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回归与港深管理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保持香港繁荣与稳定的重要性已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得到保证。在1997年7月之后,香港将回归祖国而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并且实行“一国两制”50年不变,从而保持香港现有的繁荣。毋庸置疑,保持香港高度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对香港的继续繁荣和稳定关系重要。然而一旦港深管理线不复存在,其繁荣和稳定也就难以实现。本文旨在探讨港深管理线在香港成为特别行政区后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重要性和香港于1997年回归后这条管理线及其接壤地区的规划问题。
关键词 特别行政区 港深管理线 繁荣与稳定
保持香港繁荣与稳定的重要性已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得到保证。在1997年7月之后,香港将回归祖国而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并且实行“一国两制”50年不变,从而保持香港现有的繁荣。毋庸置疑,保持香港高度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对香港的继续繁荣和稳定关系重要。然而一旦港深管理线不复存在,其繁荣和稳定也就难以实现。由于香港与内地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因此一些在内地生活的人渴望越过管理线进入香港。内地现有12亿人口,只要其中一小部分进入香港都可能对香港的住宅、教育、社会福利、就业和交通系统构成严重的问题,甚至将影响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1 港深管理线的重要性
自中国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香港与深圳相邻地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以前,特别是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两边关系极为紧张。尤其在内地一方,货物和人流被严格控制。然而,1978年以后,两边关系已由对抗转向于合作。双方的货流、资金流和人流都在增加。由香港进入内地的资金流动对内地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对邻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在内地的海外直接投资中名列榜首(超过60%)[(1,2)]。在广东省的比例甚至更高,超过了87%。为方便香港居民来内地旅游和投资,中国对香港中国籍的居民颁发了回乡证,使他们无需签证随时可进入内地。因此,1978年以后,香港居民进入内地的人数剧增。
相反,香港对于内地居民进入香港的控制一直都很严格,否则会对香港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香港的高生活水平是由于高经济增长及低人口增长率所达到的。90年代初以后,香港的人均收入已超过了英国。这是自1970年以来的20年,高经济增长和低人口增长率所导致的。任何突然性大量的移民增加都会降低香港的生活水平。
香港低的人口自然增长是由于出生率的降低和稳定的低水平死亡率所造成的。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移民(图1)。香港的人口增长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内地移民的影响。内地是香港移民的重要来源地[(3)]。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图1 自然增长和净移民(1946~1994)
Fig.1 Natural growth and immigrants
尽管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内地的移民已经基本上受到控制,但是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经常引起偶发性的移民。香港的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人口急剧增加到1951年的200万,几乎每年增加40%。1949年~1950年,由于政权的变更,从内地到香港的移民超过了100万。60年代初期,又有7万多人进入香港。
最近的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一方面由于内地的放松,另一方面基于香港吸收劳动力需要的“抵垒政策”,从而引发了这一次移民潮。当时的政策是如果来自内地的移民能够成功地到达市区,他们就可以留在香港[(4)]。这样使得移民的数目急剧增加。从1977年的1.8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8.2万人,1979年更高达8.9万人。尽管1980年10月“抵垒政策”被废除,制定了对于非法移民“即捕即解”的政策以阻止更多的非法移民,但是这次移民潮使香港80年代的人口急剧增加。仅1979年,香港的17万内地移民使人口增加3.5%,其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历年平均1.6%的增长率。
人口的突然增加虽然提供了更多的有技术及半技术的劳工,但是也影响到社会设施的供应,特别是住宅的供应。木屋区人数从1978年的30万人增加至1980年的75万人,这足以反映了非法移民潮造成的后果[(5)]。香港政府于1981年用这一无法预计的移民潮为理由来解释香港为何无法达到其改善香港居住环境的目标[(6)]。所幸的是,这些移民潮由于中国政府的合作,现在已经大大受到了控制。1997年之后,基本法规定凡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签证将由特别行政区和中央政府一起协商,以限制移民的数量。但是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和邻近省份的合作,移民仍然难以控制。如果要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控制进入香港的移民数量是很重要的。
2 港深管理线的方案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深圳经济特区于1979年设立,它现已成为中国发展得最快的经济特区及城市[(7,8)]。它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与香港接近的地理优势,而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深圳从1978年仅有7万人口的小镇发展到1994年为150万人口的大城市。它除了与香港地区有条管理线之外,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北部亦设立了第2条管理线以控制人口流入深圳。内地其他地方的人需拥有边防证才能进入深圳。深圳看来已具备了与香港结为一体的优势。深圳方面曾经讨论过很多的管理线方案,这些方案归纳起来可分为3种:
