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_刘芳时 孙丽平

小儿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_刘芳时 孙丽平

刘芳时指导 孙丽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1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94-02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1]。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本病的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数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其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两季及气候骤变时易于发作[2]。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部分儿童哮喘在青春发育期可完全消失。接受正确治疗和调护的病儿,随年龄的增长,大都可以终身控制而不发作。但如治疗不当,长时间反复发作,会影响肺的功能,易造成肺肾两虚,喘息持续,难以缓解,甚至终生不得控制或危及生命。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深入研究诊治此病具有深远的意义[3]。近年来,中医治疗哮喘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从病因病机和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作如下综述。

1哮喘中医病因病机

1.1 外因

哮喘的发病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4]。

1.1.1风邪

史锁芳 认为,外感之肺风,饮食不当之脾风,忧思郁虑之肝风,均可循经上扰,引动伏痰,使气机逆乱,闭阻胸阳而发病。钱卫斌等认为肺风多自外来,触发引动伏痰,风动挛急,出现哮吼痰鸣。肝风,则多因愤郁恼怒、忧思郁虑等不良精神刺激,动怒伤肝,肝气郁滞,郁而化风,风性挛急,哮吼发作。脾风,则是指饮食不当,脾失健运,痰生于脾,上干于肺,致痰阻气逆作喘[5]。张忠德等认为,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因痰饮并非内在主要因素,其病因病机的本质应属外感失治,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所致。

1.1.2其他外感之邪

栗庆林等观之临床,认为哮喘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冬季节,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病速疾,发作频繁,时发时止,发时有痰鸣气喘等。除哮喘日久,确有正虚表现外,大部分患者并没有虚证表现。李素娟等经过对支气管哮喘变应原的探究,探讨其与中医病因病机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哮对葎草花粉敏感,冷哮对春天花粉敏感,虚哮对多价真菌敏感,冷哮、热哮和虚哮对屋尘、户尘螨的阳性反应都高[6]。

1.2 内因

哮喘的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内伏,成为哮喘之宿根。

1.2.1宿痰伏肺

哮喘的病机关键在痰伏于肺,形成夙根,遇触即发,夙痰久伏造成哮喘反复发作发作。发作之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气息不畅,因而产生呼吸喘促,呼气延长,痰随呼吸气息升降,发出哮鸣之声。李竺认为哮喘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病后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 夙根”。吴银根认为,哮证之病理因素诚然以痰为主,然主因仍为阳虚寒盛。安效先认为,“ 痰瘀伏肺” 是哮喘的夙根,风邪为其发作诱因,风有内风、外风之分,外风与感染有关,内风则与过敏有关,痰瘀闭阻肺络则是哮喘的病理基础,哮喘的发作就是风痰瘀相互作用的结果[7]。

1.2.2瘀血阻滞

刘臣等以六经辨证为基础,认为瘀血阻滞也为哮喘之夙根。刘绳武认为,喘在肺为标,其本在脾胃,而其源在于血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哮喘病变过程中,宿痰伏肺,致肺失宣降,痰阻气机,血行迟缓,瘀滞肺络,瘀血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谢欣认为“久病必有瘀”,“ 瘀血”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机,“ 哮喘之治重在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法制作的地龙提取液、血府逐瘀汤、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物治疗哮喘疗效显著。多数哮喘患者明显存在血瘀现象,可从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等微观角度证实,且久哮或急性发作缺氧严重者尤甚。许建中等认为血液壅滞、肺络瘀阻是哮喘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

1.2.3脏腑功能失调

(1)肺虚: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的功能。素体肺虚或反复感邪伤肺,治节无权,水津不能通调、疏布,则停而为痰为饮,发为哮喘。武维屏认为,哮喘缓解期与肝肺两脏密切相关,若肝气失于调达,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而瘀,瘀血阻肺,日久耗气,肺气不足。肺肝血瘀及肺气不足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机制[8]。

(2)脾虚:脾主运化水湿,素体脾虚或疾病、药物伤脾,水湿不运,蕴湿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刘自力等认为,脾虚是哮喘的根本病机,为哮喘发病之宿根。通过对各种“宿根”学说的分析,以脾虚致哮为理论依托,以培土生金立法治疗哮喘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依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对脾虚哮喘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脾虚为哮喘宿根的新哮喘“ 宿根” 学说。蔡润清等认为,脾虚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在哮喘的缓解期,从脾论治是防止哮喘复发的重要方法。裘生梁等认识到脾胃虚弱则津不布肺,从而邪侵肺卫,同时饮食不洁,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也可引发哮喘。故痰饮之息,多易从胃起矣。

(3)肾虚:肾为水脏,主一身水液调节,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致肾气虚衰,蒸化失职,阳虚水泛为痰,上泛于肺。石亚杰等认为哮喘缓解期多以肾虚为主,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是哮喘的夙根。朱佳认为肾为五脏之根本,哮喘患者气喘咳痰是肾主纳气、主水作用在病理方面的表现,以肾虚为本,通过补肾可调阴阳,化痰湿,补正气御外邪,为哮喘之正治。赵如峰认为肾为脏腑之本,肾之阴阳失调,则各脏之阴阳亦失调,脾失肾阳之温煦,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致水湿停聚,酿饮成痰,引发哮喘[9]。

2哮喘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

王盛隆认为中医治疗讲求辨证分型、病情急缓。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文献报道对于支气管哮喘(哮病)有明确的辨证论治,但是对于热哮研究较多,而对于其他证型临床研究较少,且辨病大于辨证。梁艺国认为目前在中医治疗方面,尚缺乏公认的,能够快速控制、抑制支气管哮喘复发的中医药或中成药,而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小等优势,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研究出疗效更加确切的中医药治疗方案,配合西医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也是必然趋势。刘学冠认为目前,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途径和靶点还不是很明确,在中医药上的哮喘防治,还很难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我国的医药工作者努力。裴海寅认为许多外学者在中医药治疗哮病方面取得巨大地进步,但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部分研究的深度不够,创新性不强,没有明显的延续性;课题设计不够规范,缺乏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大规模研究,可重复性较差;没有很好的与临床应用、与市场需要接轨。今后研究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传统医学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理论,合理设计,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多中心、跨专业、跨学科、大样本的创新性研究,充分体现中国医学的价值,进一步提高疗效,弘扬中医药学,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关丽霞.小儿哮喘的中医诊治分析[J].光明中医,2012,27(3):509-510.

[2] 钟萍.小儿哮喘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7):300-301

[3] 黎惠明.小儿哮喘的中医外治法运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6):97-97.

[4] 侯亚楠,贺爱燕.中医论治小儿哮喘的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13-115.

[5] 李明忠,宾博平.小儿哮喘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98-100

[6] 王晓芳.小儿哮喘的中医辨治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582-583.

[7] 王明明,胡英同,汪受传等.汪受传从肺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6-467.

[8] 周钊鹤,赵霞.小儿哮喘的中医外治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1):7-8.

[9] 吴杰,虞坚尔,闵伟福等.中药敷贴联合离子导入技术治疗小儿哮喘40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96-997

论文作者:刘芳时 孙丽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  ;  ;  ;  ;  ;  ;  ;  

小儿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_刘芳时 孙丽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