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确认_会计确认论文

论会计确认_会计确认论文

试论会计确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提出并解决了会计报表基本要素的定义,但是,哪些交易及其影响可作为会计基本要素进入会计报表?它们又应在何时记录和报告?这就涉及一个识别、选择和分类的问题,即必须通过会计确认。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确认对实现会计目标及具体会计处理程序、规则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试图对会计确认问题予以较系统的论述,以期引起会计理论界的充分重视。

一、会计确认的涵义

会计确认这一概念是在西方会计理论研究中首先指出的。虽然在早期的西方会计文献中,“会计确认”一词时有出现,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会计学会在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公告》中正式使用。直到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后,会计确认的重要性才得以充分认可。

当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为了确保财务会计与报告准则的内在一贯性和可接受性,必须建立一套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框架。根据其设想,首先应明确财务会计的目标,即财务会计有谁提供信息,以及应提供怎样的信息。由于会计目标是通过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对构成财务会计报表的会计要素应有一个规范的认识。为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发表了第3 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对会计的基本要素作了权威的定义。然而,对于财务会计和报告来说,仅有目标和要素定义还不够,还要考虑如何把大量会计事项归集为各个特定的要素,从而还要解决如何根据会计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定义来认可会计事项。因此,会计确认被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逐渐受到国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尽管会计确认概念的正式形成与运用为时不久,但其涵义与作用在会计实务中是长期存在的,从不同时期较普遍接受的会计定义来看,几乎都含有会计确认的意义。例如,美国公认会计师协会于1953年的第一号《会计术语公告》提出:“会计是对具有财务方面影响的经济交易的识别、选择、分类、记录、计算、汇总和报告的一种艺术。”在此定义中的识别、选择和分类就与现在的会计确认概念有关。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4年发表了第5 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对会计确认下了一个较权威的定义:“确认指的是把一个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及列入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包括以文字和数字描述一个项目,其数额包括于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之内。就资产或负债而言,确认包括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也包括确认其随后变动。”不难看出,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就是会计记录和报告之前所进行的识别、选择和分类等处理的理论概括。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生成信息通常要经过信息输入、信息转换和信息输出三个环节。首先,在会计信息输入阶段,必须选择应予以输入的经济数据。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大量的经济数据,它们是否都要输入,或者能否输入会计系统,还应先经过一定的识别与选择。因为会计只处理经济活动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数量方面,而且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是不同的,这里既有要素的归类问题,又有确认的时间选择问题。其次,在数据的加工转换阶段,被输入的各种经济数据还要依据会计的特定规则继续加工,这时,既要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要素对有关经济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逐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又要对伴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的经济业务引起各会计要素(或帐户)的变动加以识别与确定。同样,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阶段,如何把已归集的会计信息传输给信息使用者,仍需要有一个识别、选择和归类的处理过程。已归集于会计系统的有关信息,是否都要输出,何时输出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输出,也都要经过相应的确认。会计报告并不是对贮藏归集于薄记系统的信息的简单位移,它是根据一定的财务报告目标,应用特定形式的财务报表种类和指标体系,输出高度浓缩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确认,将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综上所言,会计确认就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识别应予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辨认这些数据以加以记录的会计要素或会计帐户,进一步确定已记录或分类归集的会计数据是否应列入会计报表及如何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二、会计确认的作用

概括起来,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确认主要有下述三方面的作用:

1.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全面、系统反映经济活动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只是反映经济活动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数量方面,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数据并非全部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诸如企业的人员结构、员工业务素质、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并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也无法按会计的特定规则直接输入与加工处理。它们无异于“异质物”而将阻碍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正式接收、记录经济业务的有关数据或信息之前,必须经过会计的第一次确认(初始确认),排除不属于会计对象的经济数据,这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前提。

进一步看,即使经济数据具有财务特征,它们还只是处于可能输入(记录)会计系统的状态,还要符合会计核算的内在本质规则(如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等)以及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既定要求,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输入(记录),从而也要先经过会计的确认。

例如,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经济活动分门别类地反映,即要识别和选择适当的会计类别为集应予输入的经济数据,这些类别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标志,它们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进行的科学分类。每个分类标志均有自己的质与量的规定性,在管理决策中具有特定的涵义与作用。所以,会计人员在接受有关经济数据时,要根据会计对象分类标志的质与量的规定性认真加以识别和归类,使之归集于恰当的会计要素与会计帐户,才能保证会计系统输入数据的有效性,并使经济数据在会计系统中得以条理化、系统化,为编制会计报表奠定基础。

从会计实务方面来看,会计监督的重要一环就在于接受会计数据之前对记载有关经济业务的各种凭证加以认真审核。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业务凭证或经济数据不予记录,而且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毫无疑问,在会计系统输入阶段的确认(初始确认)是做好会计监督、确保会计记录正确性的有力手段。

2.会计确认是做好会计计量的前提

定量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的基本特征。而会计的定量反映又离不开会计确认,只有经过正确地识别和选择,才能有效地进行会计的计量工作。

我们知道,输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业务必须能够用货币计量,但究竟按多少金额定量,仍需要经过相应的分析与选择。因为经济业务及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从而可能表现为不同的金额数量。例如,就企业资产而言,既可按购买日实际支付的金额计量,也可根据该资产的自制成本或现行市价计量,其金额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会计是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的,但货币本身的价值是会变化的。在会计计量时,也有一个选择何种货币计量单位的问题需要解决,或者说,必须通过会计确认,选择相关和可信的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才能使经济业务得到正确的计量与记录。