(1)维持现状 虽然略有很小的变化,但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管理线继续维持不变。
(2)增加香港与深圳管理线的渗透性 香港与深圳间的管理线比现在会更放松。由香港进入深圳的人流不需要通过出入境及海关检查,但当他们离开深圳到内地的其他地方去时,便需要办理出入境手续。由深圳进入香港的人流仍受到控制,他们必须持有入境许可证,然而这将比现在更容易取得。与人流控制相似,货流通过管理线将受到监察而不需检查。但若它们离开深圳前往内地其他的地区,则必须通过海关检查。
(3)废除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管理线 这一方案的更动比起前两个方案大得多。深圳经济特区将与香港合并,组成一个大的特别行政区。按照这一方案,香港的区域范围将会与深圳经济特区合并,将管理线推至深圳河以北,即现在深圳经济特区的第2条管理线。香港及深圳的市民将成为同一个特别行政区的市民,而且两地之间可以自由地流动及居住。这是一个在最近的将来最不可能实现的方案。因为这两个城市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实施这个方案,香港的公共服务设施将无法承受急剧增加的150多万的深圳人口。虽然深圳的北部仍存在一条管理线(二线),但这一绵长85km的管理线是很难保持的。香港与内地的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巨大差距,一旦香港与深圳合并而使用深圳北部的第2条管理线,来自内地的人流将蜂涌而至。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很难控制流动人口的流入[①a],深圳也不例外。据估计深圳的流动人口几乎与其常住及暂住人口相等。
然而,在2047年,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期满时,重新考虑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时,这个方案未尝不是一个比废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更好的方案,因为50年后,香港与深圳特区没有现在的大。
上述3个方案对这一地区的规划具有不同的意义。方案1和方案2允许来自香港的人流、车流自由进入深圳,而从深圳进入香港则受严格控制。方案1和方案2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由香港进入深圳的人员渗透性程度的认定。由于需要控制中国其他地方进入深圳的非法入境者,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区以方便巡逻,并且需要建立一个服务区为来往的车辆在等候时提供服务。按照方案3,深圳与香港之间将不存在管理线,人流和货流可以自由往来。因此既不需要巡逻,亦不需要服务,因为管理线已经不再存在。其结果是不需要建立缓冲地区,在现在的管理线周围地区可以有大规模的建设。
维持现状,增加香港与深圳之间的渗透性或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案,将会是1997年香港成为特别行政区后实现可能性比较高的方案。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管理线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废除,但相互之间的渗透性因为两地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也应加强。参照北美和欧洲的经验,宽松的边境控制及“消失中的边境”是基于经济上的需要更多于政治上的需要[(9)]。
3 过境交通
自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1978年以后,中国贯彻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迅速发展。从1985年以来,内地成为了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从1978年~1988年,两地间的商贸每年以39%的速度递增[(10)]。内地现在已成为香港最大的转口市场,以及第2大出口市场。内地也是香港最大的货源。而香港也于1987年替代了日本,成为了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了内地全部对外贸易的27%。1979年以后,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转口市场,同时也是最大的通过香港转口的货源。1988年,大约80%的香港转口贸易是与内地有关的。除了商品贸易之外,香港与内地各种形式的无形贸易也日益频繁。这些包括了旅游业、旅游服务、交通设施、财政服务以及其它的商业服务[(11)]。
香港是内地最重要的海外投资来源。香港的许多制造业与内地的企业建立了补偿贸易以及对外加工。香港的三资企业与三来一补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和深圳经济特区蓬勃发展。日益增加的香港和内地贸易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力。
香港制造业在内地参与及投资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内地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对外加工。内地提供工厂、劳动力、水、电以及其它基本的设施,而香港投资者则提供机器、材料、生产工艺以及负责市场销售。珠江三角洲对于香港传统的大、中、小工厂之间的承包合同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之间产生了新的劳动力的区域分工[(12)]。承包合同以及对外加工在内地剧增。表1显示了1988年至1993年间内地的出口及转口方面,在内地的对外加工显著增加。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周围地区由于香港的投资和对外加工的影响而迅速地城市化。在三角洲地区,一个大的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人口稠密地区正在出现,这与国外的一些地区非常相似。例如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9,13)]以及新山——新加坡——廖内经济发展三角地带[(14)]。这些地区的跨国城市发展是全球城市化时代的产物,促进了国际边境地区人口的增加、工业及资金的流动[(9,13)]。跨境城市化是外来投资来源地城市系统功能的一个外延[(15)]。
表1 香港在内地的外贸加工总值
(以百万港元计)
Tab.1 The total value of the Hong Kong's export processing indust-ries in Inland (million H.K.Y.)
