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越南青年就业探析_企业经济论文

当代越南青年就业探析_企业经济论文

当代越南青年就业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越南论文,探析论文,就业问题论文,当代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2)05-0116-06

青年就业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个国家的青年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制度稳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个人的求职与就业实际上就是一个职业流动和职位地位获得的过程,属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因此,青年就业问题研究可以观察社会不平等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此类研究较少将目光投向越南。实际上,越南作为处于经济转型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青年在就业时所面临的人力资本的局限和障碍,从中反映的制度缺陷和观念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越南青年的就业现状、就业障碍及政府对策等三方面来分析越南青年就业问题。

一、青年就业基本状况

根据联合国于1985年在“国际青年年”方针中的定义,青年是指15~24周岁之间的人。[1]自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建立后,越南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其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人口总量迅速增长等特征。越南青年的人口规模与越南人口的总体发展态势相一致,从1970年代开始,越南青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1979~2003年,青年人口每年增长7.8%,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0.7%增至23.2%。2003年,越南青年有1874万人。[2]4在这种规模态势下,越南青年就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就业数量不足、隐形失业日益突出

越南青年劳动力的大规模闲置已成为困扰越南经济的一个顽症。这是因为越南青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年的失业率较高和就业不足现象广泛存在。2007年越南青年的就业率为52.4%、2009年为56.8%,同期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分别为72.8%和74.5%。[3]462007年和2009年越南青年失业率分别为6.0%和6.2%,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分别为2.0%和2.6%。[3]7除公开的失业外,还有相当部分青年处于隐性失业。他们或是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望工作的时间;或是形式上在工作而实际上不得其用(如因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继续上学);或是因健康受损以至于不能做全日工作;或是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导致生产出来的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其生活必需品。1999年有26.3%的青年未参加经济活动,其中,15.6%在接受学校教育,4.4%在家做家务,4.3%失业,0.6%丧失工作能力,1.5%不明原因。[4]66青年就业不足现象较为严重,占就业不足人群的60%。农村青年的就业不足现象尤甚,1996年,这一数字高达26.6%,1999年为28%。[4]702007年越南青年与时间有关的不完全就业率为5.2%,2009年为8.1%;同期越南劳动力与时间有关的不完全就业率分别为4.8%与6.8%。[3]20随着越南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越南人口增长也随之进入中期过渡阶段,即出生率由高向低转化,并呈下降态势;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快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开始的上升态势到中期达到最大值后开始转向相对缓慢的继续上升。这使得青年在越南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可能下降。1999年,从事经济活动的青年有202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5.5%。[4]652003年,青年约占总人口的25%,占劳动力总数的22%。[5]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使青年就业规模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二)就业结构欠佳、薪酬福利偏低