其次,伴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金运动,经过初始确认与计量以后,还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其一,在资金循环不同阶段的位移与变化,如存在于材料形态上的储备资金随生产耗用发生形体与金额上的变化,生产资金以半成品形态转化为产成品,以及产成品随销售而回归为货币资金;其二,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物理与金额变动,如发生自然灾害损失、被盗损失、或市场价格(包括利率)变动等等。在这些变动中,究竟导致哪些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程度如何,都必须依据既定的标准认真加以确认,才能得出正确的计量结果。如是否需要及如何确定物价变动对持有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就不仅只是计量问题,首先是一个确认问题。所以说,会计确认是有效进行会计计量的一个前提条件。

3.会计确认可以充分保证会计报告的有效性

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至少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端才能形成,即通过编制会计报表来总括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报表产生于经过复式薄记加工的数据或信息,但作为信息输出手段的会计报表,既不是对各个帐簿信息的直接位移,也不是个别帐簿信息的简单合并,而是要对经过初步加工的薄记信息进行一定形式的再加工,以为数不多的报表或财务指标,集中反映会计主体在特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所以,报表信息是高级的会计信息,它必须通过对薄记信息的再加工才能形成,而在这一系统的信息再加工过程中同样需要有会计的确认(再确认)。

实际上,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经济业务及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最终能否列入、以及如何列入有关会计报表的问题。这并不是指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到示于报表,而是指它们应列入会计报表中的相应财务指标或汇总金额之中。只要是必须列入会计报表的,就要经过会计的再确认。如果没有这一确认过程,将难以保证会计报表提供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确认的标准

会计确认标准是指导会计确认的基本约束条件,它是会计确认或不确认(有时还包括推迟确认)的评判原则或准绳。显然,就会确认而言,不论是对应予输入复式薄记系统的经济数据还是对有待于加工为会计报表的会计信息,都应符合一定的确认标准,才能被会计信息系统加以确认。

根据会计确认标准对会计确认与会计实践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会计确认标准可分为基本确认标准和补充确认两大类。

(一)基本确认标准

这是根据会计信息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而概括的识别和决定初始确认与再确认的基本条件。

1.可用货币定量

会计是定量反映经济活动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所谓定量,必须运用一定的计量尺度,才能做到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形式,一切商品都已经用它们的价格表示出,它们在观念上代表一定的货币额。”(《马恩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货币成为会计上的统一计量尺度,货币计量的基本会计假设实际上把会计的对象限定在经济活动中能以货币表现的方面。这也就同时规定了会计确认的一个基本条件:应予以确认的经济业务必须能够用货币定量,这就是说,如果经济信息或加工中的会计信息不具备可用货币定量的特征,就不能在会计中予以确认。

2.符合会计对象的分类标志

价值运动作为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一个概括而抽象的表述。会计要记录和描述会计对象,首先要把它区分为几个组成部分,使之既定性,又定量。这就是会计对象的要素。全部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当然有其共性而互相联系在一起;但每一会计要素又应当有自己的特性和各自的定义而相互区别开来。在会计确认时,一项数据是当作资产还是当作费用来记录,是当作收入还是当作负债来记帐等问题,对于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会计确认的另一条基本标准可表述为:应予确认的经济数据或加工中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会计对象的分类标志。

3.以权责发生制为时间基础

这一基本标准是为解决会计确认的时间选择提供一个依据。以盈利为目的会计主体,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和计量的时间基础。权责发生制可以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效益,收付实现制则往往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业务对各个时期的权责关系,如本期收到的货币资金可能是来自上期的经营努力,而本期支出的货币资金也可能是以后的期间受益。因此,要客观、合理地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收付实现制一般不应作为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而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

(二)补充确认标准

会计信息系统要想通过会计确认达到会计的最终目标,会计确认除了遵循基本确认标准外,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项补充确认标准。

1.真实性

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是会计确认的一条标准。在会计确认时,既要审核原始凭证所记载的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又要辨认这些信息能否加以验证。不可靠、不真实的经济数据,不能予以确认;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数据必须有客观可信的证据。由于会计核算系统只能处理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因此一般不能以计划或预算数字代替实际数据而输入系统。对会计数据变换或经济业务变动影响的再确认,也应当具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其计算与记录要经得起验证;最终列入会计报表的财务信息或其他经济信息,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不应掩饰经营过程中的任何薄弱环节和弊端。要通过会计确认,制止和杜绝人为歪曲会计基本信息的不法行为。

2.合法性

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循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法规及财经制度。凡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首先要确认数据所代表的有关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如:各项收支符合财经纪律;产品成本计算应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等。无论是对经济数据的初始确认还是对簿记信息的再确认,都要根据有关法规和制度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违法乱纪的经济业务,应当立即揭发、制止,并及时提请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处理。

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在会计核算中,这个质量特征主要应通过会计确认来保证。

3.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同决策相联系,使会计信息满足各级使用者的需要,能增加信息使用者的“差别”,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决策能力的特性。如同真实性一样,它既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也是会计确认的一个标准。确认经济数据和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与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密切相关,要能够帮助他们作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同使用者的决策可能需要不同种类、形式和数量的会计信息。所以,应根据相关性进行会计确认。要针对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确认相关的经济数据,排除不相关数据,压缩信息多余度,增进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有用性。

标签:;  ;  ;  ;  ;  ;  

论会计确认_会计确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