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论文_沈双玲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论文_沈双玲

(甘肃省景泰县妇幼保健站 甘肃白银 730400)

【摘要】目的:预防早产,提倡母乳喂养,必须人工喂养的患儿,采用每次少量增乳量喂养方案,以降低发生NEC的风险。

【关键词】早产;窒息、缺氧;感染;喂养不耐受;便血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060-0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因多种原因使肠粘膜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黏膜发生广泛或局限性坏死的一种疾病。腹部X线平片以动力性肠梗阻、肠壁囊样积气、门静脉积气为特点。本症使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1]。

1.病例资料

患儿张某,女,30分钟,因“出生皮肤苍白、无哭声、肌张力松弛2分钟”以“新生儿重度室息。”收住。患儿第1胎第1产,胎齡40周+2天,患儿2018年09月12月21时27分因“胎儿宫内窘迫,胎心100~180次/分,胎心节律不规整,胎膜早破17小时。”家属拒绝剖宫产,行“胎吸助产术”助产娩出,出生羊水3度污染,充分清理口鼻,出生时皮肤苍白,无哭声、无呼吸,心率60次/分,四肢肌张力松弛,无喉反射。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正压辅助人工通气、胸外按压,2分钟复苏成功,患儿皮肤渐转红润,口周、口唇均发绀,呼吸30次/分、表浅、呻吟、断续哭声,心率100次/分,四肢肌张力屈曲,喉反射存在,继续正压辅助人工通气,Apgar评分:?1分钟1分。5分钟5分,10分钟6分,20分钟8分。出生体重2450克,血糖4.5mmol/L。0.9%氯化钠注射液30ml静脉推注。查体:体温36.0℃,呼吸44次/分,心率156次/分,血压57/41mmHg,Sp02:92/90%,体重2450克,神志清。皮肤红润,无黄染、水肿、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前囟2.0cm×2.0cm,平软,张力无增减。双瞳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周、口唇均发绀。口腔黏膜无异常,无唇腭裂。颈软,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脐部包扎无渗血。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叩诊无异常。肠鸣音1~2次/分,肛门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肌张力差。神经系统阴性。初步诊断:新生儿重度室息。入院给予:(1)禁食、保暖、心电监护、动脉氧饱和度检测。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抗感染。经皮测胆红素测定,单面蓝光光疗。(2)预防接种。宣教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母婴同室,指导母乳喂养。(3)完善辅助检查。积极预防并发症。治疗第四天,患儿皮肤及黏膜略黄染,经皮测胆红素测定:19.1/16.4mg/dl(头面部/前胸)。于9月17日凌晨4时出现外阴流少量新鲜血,考虑“假月经”。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补充诊断“新生儿黄疸”。给予单面蓝光光疗,眼、臀部护理,口服维生素B2每次2.5mg,每日2次。复查血常规:WBC12.00×109/L,RBC5.67×1012/L,HB237.00g/L,PLT260.00×109/L,粪便常规及潜血回报提示:粪便呈黄褐色粘液便,镜检:红细胞3~5/低,潜血++。9月16日夜间排便次数增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9月17日7AM患儿出现腹胀、果酱粘液便及新鲜血便,立即行腹部平片,提示:患儿肠胀气,小肠排列紊乱,肠壁囊状积气。复查血常规回报提示:WBC23.00×109/L,RBC5.70×1012/L,HB230.00g/L,PLT260.00×109/L,粪便常规及潜血回报提示:少量果酱粘液便,粪便中血丝,镜检:RBC16个/高,WBC3~5个/高,潜血++++。综合患儿临床症状及化验回报,考虑患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立即禁食、胃肠减压、全静脉营养,静脉滴注青霉素60万u、头孢氨苄0.3g抗感染,酚磺乙胺注射液0.125g、维生素C注射液0.25g止血,静脉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3天后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腹胀消失,复查血常规回报提示WBC14.00×109/L,RBC6.00×1012/L,HB217.00g/L,PLT262.00×109/L,粪便常规及潜血回报提示:粪便呈黄色便,镜检:RBC阴性,潜血阴性。观察3天后准予出院。

2.讨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吐、腹泻和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肠壁囊样积气为X线特征的一种严重疾病。通常见于早产儿及出生时体重过轻的新生儿,其中出生时体重小于1500g的居多小于2500g的约占80,但有时亦见于足月产儿;大部分病例为散发性[2]。病理上缺血、坏死范围可以是局限性、阶段性的,但也可以是广泛的;病变最常侵犯回肠,但严重者可普遍侵犯小肠、结肠和胃,甚至受累部位的肠壁全层坏死,且壁内可出现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积气,导致此病理变化的病因尚未清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因围生期窒息或缺氧、感染、肠壁缺血缺氧、不适当的肠道喂养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引发NEC。(2)肠道内细菌的过度繁殖造成的肠胀气也可加重肠损伤。脐动脉插管均可导致肠道损伤。(3)因高渗透压(>460mmol/L)饮食直接损害肠黏膜,导致胃肠道出血。本病新生儿在出生后2~3周内发病的约占3/4,往往在出生后2~7天突然出现严重腹胀,伴发胆汁性呕吐和混有粘液和血液的腹泻,继而周身情况迅速恶化,往往出现黄疸、体温不稳、产生败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直至出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腹部X线平片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3]。US有助于确定腹水肠壁增厚以及发现肝内回声性的门静脉积气[4]。早期主要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小肠排列紊乱、充气明显,肠腔内可见多个液平,呈阶梯状;病情进展严重者可见肠袢固定(肠坏死)、气腹(肠穿孔)和腹腔积液(腹膜炎)。肠壁囊样积气和门静脉充气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出现以下即可确诊:(1)全身中毒表现:如体温不稳、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2)胃肠道表现:胃潴留、呕吐、肉眼血便、腹胀及肠鸣音消失;(3)腹部X线表现:肠梗阻和肠壁积气。治疗:(1)疑似患儿禁食3天,确诊病例7~10天,重症14天或更长。待临床情况好转,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后可逐渐恢复饮食。恢复喂养要从水开始,再喂糖水、根据病情逐步增加稀释奶浓度。(2)胃肠减压,禁食期间需进行胃肠减压。(3)抗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细菌不明时间用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或第3代头孢霉素,对厌氧菌首选甲硝唑。(4)疗程:疑似患儿3天,确诊病例7~10天,重症14天或更长。有凝血机制障碍时可输新鲜冰冻血浆。出现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治疗。(5)不可开奶过早或增奶过快。否则易复发甚至病情恶化。(6)做好出入量及胃肠减压抽吸记录、保暖、消毒隔离、防交叉感染、保证氧气供给。(7)外科治疗:腹膜炎明显时可考虑手术,肠穿孔立即手术。预后良好,但也少数出现胃肠道的远期后遗症,如短肠道综合征、肠狭窄,也有发生吸收不良、胆汁淤积、慢性腹泻、电解质紊乱等远期并发症。也有报道存话NEC患儿发生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比例也比较高。

【参考文献】

[1]宁寿葆.现代实用儿科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90-891.

[2]张家骧,魏克伦,薛辛东,等.新生儿急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7-458.

[3]欧阳小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酸碱失调分析及其处理[J].2010,5(5)296-297.

[4]杨红.NICU中3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15.5(2)96-97.

论文作者:沈双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论文_沈双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