诸多实证研究证明,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劳动力就业的规模,产业的结构类型决定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类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越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整体上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但从整体上看,越南传统就业结构的主导地位仍未动摇,超过75%的劳动力大军仍在低增长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工作。[6]68%的就业青年在农业或非农业部门从事简单工作或非熟练工作。[7]1998年,63.6%的青年在农、林、渔业等部门就业,18.4%在工业和建筑业就业、18.1%在服务业就业。其中,15~19岁的少年,20.7%在农、林、渔等部门就业,5.1%在工业和建筑业就业、2.5%在服务业就业。20~24岁的青年,15.3%在农、林、渔等部门就业,8.8%在工业和建筑业就业、4.5%在服务业就业。尽管农林渔业吸收了大量青年就业,但在这些部门就业的青年还是以每年3.2%~3.6%的速度下降。在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的青年每年增至0.6%~0.7%和2.5%。[4]682007年,45.0%的越南青年在农业部门就业,2009年降至41.0%;同期在工业部门就业的越南青年分别为5.1%和3.7%;在服务业部门就业的越南青年分别为8.4%和9.1%。[3]48此外,从青年就业的形式来看,非正规就业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形式。虽然非正规就业可以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缓解贫困、促进经济增长,但非正规就业存在个人生存状况差、社会保障及福利缺乏、劳动纠纷多、职业培训少等问题。20世纪末,57%的就业青年是主要从事农业的自我就业者。13%的就业青年在小家庭作坊工作。尽管革新开放加强了私人部门的地位,但仅有6%的就业青年在私人企业工作,5%的工作青年在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7%在政府部门,12%在其他部门。[2]18非正规就业与贫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其工资水平往往略高于贫困线而低于最低工资线,所以非正规就业者往往被称为“工作着的穷人”。贫困往往会直接造成青年的低社会流动、低教育水平、低素质、低职业竞争,又间接导致青年的低就业地位、低收入,最后又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就业基础不牢,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多数缺乏专业技能或必要的资格文凭。1993年有中学文凭或正式职业资格的就业青年仅有12%,1998年为14%,2002年为16%。[2]161999年越南有2600万青年没有专业技能,占越南当年青年总数的94.1%。在剩余的160万青年中,31%是技术工人、36%受过中等职业培训、32%受过高等教育。[4]68不到15%的青工受过技术培训,更少人具备较高的技能。[7]2少数民族青年更是缺乏任何职业和技术技能。仅有5%的少数民族青年曾接受过职业培训,而京族青年却有21%曾受过培训。[8]职业技能的低下和职业资格的欠缺,极大地制约了青年提升其就业岗位的可能。据统计,20世纪末,47%的青年就业者是非熟练的农业劳动力、21%是非熟练劳动力、19%是受过训练的手工艺人、6%是专业技术人员、4%是熟练工人、3%是私人服务人员、保安、销售员。[2]18青年自身素质的欠缺导致其就业地位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得分较低。这就意味着,青年在工作岗位参与劳资关系和集体谈判的相对地位以及参与社会对话和组织决策的可能性较低;青年享受企业应该提供的福利和保障的水平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青年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参与正规或非正规的技术培训的比例以及培训的次数、时间和晋升机会来进行度量都较低。

越南青年在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就业基础上的不足和缺陷,不仅将对处于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自身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导致青年陷入就业不利境地的根本原因。

二、青年就业问题的根源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转型国家,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学习和借鉴了中国的成功经验而减少了转型的学习成本、试错成本和风险成本。这使得其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相对较长,波动幅度相对较小。然而,一些约束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因素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渐克服。这就使得越南的青年就业问题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征。具体而言,越南青年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以下因素:

(一)发展与就业的矛盾制约青年就业需求的满足

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付出就业无法大幅度增长甚至恶化的代价。这是因为在二元经济条件下,一国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因而知识部门和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也就更加偏向技术和智力。而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越南来说,在人力资本无法迅速积累和形成的条件下,市场难以满足更多的就业,从而出现了发展和就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乃至二元结构也将更加明显,进而形成收入的马太效应,以至出现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陷阱。由于越南的劳动力素质比较低,因此,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导致低素质的劳动力易滞留在落后部门或产业,因而出现了失业、就业不足或就业低级化现象,这就使这类劳动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或下降,低微的收入使他们继续陷入贫困,只有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多余的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人力资本形成进程缓慢,继而导致落后部门的低劳动生产率和缓慢的经济增长,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相反,在先进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高,经济增长快,高素质劳动力的职业逐渐高级化,这类劳动者收入增长快,越来越高的收入支撑了持续快速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高端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人力资本的快速形成和更新又推动了先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继续提高,进入下一轮的经济增长。尽管单从先进部门来看,这一人力资本投资循环是良性的,但是,从整个经济结构来看却是不合理的。它造成收入差距极化和职业差别极化的局面,导致了整个经济发展的低效率和不均衡。目前,80%的越南人生活在农村,76%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因此,大多数家庭的收入取决于家庭所有土地的大小肥瘠、生产和资本的规模、经济活动的结构、劳动力的利用和组织。1996年,越南最贫穷的20%的人口月平均收入为790万越盾,而最富有的人口则达到5740万越盾。[4]69同时,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机制产生了无限同质低素质劳动力的弱人力资本投资和有限高素质劳动力的强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将使劳动力流动的峭壁持续存在,并且更加陡峭,延长了发展和就业可能性悖论存在的时间,最终将恶化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弱。

