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主观幸福感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质论文,主观论文,人格论文,幸福感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05)-04-0330-06

1 引言

过去的心理学主流研究大都倾向于关注人的心理创伤、失调等消极心理状态,但后来研究者们发现,要获得美好生活,仅仅只是回避痛苦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接近快乐(Diener等人,1999)[1]。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为代表的积极心理状态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做出的综合判断,它既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生活满意度),也包括人们的情感体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然而,研究者们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到底是同一维度的两极,还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一直争论不休[1]。Bradburn最早提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维度。Lucas,Diener和Suh(1996)用多种特质多种方法矩阵(MT-MM)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2]。但从Lucas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这就表明这三个因子可能共同负荷于一个可以作为整体幸福感指标的高阶因子。而且在控制了测量误差的情况下,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尤其是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否仍是相互独立的构念,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者们考察了SWB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发现,人格特质是SWB最稳定、最有力的预测指标[3]。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它们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42%[4]。跨文化研究表明,外倾和神经质与幸福感的相关模式在不同国家之间具有一致性,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5]。McCrae和Costa(1991)进一步提出,外倾影响积极情感,而神经质影响消极情感[6]。但国内研究者却发现,外倾和神经质都能预测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7,8]。

在以往的研究中,艾森克“大三”人格[9] 问卷被广泛使用,但其中精神质维度与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却被人们所忽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1],而且阿德勒也曾把富有爱心和相互合作归纳为一个概念——社会兴趣,认为它能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精神质的特点冷酷无情、不关心他人,也就意味着较低的社会兴趣和较差的人际关系[10]。因此我们预测,精神质与SWB负相关。

DeNeve和Cooper(1998)在回顾了人格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后指出,当前的结论大多是以西方被试为样本所获得的,因此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偏向[3]。而且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多使用单维量表对SWB进行整体测量,或只是仅仅考察了人格特质与SWB的情感维度或认知维度的关系[1,8]。因此,这些研究都没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人格特质与SWB关系的完整画面。

此外,虽然有大量研究都认为SWB由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构成,但对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却很不充分。Schimmack,Diener和Oishi(2002)提出中介模型[11] 认为,外倾和神经质通过情感平衡(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差)而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Lazarus(1991)则认为,是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导致了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12]。但有关人格特质与SWB关系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情感幸福感的相关高于与认知幸福感的相关[3]。本研究也据此假设,情感体验是人格特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本研究拟以大学生被试为样本,用结构方程模型在控制了测量误差的情况下考察SWB的结构,提供艾森克人格维度与SWB较为完整的相关模式,揭示人格特质对SWB的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产生影响的机制,并为人格特质对SWB跨文化的重要影响提供新的证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广州某大学选修公共心理学的本科生中选取了263名被试,24人因未能完成全部问卷资料被删除,共获得有效问卷239份。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32人,年龄跨度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2岁。

2.2 测量工具

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PANAS)。Diener等人对多国被试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13]。

另外,幸福感测量中还包括了Gallup公司的美国舆论研究所编制的单题量表(“总的说来,您觉得您的生活快乐吗?”)[14],作为衡量幸福感量表效度的标准。

用北大钱铭怡等人(2000)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15] 测量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等人格特质。

2.3 研究程序

用包含SWLS、PANAS、快乐感量表、EPQ-RSC和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问卷手册集体施测。英文版量表的汉化(SWLS和PANAS)都经过了翻译、回译、专家对比校对、修改等程序。最后,收集数据并用SPSS10.0和EQS5.7b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对各量表信效度的初步分析

表1显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与快乐感有较高的显著相关,这表明这三个量表有较好的效标效度。另外,这三个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所获得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中E、N、P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与钱铭怡等人[15] 的报告基本相符。

表1 各变量之间的零阶相关矩阵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变量 1 2

3 4 56 7 alpha

1.生活满意度

1.00 0.79

2.积极情感 0.34[**] 1.000.82

3.消极情感-0.30[**]-0.27[**]1.000.84

4.快乐感

0.52[**] 0.32[**]