年
内地出口贸易(在内地的外贸加工) 转口贸易(在内地的外贸加工)
19887921 10725
1989
31962 44906
1990
36418 55496
1991
40369 73562
1992
44271 97368
1993
45141 115037
香港对内地而言起了中枢的作用,它逐渐恢复了一个转口贸易中心的功能。内地进口的转口贸易从1990年以来迅速增加(图2)。除了世界上第2大及效率最高的葵涌货柜码头提供船运服务之外,香港还提供高效的银行系统为内地处理银行信贷。这种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对香港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新的中港城码头、中国银行总部的建设以及葵涌货柜码头的扩建。内地的资金对香港房地产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亦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月刊,香港贸易统计
图2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Fig.2 The trade between Inland and Hong Kong
通讯技术常常可以超越时空,从而使个人及公司跨越广阔的地理界限仍能运作[(16,17)]。通讯技术使到西方城市的经济活动分散,人口疏散远离市中心。珠江三角洲电讯的发展,增强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两地房价的巨大差异使香港人乐意在三角洲地区买房置业。有些人甚至住在深圳,而在香港工作。1992年,69561个住宅单位推向香港市场,其中30000在香港售出[(18)]。这相对于同年香港本地建成的26222个住宅单位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数目[(19)]。
从1983年来自香港的投资开始进入珠江三角洲以后,两地来往的交通数量急剧增加。从罗湖过关的旅客由1983年的不到1千万人次增加到1994年的4千万人次(图3)。过境的车辆也从1983年的70万辆次增加到1994年的800万辆次(图4)。过境交通不可预测的10倍的增长使香港产生了许多交通问题。屯门高速公路和吐露港高速公路是70年代后期设计兴建的,它们无法承受如此繁忙的过境交通。其结果是,这两条联系“新界”新市镇与市中心的高速公路经常发生交通挤塞。
资料来源: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
图3 过境旅客量
Fig.3 The amount of transit visitors
资料来源: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
图4 过境车辆
Fig.4 Transit vehicles
深圳大部分穿越管理线和城市的交通是外来交通。估计超过55%的过境旅客是通过深圳转运到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地方的(表2)[(20)]。随着香港作为转运枢纽地位的提高,跨境货物交通也大幅增加。由于没有足够的辅道来转移从市中心出来前往深圳以外地区的跨境交通,从而造成了深圳市中心的挤塞。
表2 香港过境旅客的出行分布(%)
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partures of the transit visitors in Hong Kong
地区 深圳经济特区 深圳其他地区 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和内地 总量
其他地区
从香港到54.67
14.98
27.82
2.53
100.00
往香港 53.30
16.91
21.19
2.60
100.00
资料来源:Wong (forthcoming).