(二)就业市场非均衡的二元化发展状态制约青年就业质量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南受到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影响,呈现出二元化的经济格局,即传统的“维持生计部门”和现代市场经济部门两个部分。传统部门主要由农业以及部分零星的商业、服务业等构成,集中了越南的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构成一片“汪洋大海”。这一部门存在着大量“隐性失业”,以至于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为零或负数。现代部门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工矿业以及近代化的商业、服务业,还有大规模耕作的农业。这一部门从业人数较少,但劳动生产率却比传统部门高得多。受经济部门二元结构的影响,越南的就业市场也出现分化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市场的就业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作业规范,升迁机会多。一级市场的工作似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有关工资、劳力资源的配置等与就业结构有关的事宜,不是由市场力量而是由管理及制度性规则来调控的。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的安排优先考虑现有的组织内部的成员,甚至向现有组织内部成员开放;工资结构的安排主要根据组织内部的需要来制定,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没有多大的关系。而二级市场的就业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武断且粗暴,毫无个人升迁机会。在这一市场就业的大多是青年,而且他们极易失业。因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9]其认识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更高,更容易了解竞争规则和获得竞争技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和反应能力更强,因此限于其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主要在二级就业市场中打拼的青年难以突破二元就业市场的格局,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飞跃。

(三)教育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青年的职业胜任能力

1990年以前,越南所有的大专、本科院校都是由国家管理的国立大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南已经改变计划经济下政府主管部门分配就业的做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越南目前的高等教育还是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师生结构不均匀;学科分布不平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生比例不平衡、师资年龄老化等问题。[10]同时越南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突出表现为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离;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学,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在专业设置和随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上滞后,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这种状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公共教育和培训的决定仍由政府做出,教育、培训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发展很不完善。而这样的联系对于像越南这样正经历工业化和经济重组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11]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来说,学校所学与劳动力市场所需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而这种差距制约了其很快胜任工作的能力。越南教育培训部在其1999年的报告中指出,当年全国2万名大学毕业生,仅有一半找到工作。[12]相比之下,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却非常短缺,尤其在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现有的农业工人和制造业工人数量仅能分别满足企业3.9%和56.7%的需求。[4]6993%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受过正式培训,2.4%的农村工人有技术学位,2.3%有经过认证的技能,1.7%有大学或大专文凭。[13]甚至在手工艺品是就业和收入重要来源的手工艺品村庄,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力也不足10%,仅有1%是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这无疑削弱了越南劳动力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有技术的熟练劳动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农林渔部门有近70%的劳动力,但只有14%是专业熟练工人。[2]8

青年在就业时所面临的这些制度机制问题,单靠青年本身的能力是无法解决的。要使青年获得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为确保青年就业及就业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政府促进青年就业的举措

儒家文化背景使越南在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时,继承了传统的治国理念,在社会领域表现出一种善意的“介入”。而后发国家的赶超要求以及对于弱社会的扶助,也使得国家必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面对青年就业问题压力时,越南这种强国家—弱社会的现状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来说,为促进青年就业,越南政府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调整经济结构,力争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

越南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拉动的,具有粗放式增长的特征。这种增长模式容易陷入发展与就业的悖论,难以取得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赢目标。因此,要促进青年就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创造就业的关系。对此,越南重新安排生产结构,大幅度调整投资结构。制定了发展粮食、副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出口产品等计划,并把这些发展计划作为社会经济任务的核心。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越南国内的消费不断扩大,在2002年越南最终消费仅为382.1万亿越盾,到2006年时越南的最终消费已经达到668.5万亿越盾,按可变价计算增长超过70%。2007年社会商品服务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23.3%,约为726.1万亿越盾,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越南证券市场的发展,为越南的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筹资渠道,有利于投资的增长。近年来,越南也加大了对原本落后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加之民营企业和海外投资的增加,越南的社会总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7年,越南实现社会总投资461.9万亿越盾,同比增长了15.8%,相当于GDP的40.4%。[14]在此基础上,越南调整工农业的投资比例,压缩基建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实现国内经济发展计划及必要的基本建设;减少重工业投资,增加轻工业投资;加速农村荒地和荒山的开垦和绿化,广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土地使用系数,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劳动投入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小手工业,就地创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农村的城镇化;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家庭经济和私人经济等非国营成分。

