐等)。如今发达国家的巨大企业无不是通过交易的内部化而成长起来的。其问题是由于在组织制度上其为一个法人企业,因而内部组织机构庞大,组织层次过多,信息沟通困难,造成内部管理成本的空前增加。(2)外部化。外部有两重含义,一是变内部 交易为纯粹的市场交易。如将管理困难或无成长希望的经营事业(例如某一加工过程,某一工厂、商店或某一产品/市场)加以卖却:其二是根据马克·海南(MackHanan,1969)的理论,采用Spin-outs战略也即分公司。Spin-outs战略是令巨大企业内部的各主要职能部门(如人事、广告、购买、促销、情息处理、&Q等)从父企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子公司(或伙伴公司),以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及获利能力,从而谋求企业多角化成长的战略。(3)中间组织。中间组织是指介乎内部化和外部化之间的战略选择。中间组织的具体形式有:子公司、关系公司(伙伴公司)转承包公司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父企业的关系,既非完全的市场交易关系,又非完全的企业内部交易关系,因而称之为准市场交易关系。综上所述,所谓企业集团正是中间组织的集合体。

关于中间组织,今并贤一和小宫隆太郎在论述企业的“疆域”时也有类似的表述,他们认为R.科斯到O.威廉森的企业理论设计了这样一种分析框架,即企业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内生性地决定其“疆域”的。一方面,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如果变大,在多数悄况下是因为存在着某冲市场失灵。从这一点讲,节约市场交易成本也就是克服市场失灵。因此,企业是在对二者进行比较后,来决定其“缰城”大小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的“疆域”并无内外之分,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之间是可以有中间环节的“所谓企业间主管的相互兼职就是靠‘市场’和(等级制结构)之间的中介性结构,节约交易成本的手段(威廉森,1975年)。如果将此观点一般化的话,就产生出这样的定义:所谓企业集团就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先灵的制度性办法(今井,1976年;A后藤A.Co-to,1982年)”。踪上所述中间组织的集合是可以较好地解释企业集团的实质的。

3、企业集团的组织经济性

正是由于企业集团无庸置疑的强大经济竞争力,才使其在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正确理解其经济性的根源对正确组建大企业集团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我们首先对组成企业集团可体现四大经济效率,即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和速度经济作逐一分析。

(1)规模经济。企业集团经济效率首要的表现就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oonomicsofscale),是指随着生产量的扩大而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事实上,随着产量的增大,不仅分摊在每一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将减少,而且变动成本的绝对值亦将变小。因为只有大量生产才有可能采用通用化、标难化的零部件、组件等,并由于工具、夹具、磨具、胎具等的互换性,亦可以节约生产准备费用。规模经济理论是大量生产方式的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大量生产不仅能够获得生产领域里的规模经济,它还能享受大量交易的规模经济。从世界近代经济史上看,规模经济的典型实践者是美国的制造业,福持汽车公司(FordMotoCompany),以规模经济的原理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福特制(FordSystem),1913年,福特公司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采用了传送带式的流水作业生产线1945年遂使年产量突破百万辆,1924年福特公司生产的P型车已达1.4百万辆,其市场占有率就高达50.2%。福特公司的“大量生产一成本下降→大众能接受的价格→大量销售的逻辑曾被简称为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效率逻辑。”

然而福特制式的规模经济,遇到了丰田为代表企业集团式的“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的挑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以装配型的企业来看总装企业所需的零部件、配件可由三种方式获得,即自由市场交易(外部化),完全自制(内部化),准市场(中间组织)。在企业集团的实质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三种交易方式的利弊。事实上丰田生产方式之所以能够取代福特制而成为今日世界最先进的,竞争力最强的生产方式,除了其总装大企业自身的优势之外,正是采用了第三种组织方式,依靠了围绕着父公司——丰田汽车公司而形成的庞大的企业系列群。在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代的泰勒——福特制,曾依靠规模经济构筑其竞争优势,而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当今时代,单凭内部化式的组织结构规模经济是难以构筑其战略竞争的优势。

