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新态度发展研究1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中学生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儿童创造力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如何评估儿童的创造力,是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研究表明,创造力态度是创造力的重要成分。Davis 曾将个体对于创造的态度作为对个体进行创造力训练的重要内容[1]。Heller 曾专门分析过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创造力的态度倾向,将创造力态度的测量作为评估儿童的创造力水平的有效工具[2]。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周林针对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力态度的标准化测量很不充分的现状,对Schaefer(80年代)编制的创造力态度测量量表(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CAS )进行了标准化修订,为我国儿童创造力态度的测量提供了工具[3]。 中学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周林修订的创造力态度测量量表为测验工具,探讨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学校创造力的开发与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我们从烟台和淄博两市随机选出742名中学生,其中初一学生146人(男生71人,女生75人),初二学生122人(男生52人,女生70人),初三学生91人,(男生41人,女生50人),初四学生99人(男生50人,女生49人),高一学生96人(男生48人,女生48人),高二学生101 人(男生46人,女生55人),高三学生87人(男生35人,女生52人)。(山东省中小学的学制为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

2.2 材料

采用周林修订的创造力态度测量量表。该量表由五个分测验组成:(1)对自己观念的信心;(2)对于新奇的欢欣;(3 )理论与审美倾向;(4)对于刺激性表达的接受;(5)向往新颖与奇迹。整个量表由30个陈述句组成,要求被试对每一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作出同意(是)或不同意(否)的反应。每一句子根据标准答案可得1分或0分。30个陈述句中,15个以肯定选择为创造力方向,15个以否定选择为创造力方向。被试在测验中的得分范围为0—30分。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5。

2.3 程序

主试向被试讲明测量要求,发给被试问卷让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告知被试测量的目的。填写完毕后,主试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并做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中学生创造力态度测量的平均得分见表1和图1。

表1 各年级中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平均得分(分)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高一高二高三

18.37

20.2621.28

20.17

20.68

19.43

18.93

S

3.503.22 3.353.152.533.793.59

图1 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趋势图

由图1可见,中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发展呈波动起伏的状态。 从初一到初三,创造力态度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初四开始下降,高一又有所回升,高二和高三又出现下降。方差分析表明,中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F(6,735)=10.18,P<0.01。方差分析后的平均数的多重比较表明,初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创造力态度测量的得分差异显著(高三除外),初一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得分最低;高二学生与初三、初四、高一学生的创造力的态度得分差异显著;高三学生与初二、初三、初四、高一各年级学生的创造力态度的得分差异亦显著;高一与初三,初二与初三、高一,初四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与初二创造力态度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我们还统计表明,男女中学生的创造力态度的得分无显著差异,Z=1.68(<1.96),P>0.05。

3.2 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各因素发展的分析

我们分析了中学生创造力态度发展的具体因素方面的情况。

3.2.1 中学生“对自己观念的信心”的发展状况

自信心是影响人的创造力发挥的重要的态度特征。对自己的观念、想法保持信心,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能够产生创造性。在创造力态度的测量中,对“我认为我有出色的想象力”、“我认为少年儿童可以写出优美动听的诗句”、“如果别人嘲笑我的想法,我马上停止我的思考”等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一个人对自己观念的信心。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该分测验的得分情况(满分为11分)见表2。

表2 中学生在“对自己观念的信心”分测验中的得分(分)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高一高二高三

7.718.168.308.368.207.877.61

S

1.681.631.601.981.571.851.76

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对自己观念的信心”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F(6,735)=3.04,P<0.01。中学生“对自己观念的信心”发展的总趋势呈现一个“马鞍形”,从初一到初四,平均得分持续增加,而从高一到高三,平均得分则不断下降,高三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初三、初四的学生。

3.2.2 中学生“对于新奇的欢欣”的发展状况

一位哲学家说过:哲学始于惊奇。新奇的事物往往使个体产生惊奇的情感,对打破人的思维定势与惰性有重要作用,能启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因此,对于新奇事物的积极情感往往可以成为创造的心理动力。在创造力态度的测量中,对于“我愿意参加电子游戏等各种课外活动”、“与熟悉的游戏相比,我更愿意学习新奇复杂的游戏”等问题的回答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新奇的事物的态度倾向。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该分测验上的得分情况(满分为7分)见表3。

表3 中学生在“对于新奇的欢欣”分测验中的得分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高一高二高三

3.594.424.62 4.14.553.914.08

S

1.271.221.311.351.211.551.35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对于新奇的欢欣”分测验中的得分差异显著,F(6,735)=9.15,P<0.01。方差分析后的均数比较表明,初一的学生与其他年级的学生(高二除外)得分差异显著;初四与初三、高一学生的得分差异显著;高二与初二、初三、高一的学生的得分差异显著;高三与初三、高一学生的得分差异亦显著。从表4 中可以看出,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对新奇的欢欣”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初四有所下降,高一又有所回复,高二、高三又出现下降。

3.2.3 中学生“理论和审美倾向性”的发展状况

在创造力态度中,理论和审美倾向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理论知识是对事物性质与本质的概括,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一个人理论知识贫乏,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造力的。审美倾向性是创造的心理动力之一。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美。”审美时的美感作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创造热情,触发创造的直觉和灵感。在创造力态度测量中,诸如:“我喜欢在解决一个问题前花费时间做大量思考”、“我非常谨慎,不去表达自己尚不成熟的想法”等问题反映了个人的理论和审美倾向性。中学生在“理论和审美倾向性”分测验中的得分(满分为5分)见表4。