大部分的跨境交通出行是处理商务和公务。大约60%来自香港旅客是因公出差[(20)]。跨境交通呈极不对称的状态。香港非常严格地控制来自深圳的人流和车流,而深圳对于来自香港的人流和车流几乎不加控制。深圳采用定额的制度来处理过境车辆的通行证,然而这一定额非常宽松。香港居民只要持有回乡证及内地驾驶执照,或者他们的车辆上有内地的车牌,便可以非常自由地驾车出入深圳。因此,只有大约6%的过境车辆是来自内地,其余的均来自香港[(20)]。
旅客对于陆路过境的交通方式选择很少,唯一的选择是乘火车从香港抵达罗湖。但是,当他们过关进入深圳以后,他们可以选择各种交通方式,例如火车、公共汽车、小汽车、小巴或是出租车。沙头角、文锦渡和落马洲(皇岗)检查站只限于对车辆的检查。
4 港、深相邻地区的规划
增加香港、深圳和广东之间的渗透性对于香港未来经济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有关跨境交通的政策和实践,其制定及执行应顾及香港的商人及企业的意见。而且,亦有必要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负责跨境交通的事务,使其对经济活动不会有障碍,从而保持香港的高经济增长[(21)]。
香港于1984年制定的“全港发展策略”(TDS)主要是解决香港内部交通和土地使用可能造成的影响[(22,23)]。当时因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关系刚起步,并没有考虑到跨境交通问题。但当“全港发展策略”制定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迅速增长,使跨境交通急剧增加(图3和图4)。1990年,由于认识到未来香港的经济将有赖于与内地结为一体,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决定对其1984年所制定的全港发展策略作重要的检讨,并于1993年出版了“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发展的方案”的咨询文件以征求公众的意见[(24,25)]。这个检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1984年制定全港发展策略(TDS)时,其主要基础设施的布局如机场和港口都未决定。1989年所通过的“港口与机场发展策略”(PADS)决定将启德机场迁至赤鲻角,并拓展位于大屿山北部和港岛西面的港岛口设施。除此之外,自1984年以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跨境交通的急剧增加亦显示对1984年所制定的全港发展策略作检讨的必要。深圳与香港两地间的货柜车交通已有急剧的增加,土地及基础设施供应的长远规划必需考虑到这一跨境交通的增长[(24)]。
在全港发展策略的检讨中,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及跨境交通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是重新制定全港发展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跨境交通的增长也将影响香港的内部交通。新的市内交通网络和跨境联结在现有的交通研究中,例如铁路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被提了出来。Y号干线将连接大屿山北部的港口设施经屯门公路南面绕道,从屯门西面到深圳的马湾地区在方案AⅡ和方案B中得到考虑。Y号干线第一次是在最新的第二期整体运输研究(CTS-2)中被推荐。
为了应付未来跨境交通的增加,香港、深圳和珠海都提出了不同的交通联系接点方案(图5)。
图5 香港跨境交通联系
Fig.5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Hong Kong
4.1 香港提议的方案
Y号干线将连接计划的大屿山港口设施经由屯门公路南面绕道,屯门西面到深圳的马湾地区已在全港发展策略的高速增长和超高速增长方案中考虑。在铁路发展策略中[(26,27)],西部走廊铁路将提供一条新的干线连接内地,它还将铺设一条港口支线连接葵涌货柜码头,并提供内地长途旅客运输服务及一条客运铁路连接“新界”的北部与市中心。新的铁路对于未来香港货柜码头的发展意义重大,货柜不再需要中途的处理便可直接运抵货柜码头。这将有助于减轻由于货运交通对道路系统所造成的压力。这样亦能减轻罗湖检查站的拥挤,让旅客可通过计划的落马洲检查站过关,从而方便过境旅客进入深圳福田新中心及广东省。西部走廊铁路是铁路发展策略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它将于2001年完成。
4.2 深圳提议的方案
为了应付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深圳与此同时亦做了交通规划,从考虑深圳的发展作为出发点,拟定了一个深圳—香港西部走廊的跨境交通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两个部分——深圳—香港高速公路和深圳—香港的铁路。深圳—香港的高速公路需要建造后海湾(深圳湾)大桥,连接元朗和东角头,然后连接建议中的机场高速公路、深圳机场与广州—深圳—珠海高速公路。深圳—香港的铁路需要建造后海湾(深圳湾)铁路大桥以连接屯门和蛇口,再与广州—深圳铁路相连接的平湖—南头铁路相连接。道路和铁路大桥的连接点方案与香港方面所设想的截然不同。深圳所提议的深圳—香港西部走廊计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深圳想把位于福田新市中心前面的来自落马洲的交通转移出去。他们希望福田新市中心不要象罗湖那样拥挤不堪。深圳政府极力反对香港政府所提议的方案。他们另外建议在莲塘开设新的道路检查站以疏导文锦渡道路检查站的拥挤。
4.3 珠海提议的方案
为了缩短珠海、香港和深圳之间的道路距离,珠海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于1990年初提出了建造珠海—香港伶仃洋大桥的计划。这是一个跨度很长的大桥,它将连接珠海的金鼎镇、淇澳岛、内伶仃岛及香港屯门附近的烂角咀。这座六车道的大桥全长40km,它将缩短需绕道联系广州—深圳—珠海高速公路与广州东部—珠海高速公路的虎门大桥的距离。大桥的建成将有助于珠海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珠海机场及高栏港。然而,这个计划将会造成经过香港进入深圳的交通拥挤。
对于这些提议,三方都有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主要可以归纳如下:(1)这些连接点是否必要?(2)另一方能否承受得起由此而增加的交通?(3)新连接点何时建成?(4)连接点的性质?是公路桥还是铁路桥?
