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失败_苏宁论文

“商业模式”的失败_苏宁论文

“经营模式”之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携4000多种大小家电商品,苏宁今年元旦在杭州开出家电“大卖场”。开张10日,杀得杭城众家电零售商(主要是国商)叫苦连连,甚至半径百公里范围内的周边城市的零售商也受连累。

商战遭惨败,联合抵制又各打各的小算盘,徒叹无奈之下,众商家义愤填膺,请来老记历数价格战之“罪孽”。舆论一聚焦,苏宁再背“恶意竞争”的骂名,成为千夫所指。

不仅在杭州一地,从去年起,“苏宁攻略”所到之处,均以价格战作杀手锏。难道众商家溃不成军,真的仅仅因为价格上不敌苏宁?非也!众商家所败,系“经营模式”之败!可怜之处在于,败了还没找到败因……

“老业态”气数将尽

家电归类于生活消费品。直到今天,国内中高档生活消费品的流通,“主渠道”仍在苦撑苦熬。其流通链条依然是,厂家—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层层产生费用,层层要见利润,层层征收税赋及“杂费”——经层层“雁过拨毛”至零售环节,价格早已失去“控制”。

这还只是流通方式落后的一个方面。再看中高档消费品零售环节的销售方式:

闹市街头,集中若干家国有商厦,仗着传统国有商业信誉尚能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资源的条件,摆出一付舍我其谁的坐商气派,供货商要进商厦门先拿商品把“底”铺,货卖了啥时候清货款还得看供货商是否满足了“爷”开出的额外条件。条件名目繁多:广告费、宣传推介费、商品陈列费、扣外扣率费,甚至营业员节日加班补贴,不嫌其多,只嫌没想到……朝南做生意,一不需要正常商业资本,二不承担商品积压风险损失,最多高兴时搞点儿经销策划制造些“卖点”。如此经商,遇到商战哪有不败之理?

对中高档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一定程度的垄断,使众国商轻易“空手套白狼”,坐收渔利还无须商业资本积累,承担商业风险。“经营模式”如是,国商们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见也不屑看见由市场化改革所伴生的新商业流通业态正席卷而来。

苏宁,还有国美、三联等的出现,正是新商业零售业态挑战传统商业零售业态的表现。新业态简而言之,就是厂家商家联手直销,中间环节一经砍去,营销成本必直线下降,零售价格自然随之走低。

直销也有约束条件。民间商业资本的崛起正是约束条件之一,苏宁等正好代表着商业资本的力量。有了资本,传统的商业运输、库存储备、调拨方式必裂变出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加之网络的调度能力,直销成本又省却一块,商品零售价当然也会再同步下调一截。言苏宁们打价格战不计血本,实在是短视之见。“新业态”所提供的降价空间,足以保证苏宁们获取正常的商业利润。商人无利不言商,须知,民间商业资本“攻城略地”可不是图个空占“地盘”。没有商业利润,苏宁们哪个肯干?!

分析至此,两种零售商业的经营模式孰优孰劣,愚人也能得出结论。倘若国商们还以指责苏宁们“恶性竞争”为自个的败绩遮羞,而代表公众声音的传媒也跟着人云亦云,那就太可叹可悲了。

吃“信誉”维持门面

国商们经营模式的陈旧、落伍及由此所导致的经营败象,并非苏宁们来了才突然显现出来。虽说积弊已久,倒也没有一下子就坐吃山空。

经笔者与商界朋友多年交往之耳濡目染,吃“信誉”维持门面是眼下国商们应对败象的主要做法之一。

具体讲来,形式有三:一谓出租营业柜台;二谓承包柜台;三谓开设“店内店”——店内名牌商品“专卖店”。这三招,外人看来不好理解,把柜台让给店外商人(商家)来经营,自个的营业员怎么消化?这事儿特好办。国商们如今的营业员早已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合同期满不续签合同谁也无可指责。营业员出现缺额更好,反正租者、包者营业员自带,商厦不产生用工成本,节省“养”人的开销——“利润”(业绩)反倒增加一块。有业内人士曾向笔者吐露真言,这样做,主管部门也心知肚明,但只要商厦不明着亏——不让主管者脸上难堪,管者也佯装糊涂。

租者、包者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花高价租柜、包柜本来就图个赚钱“方便”。于是头戴国有商业企业的信誉光环,明着出售高价假冒伪劣商品图个痛快。

偶尔也有事儿“黄”了的时候,那也不必惧怕,自有商厦出面摆平“麻烦”。谁让咱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咱们可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合伙人”。时间一长,某些执法者也睁眼闭眼。当然,适当的“执法费”,租者、包者还是要支付的。剩下来就是上当消费者的投诉了。可告国商成本高不算,周期也长,消费者即便不怕花钱也耗不起那个时间。投诉媒体吧,也难!大商厦腰板硬不算,通常还是广告大户,平时讨人喜欢还嫌不够周到,谁做傻帽揭“财神菩萨”的短?

不改“制”前景暗淡

国有商业零售的盘子正日益缩小,有人说,这是消费市场细分、零售市场放开,竞争激烈所致。不能说这个分析没有道理,但远不尽然。依笔者之愚见,国商自身存在的“内伤”——经营模式之陈旧、之落伍,才是屡战屡败的真正要害所在。

“陈旧”与“落伍”也只是现象,根子则在于国商们产权制度的落伍。流通领域这些年的市场化改革早已用事实证明,一个高度竞争的纯市场行业内,产权不清晰的企业,最终是没有立足之地的。硬要维持现状撑下去,现有资本则只能继续高耗低效……

国内分散的民营资本已全面占据了低档生活消费品流通市场,中高档的市场因为进入成本较高(包括资金实力、经营场地、某些无形的政策限制等等),眼下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是,民营的集约式的商业资本毕竟已经来了(比如苏宁们),国外的商业零售大鳄们也来了(比如沃尔玛们)。而且,它们占领零售市场的速度,消费者对它们的认可程度,都比业界和官方的估计要快出许多。

从力量对比看,内外两股民营商业资本要完全取代大中城市的国商们还有一个过程。这个时间差,正好为国商们改“制”提供了机会。时间有限、机不可失,错过了最后的机会,老本将被蚀光。

标签:;  ;  ;  

“商业模式”的失败_苏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