-0.34[**]

1.00 —

5.精神质 -0.07-0.01

-0.03 -0.09 1.00

0.55

6.外倾 0.28[**] 0.36[**]

-0.21[**]

0.45[**] 0.121.00

0.72

7.神经质 -0.28[**]-0.32[**]0.57[**] -0.39[**] 0.04

-0.39[**]

1.000.75

注:*p<0.05;**p<0.01。下同。

3.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首先构建模型1: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潜伏因子自由相关。接下来,通过对模型1进行等同限制形成了与之有嵌套关系的另外两个模型:模型2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因子的相关限制为0(假设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但允许它们与生活满意度相关;模型3将三个潜伏因子之间的相关都限制为0(假设三个因子都相互独立)。各模型的拟合指数概要见表2。

表2 有关SWB结构的各模型的拟合指数概要

模型x[2]/df

NFI

NNFI

CFI

RMSEA

模型11.540.92

0.96 0.97

0.05

模型22.330.87

0.89 0.92

0.08

模型33.070.82

0.84 0.87

0.11

模型41.540.92

0.96 0.97

0.04

表2显示:模型1与数据拟合良好,表明SWB是由三个相关的构念——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构成;模型2中各指标也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从而支持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非同一维度的两极,而是两个独立维度[1] 的观点;模型3与数据拟合不好,表明SWB的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之间存在实质性的相关。

由于模型1中一阶因子定义良好,且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从而使三个一阶因子有被一个共同的二阶因子所解释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SWB的三个维度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的模型(模型4)。从表2中可以发现,该模型拟合良好,表明SWB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特点的构念。

3.3 大三人格与SWB的关系

3.3.1 大三人格与SWB的相关

表1显示,外倾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正相关,与消极情感负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负相关,而与消极情感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6] 结果一致,即外倾者往往会比内倾者有更高水平的SWB,而神经质者的SWB水平往往低于情绪稳定者。另外,幸福感的三个成分均与精神质不相关。

为了考察外倾和神经质分别与SWB不同成分之间的相关模式,本研究构建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外倾和神经质等5个潜变量自由相关的模型5,并通过对该模型的限制产生了与之有嵌套关系的另外三个模型:模型6限制外倾和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相等(假设外倾和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无显著差异);模型7限制外倾和神经质与积极情感的相关相等(假设外倾和神经质与积极情感的相关无显著差异);模型8限制外倾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的相关相等(假设外倾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的相关无显著差异)。各模型的拟合指数概要见表3。

表3 人格特质与SWB相关模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概要

模型x[2]/dfNFI

NNFI

CFI RMSEA

模型51.57 0.89

0.93 0.95 0.05

模型61.72 0.86

0.91 0.93 0.06

模型71.84 0.85

0.90 0.92 0.07

模型83.21 0.79

0.82 0.84 0.12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5拟合良好,即外倾和神经质与SWB的三个维度之间都存在实质性的相关。另外,模型6和模型7也拟合良好,表明外倾和神经质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均无显著差异;模型8与数据拟合不好,表明消极情感与神经质的相关显著高于与外倾的相关。为考察人格特质对SWB变异的贡献,本研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

3.3.2 人格特质对SWB变异的贡献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见表4),人格特质是SWB的重要预测指标。其中外倾和神经质能解释生活满意度方差的14%和积极情感方差的20%;而且,神经质维度还是消极情感非常有力的预测指标,它单独可以解释消极情感方差的33%。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精神质没有对SWB各维度的变异产生贡献。

表4 人格特质对SWB各维度变异的贡献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β

t

βt βt

外倾 0.18 2.14[*] 0.27 3.69[**] 0.05 0.76

神经质 -0.22 8.93[**]

-0.23 3.25[**] 0.58 8.94[**]

精神质 -0.05

-0.86 -0.07 -0.97 0.05 0.85

R[2] 0.14

0.200.33

F7.28[**] 11.85[**]24.37[**]