这些方案的协调需要一个跨境机构去协调。香港与深圳早于80年代初期已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联络小组,负责移民、海关和警察部门等事务。但这个小组只负责处理日常操作,如开放时间,在高峰时间如圣诞节、春节和复活节期间增加检查柜台的数量,它无法处理非常复杂的和涉及区域经济关系的关于新的跨境交通连接点与基础设施等问题。为了协调各方所提出新的跨境交通连接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于1994年12月提出建立中英基建协调委员会,它将鉴别和优先讨论有关海陆空边界设施的问题。一些急需处理的问题是:珠海规划的连接屯门的珠港大桥;深圳规划的跨越深圳湾的两座大桥;深圳、香港、澳门和珠海新机场的航空空间;新的跨境铁路联系等问题。
中央基建协调委员会不是一个决策组织,它只是一个正式的渠道用来交换意见和信息,从而对香港内外的跨境基础设施的协调使用达成共识。委员会分设4个专家小组,处理铁路、道路和桥梁、航空交通控制和海运航道的问题。委员会的建立是香港、深圳和珠海之间相邻地区各自为政的规划方法的一个大突破。
5 结论
港深管理线的规划和管理一方面需要解决一个严格的管理线以控制移民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一个宽松的管理以促进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互动关系。
港深管理线对于1997年前后保持其繁荣和稳定意义重大。任何突然性的人口增加,特别是移民的大量涌入都会扰乱其生活水平,包括所有的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以及公共设施的供应。
对超过预期增长的考虑不是毫无根据的。首先,在“全港发展策略”的最初的咨询文件中,规划人口到2011年按照稳定增长预计将达650万,按照超高速增长方案将达690万,这些均基于统计署的人口预测[(24,25)]。这个人口预测已被认为偏低。1994年,人口已增到了606万,超过了预测的同年人口582万,甚至还超过了预测的2000年的人口604万。在“全港发展策略检讨”的公众咨询时,许多人都表示当初制定的人口预测过于偏低。倘若使用这样的预测,将无法满足将来香港土地供应的需要。因此,2011年的人口目标已被修改为750万[(28)]。
其次,来自内地的移民在1997年之前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然而1997年以后将会很难控制。这包括合法移民及非法入境者的数量。合法移民的数量在理论上是容易控制的,因为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每年均会控制进入香港的人数,虽然这会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增加定额的压力。然而,即使这样仍会产生技术上控制合法移民的困难。基本法第24条规定凡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国籍子女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均享有居留权和有资格取得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现在有不少香港人在内地有子女,到时这些子女来港安居便会增加香港的人口。1994年,8000名持双程证来港旅游探亲的旅客在香港生孩子,这些人都可以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从上述途径成为合法移民的人既会增加香港的土地使用、交通和公共设施的压力,也可缓和香港劳动力不够的矛盾。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应防止大量非法入境者的涌入。因此保持现有的管理线对香港的繁荣稳定至为重要。
具有良好的管理线巡逻并不足以防止非法入境者进入香港。大量的非法入境者并不能在管理线附近被拦截,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进入香港。1991年,在24089名被截获的内地非法入境者中,只有7841人是在管理线附近被截获的[(29)]。因此在1997年以后,仍有必要继续执行现有的对付非法入境者“即捕即解”的政策。
随着香港和内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增加,“新界”北部跨境通道及交通亦必然会有所增加。除了新的陆路通道的建设外,还应鼓励开发更多的渡轮航道,因为它可以缓和陆路交通的压力。良好的管理,如电脑化、采用高科技(如聪明卡[①b])、简化出入境和海关程序,亦可使旅客和车辆过境时更方便、更舒适。同时,高效方便的铁路及公共运输系统亦是必需的。
在港深相邻地区的规划中,还必须考虑到负面的外在经济问题。负面的外在影响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问题。由跨境的污染,三角洲地区的水藻和红潮已在增加[(30)]。香港的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SSDS)建议将半处理的污水通过污水管渠输向位于南丫岛的南中国海[(31,32)]。这一计划受到内地方面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将香港的废弃物倾倒在内地的水域。香港的环境学家则关注位于大鹏湾东岸的深圳南部所拟建的264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它正好位于香港的上风向位置,随风将带来烟雾及污染。在香港的规划中,规划师应考虑它的邻近地区。内地的规划师亦应考虑同样的问题。两个相邻地区的发展只有通过合作和谅解才能互惠互利。目前进行的深圳河治理合作计划就是一个通过两地合作去解决问题的好例子。这个计划将香港和深圳之间的深圳河拉直、拓宽和挖深。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深圳河的洪水泛滥。当这项计划完成后,双方都将会相互受益。
香港和澳门在本世纪末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后,将更加会与珠江三角洲结为一体[②b]。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和乡镇之间的竞争加剧,预计未来也将会出现更多跨行政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机构去制定和实施区域性的政策和规划。虽然1997年7月之后,中英基建协调委员会将会解散,但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指导如何解决跨境的争执以及如何达成区域的合作。地方政府之间协调机构的建立,如美国的地方政府议会(COG),可以处理跨境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负面的外在影响,促进地方政府之间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合作。美国的地方政府议会是由邻近的城市和县的代表所组成,以制定跨地域的政策和规划[(33)]。这是一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组织,它提供了在议会地区范围内进行研究、讨论及决定用哪种最佳的方法来解决跨地域问题的机制。香港和澳门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后,珠江三角洲有必要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区域性机构,区域性的发展和合作将成为国内事务而不再是外交事务。现有的零散的处理跨境事务的渠道应该合并成为一个机构[①c]。