(2)范围经济。范围经济(Eco-nomicsofSoope)是80年代初美国学者Pauzar&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的一个新范畴,它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多角化经营,拥有不同的经营项目时,当若干个项目联合经营要比单独进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时,则称该企业获得了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的核心或者形成范围经济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所经营的诸项事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结性,即需要共同利用某些资源(如技术、生产管理技巧、Know-How、学习曲线效果、市场信息、商誉、土地等),企业利用各经营项目之间的共性,就能大幅度地节约成本、费用。如靠照相机起家的日本佳能集团公司,1980年,其年销额只有4300亿日元,到1991年,其销售额猛增至18600亿日元,其中照像机仅占14%,而与其相关产品复印机占39%,通信设备为17%,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为23%,其他占7%。相关连经营项目之间的协同,也分为三种关系,即外部化、内部化和准市场交易,无庸置疑,液市场交易是既防止市场失效,又防止组织失败的最佳组织结构。根据大企业集团的经验,采用中间组织地构,当相关企业中的某一项需求萎缩,这种结构还可以有效地转嫁风险,故能够柔软地适应景气的变动。

(3)网络经济。所谓网络经济是80年代末开始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新范畴,它是与当今计算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计算机的联网运用使其成为现实。一般地讲,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以计算机为依托而形成网络,即从物流上看,原料来源、加工、生产、库存、运输、批发、零售等,从资金流上看,集团内外企业之间,以及通过银行等金融机关的转帐、汇兑、汇票、传票、现金出纳等;从信息流上看,技术情报、生产管理信息、市场销售信息、人事管理信息等。这样通过企业群体之间的计算机、通信手段的联结,使总体成本大为削减,并给聚合的企业系列群带来乘数效应的现象就是网络经济。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发达国家之中,美国已要求计算机联网成为审批公司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在生产领域中,日本的计算机联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计算机联网在组织结构上的重要特点是以生产或管理为中心形成各个子网,由子网到局域网,由局域网到整个企业的网。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其各个法人子公司,先形成自已的局域网,整个公司再形成一个企业网亦称Intranct。虽然是计算机联网,但各个公司间还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只不过是各公司之间的联系通过计算机联网的方式来实现。这里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把存在着三种组织结构方式,即完全内部的,完全市场的和准市场的。自然企业集团内部形成准市场的方式,是最经济的。

(4)速度经济。速度经济这一范畴是哈佛大学教授钱德勒于1977年出版的《看得见的手》这部著作中首先提出的,他创造这一范畴,是基于当时美国由于技术上的突破使大量生产销售方式成为现实,通过企业内部的协调,使从生产到流通(如库存周转率)的速度经济十分明显,若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资源转换的系统,则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来自资源转换的数量,还来自于资源转换的时间。日本学者田村正纪认为,所谓速度经济,是指依靠加速交易过程而得到的流通成本的节约。速度经济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反应的速度。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逐步取代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生产方式的现象,主要是近20年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其二是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变化性显著增高,因此厂商的反应能力,则成为其经济性的主要表现。多品种小批量和变品种、变批量的生产方式是迎接这种市场挑战的最佳生产方式。创造这种生产方式的正是日本的企业集团。其特有的组织结构选择形成了企业集团内的准市场,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市场的失效和组织的失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当代市场经济的四大经济效率即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和速度经济,其前提条件是要有大规模的企业,然而仅凭其规模是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经济效率,现代企业集团之所以能获形成强大的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技术等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其根本原因是在大规模的前提下正确的组织结构的选择上,也即其多法人的联结方式,形成了中间组织的集合——准市场。同时克服了市场的失败和组织的失败。这种由中间组织所形成的准市场所产生的经济效率,就是组织的经济性。因此,组织经济性是企业集团获得四大经济效率的基础。

标签:;  ;  ;  ;  ;  

论企业集团的组织经济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