3.3.3 外倾和神经质人格影响SWB的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机制的检验

为了对人格特质(外倾和神经质)与SWB的认知和情感维度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本研究根据中介模型[11] 和人格特质与认知和情感幸福感相关研究的结果[3],假设情感平衡是外倾和神经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并据此构建了模型9。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模型9与数据拟合良好(x[2]/df=1.56,NFI=0.89,NNFI=0.94,CFI=0.96,RMSEA=0.06),从而支持了中介模型关于人格特质通过SWB的情感维度间接影响认知维度的假设。另外,我们也探索性地建构了一个生活满意度是外倾和神经质影响情感平衡的中介变量的竞争模型,但该模型因迭代无法收敛而构建失败。

4 讨论

4.1 SWB的结构

本研究发现,SWB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特点的构念。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并且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这表明,人们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判断,是综合考虑了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之后得出的结论。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支持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的观点。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澄清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它还有力地支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拥有积极情感与远离消极情感对获得幸福感而言同样重要的观点。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在减少消极情感的同时还必须增加积极情感。

4.2 人格特质与SWB的关系

与西方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人格特质是SWB的重要预测指标。其中,外倾能导致较高的幸福感水平,而神经质能导致较低的幸福感水平。SWB的气质倾向理论认为,这主要是由SWB的气质属性所决定的。Watson和Clark(1997)也提出,神经质和外倾的个体分别对体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存在气质易感性[16]。Rusting和Larsen(1997)的研究还发现,外倾者在奖励刺激下会有更高水平的积极情感,而情绪不稳定者在惩罚刺激下会有更高水平的消极情感[17]。因此,外倾者更高的奖励敏感性导致了其更高的积极情感水平,而情绪不稳定者更高的惩罚敏感性导致了其更高的消极情感水平。

当然,外倾和神经质也有可能是通过更为间接的机制与SWB相关的。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是由于更强的人格——环境的适应性使外倾者比内倾者更加幸福[18]。该理论认为,外倾者的低唤醒水平导致他们参与了更多的社交活动,所以他们比内倾者更加幸福。另外,积极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19]。关系类型的人格特质会促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使得个体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3]。因此,人格特质影响个体SWB的机制是将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

西方研究一致表明,外倾是积极情感的预测指标,而神经质是消极情感的预测指标[3]。但与国内研究结果[7,8]相同,本研究也发现,神经质不仅是消极情感的重要预测指标,同时也是积极情感的重要预测指标。而且,神经质与外倾具有对积极情感相同的预测力。虽然对产生这一不同于西方研究结果的原因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但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人格特质与SWB的关系模式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本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不仅与情感反应显著相关,也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但从表1提供的数据来看,人格特质与SWB的认知维度之间的联系似乎不如与情感维度之间的联系紧密,回归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外倾和神经质所能解释的生活满意度的方差低于它们所能解释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方差。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人格特质与SWB关系的中介模型的假设——人们进行生活满意度判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愉快的记忆和不愉快记忆的对比。对中介模型的验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揭示了人格特质对幸福感的不同维度产生影响的机制,而且也解释了幸福感的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之间的关系。

另外,本研究预测精神质维度会对SWB产生负向影响,但研究结果与郑雪等人[7] 一致:精神质与SWB的三个维度都不相关。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人格维度的界定不清。艾森克的人格问卷中,精神质是一个最有争议的维度,它不易验证,且晦涩难懂[20]。从钱铭怡等人(2000)的量表修订报告[12] 也可以发现,该分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属性也不尽如人意。

5 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在控制了测量误差的情况下考察了SWB结构上的特点,得出了SWB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性的复杂构念的结论;另外,通过对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考察发现,外倾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重要的预测变量,而且外倾和神经质是通过对情感平衡的影响而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为人格特质对SWB跨文化的重要影响提供了证据。本研究同时也还发现,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模式存在着文化差异。神经质不仅能预测消极情感体验,而且能与外倾同样有效地预测积极情感体验。

致谢:感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Ee Diener教授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问卷和部分研究资料。

标签:;  ;  ;  ;  

主观幸福感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_主观幸福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