香港和相邻地区的管理线有赖于香港和内地未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香港需要一条管理线以防止大量来自内地的人流和车流。否则,最近20年的规划和发展所努力取得的成果将由于急剧增长的人口和交通而受到影响。
来稿日期:1996-11;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01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A IN 1997 AND HONG KONG'S DEMARCAT-ION
Anthony Gar-On Yeh
(Centre of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Universityof Hong Kong,Hong Kong)
Key words Hong Kong,Demarcation,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bstract
The designationof Hong Kong as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AR) by China in the signing of the 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 in December 1984 that guarantees "one country,two systems"for 50 years af-ter July 1997 i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to maintain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repared and enacted by the National People'sCongress (NPA) in April 1990 was to protect the autonomy in domesticaffairs of Hong Kong after it becomes a SAR in July 1997.Hong Kong SA-R will be governed by an authority mainly consisted of local inhabitan-ts.It will possess its own executive,legislative and independent judi-cial power,including its own court of appeal.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Hong Kong SAR's defence and foreign affairs,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be in charge of public order.Hong Kong will contin-ue to decide its own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and maintain its exi-sting capitalistic system.The maintenance of local autonomy undorbted-l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Bu-t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cannot be achieved if the Demarcation of H-ong Kong cannot be maintained.There are 1.2 billion of people acrossthe Demarcation of Hong Kong.Because of the big difference in incomeand living standards,there is a strong desire of people across the De-marcation to come to Hong Kong.The influx of a smallpercentage of the-se 1.2billion of people to Hong Kong will cause great problems to thehousing,education,welfare,employment,and transport system in Hong Kon-g,overturning it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The Demarcation of Hong Kong is covered under Article 116 which s-pecifies that Hong Kong SAR shall be a separate custom territory It i-s also covered under Article 22 which specifies that department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as well as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notinterfere with the affairs of the Hong Kong SAR.People from other par-ts of China must apply for approval for entry into the Hong Kong SAR.But is this adequate to maintain the Demarcation of Hong Kong?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marcation in maintain-ing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 after it becomes a SARand explores some of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marcation area.
注释:
①a 在内地,流动人口的定义和暂住人口临时人口的定义不同。流动人口是指那些进入城市而没有长期或临时住处的人。
①b 聪明卡系统在新加坡—新山边界的使用加快了出入境的程度,旅客因此而无需填写出入境表格及排队。旅客只需手持聪明卡通过阅读识别机,它记载有旅客出入境的记录,从而代替了每次需经过出入境检查在护照上盖章的程序。这种卡主要适用于多次往返的非马来西亚人的公务签证,方便他们跨境工作及生活。
②b 澳门将于1999年12月成为特别行政区。
①c 现在有许多委员会处理有关跨境的事务。主要的组织有1990年成立的香港—广东环境保护联络小组;另一个是1994年成立的中英基建协调委员会。
标签:移民论文; 香港移民论文; 移民欧洲论文; 中国珠海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深圳规划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珠海经济论文; 珠海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