表4 中学生在“理论和审美倾向性”分测验中的得分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高一高二高三

2.502.793.022.972.953.082.97

S

1.001.031.411.090.980.981.15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理论和审美倾向”的发展方面,年级差异是显著的,F(6,735)=4.39,P<0.01。方差分析后的平均数多重比较表明,初一的学生与其他年级“理论和审美倾向”的得分差异显著,初一学生在该分测验中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年级,P<0.05,而其余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3.2.4 中学生“对于刺激性表达的接受”的发展情况

“对于刺激性表达的接受”也是创造力态度的重要维度。创造性强的人,思维活跃,对事物的认知态度积极,往往主动寻求刺激,其认知态度往往显示一种开放、容纳的特征,喜欢不同寻常的、能刺激想象力的事物或活动。在创造力态度的测量中,诸如“与调皮嬉戏的同学比较,我更喜欢安静少动的同学”、“我象赞赏博士和律师一样钦佩艺术家或作家”等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刺激性表达的接受水平。而接受水平高,其创造性亦高。中学生在“对于刺激性表达的接受”分测验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F(6,735)=1.36,P>0.05。

3.2.5 中学生“向往新颖与奇迹”的发展状况

“向往新颖与奇迹”是个体对未经验过的事物产生一种新鲜感和探索的愿望,个体表现出对新奇的、神秘的甚至自相矛盾的事物反应积极,寻根求底,能为理解这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持久而且深入的考察与探索。“向往新颖与奇迹”是个体创造力的重要的态度特征。在创造力态度测量中,诸如“学生不该作出离奇的幻想”、“我觉得课余做一些‘神秘莫测’或‘古怪奇妙’的思考是浪费时光”等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个人“向往新颖与奇迹”的态度,中学生在“向往新颖与奇迹”分测验中的得分(满分为4分)见表5。

表5 中学生在“向往新颖与奇迹”分测验中的得分

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初四高一高二高三

2.102.182.672.312.392.301.77

S

0.850.810.620.750.760.770.98

方差分析表明,中学生在“向往新颖与奇迹”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F(6,735)=10.76,P<0.01。平均数的多重比较表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向往新颖与奇迹”分测验中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P<0.01,初三学生的得分则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得分,P<0.05或0.01。

4 讨论和建议

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学生在创造力态度的发展方面呈现出起伏波动的情况。从图1中可见,初三是创造力态度发展的最高点, 初四则下降了,高一又有所回复,高二、高三则又大幅度下降。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身心发展的差异。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其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半成熟使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增强,半幼稚则表现为好奇心强,敢想、敢说、敢干,好幻想而很少墨守陈规,这是创造力态度发展的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其创造力态度迅速发展。进入高中以后,中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已经趋于成熟,情绪发展亦趋于稳定,做事情想问题也逐步倾向于按部就班,符合传统,现实感也较初中生强,这是他们成熟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也会对他们创造力态度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课业难度和学习任务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创造力态度发展的峰值在初三而进入初四则出现下降,入高一以后又有所回复,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中考的压力。能否升入高中,是中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学习任务重,学习更紧张,导致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乐观体验下降,对于刺激性表达的接受力降低,对于新颖与奇迹的向往减弱。学生升入高中之后,课业负担更重,学习更紧张,由于高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更大,使他们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知识掌握成为他们压倒一切的任务,学生的创造力态度也随之减弱了。

此外,过去人们一般认为,男性的创造力优于女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有成就的男性远远地多于有成就的女性。我们的研究则表明,至少在中学阶段,男生和女生在创造力态度的发展方面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男女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成就的差异似乎不能用创造力态度方面的原因来解释。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传统的社会分工的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对性别角色的错误强调阻碍了女性在中学阶段后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

最后,根据我们的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想就中学阶段的创造力的开发与教育谈几点建议。

1.正确处理知识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的关系,高度重视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是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创造性教育是指以开发人的创造性素质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教育。和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创造性教育开展得还不够。许多学校仍是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不仅不能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相反还会抑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至少在创造力态度的发展方面是如此。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我国的教育能否为21世纪初培养出既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又富有创造性的人,关系到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系到下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人的创造性不是天生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那么就应当在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4]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知识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的关系,将创造性教育提到议事日程,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态度,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2.改变对于创造性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力。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有重大创见和发明才是创造,因此创造性只是少数天才所具有的天赋。这种对创造性的误解不利于创造性教育的开展。事实上,创造力每人都有,只是程度有差异。吉尔福特指出:“迄今人们获得的富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5]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人类历史上的首创,后者则是个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尽管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只有明确什么是创造性,以及真创造和类创造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创造性表现,才不至于把他们的创造性视为“一时的小聪明”或“雕虫小技”。学生今天的类创造,也许就是未来的真创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3.排除阻碍青少年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生活紧张,课业负担过重,考试的压力大对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态度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必须下大决心,改革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和教学环境,使学生从干扰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中解脱出来,发展创造力。

1)本文初稿收到日期:1997—05—07,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 —07—25。

标签:;  ;  ;  

中学生创新态度发展研究1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