(二)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尽力消除市场的二元分割

就业市场的二元分割,不仅阻碍了青年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而且妨碍了青年劳动力资源效率的充分发挥,最终将严重影响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就业总量的扩大。因此,有必要对就业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如行业的限制进入、同工不同酬、性别年龄及区域的歧视等,进行改革,力争建立一个公平竞争、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此,越南政府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加快信息网络和职业培训组织建设,构建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网络,提高为青年劳动力流动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南政府建立了各种劳动服务中心,给待业者介绍工作,以代替过去行政部门包办选用的情况。二是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与管理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越南颁布了劳动法,创造条件形成广泛的劳动力市场,让所有的人都有权平等地依法寻找工作和租用劳动力。结合劳动力市场的管理,越南制定了新的工资制度,让企业合理支付工人的工资。三是采取新形式继续向国外输出劳务。越南修订劳务出口政策,建立劳务合作新机制;要求以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政府只通过法律、政策来管理劳工的出口;人员的挑选,在对象国工作期间的管理、盈亏、回国后的安排等由企业自己负责;各部门、各地区、各个企业都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直接跟外国签订合同。出国劳工主要是青年,大多在纺织、化工、民用建筑等行业工作。越南同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双边劳务合作协定规定,越南劳工必须是18岁至25岁的男女青年,合同期一般为2年至7年,从事纺织、建筑、机械维修、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15]越南1995年上半年已对外输出4500名劳工,大多是建筑工人和船员,由当地约40个国营单位组织。[16]

(三)推进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引导教育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

目前越南青年就业现状一方面是未经培训的青年劳动力剩余,另一方面是按工业标准培训的有技能的青年劳动者缺乏。对于教育规模、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都不断提高的越南教育而言,亟待解决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以便培养真正为市场所需的人才。为此,越南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教育培训部与劳动、伤兵和社会部配合培养和发展人力资源。根据两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教育培训部配合劳动、伤兵和社会部改革培养管理的法律文本和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实施培训,克服培养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状况;成立若干培养和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源的互助中心试点,满足企业和劳动出口的需求;投资建立劳动社会大学,作为培养劳动社会干部的领头学校;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进行合作。二是创造条件让教育管理部门、企业、学校三方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力资源培养、科研和技术转让。2007年,主题为“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力资源培养、科研和技术转让”的国家级研讨会分别在胡志明市和河内召开,越南副总理、教育培训部部长阮善仁参加并主持了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多所高校、组织以及国内多家大型企业的代表。在胡志明市召开的研讨会上,各大学和各机关、单位和企业签订了24份人力培养、科研和技术转让的合同。而在河内召开的研讨会上,也签订了37份类似的协议。在各方的努力下,2007年学校与企业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不少院校收到了企业等用人单位要求量身定做的人力资源“订单”。一些地方如北江省、太平省成立人力资源培养和提供互助中心。中心的作用是预测和评价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形成提供劳动市场信息的网络。[17]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的统一、教育体制的改革,越南政府贯彻着强化国家治理社会的职能,对推进越南青年就业发展、减轻青年失业程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小结

长期以来,越南的国家力量是社会演变、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国际间互动关系的主要驱动者,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革新开放后,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渐崛起以及市场化潮流的逐渐兴盛,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从过去大包大揽式的全能政府开始向有限政府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定向经济条件下,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使得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特别突出,从而出现了重新回到“政府主导型就业”老路上去的倾向。为适应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的战略要求,越南政府需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确立和完善市场化就业理念,遵循“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方针。

[收稿日期]2012-07-02

标签:;  ;  ;  ;  ;  ;  ;  ;  

当代越南青年就业探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