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运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分析论文_周志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患者4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比分析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效果。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内固定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PFNA内固定组。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临床疗效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老年骨折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群体。随着我国老年人数不断增加,该病患者数量也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患有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通常有多种合并症,对临床治疗造成一定的阻碍[1]。而长期卧床治疗又增加了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双肢静脉血栓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目前针对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有多种治疗方案,但临床疗效高低还有争议,故我院针对PFNA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两种治疗办法的临床疗效高低,选择48例患者进行研究。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之间收治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48例开展本次研究,4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分布在71岁到85岁,平均年龄为(73.1±4.4)岁。引起患者发生该类骨折的原因中,交通意外、平地滑倒、摔伤高居前三位。将4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置换组,每组24例。全身检查发现,4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合并症,合并症类型主要集中在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贫血、糖尿病等。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经严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均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符合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诊断标准,根据Tronzo-Evans分型,分属于III型-V型;(2)年龄≥70岁;(3)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国际标准分级判定,1级患者11例,2级患者18例,3级患者10例,4级患者9例;(4)骨折伤均为新鲜伤,患者身体条件适宜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按期接受手术。

1.3手术治疗

1.3.1术前准备:为患者进行全面性的身体检查,分析患者手术风险高低,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治疗方案,患者或家属签字后方能进行手术。术前,医护人员为患者双下肢进行彩超诊断,针对患者术后血栓风险高低做出详细分析,并为患者提供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抗凝治疗。

1.3.2PFNA内固定组:对24例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办法的患者提供常规的PFNA内固定治疗。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腰硬外联合麻醉,并指导患者仰卧位接受手术。将患肢牵引复位,主刀医师用克氏针标记股骨干和颈,见X线透视下股骨复位情况,再以股骨大粗隆顶点为中心,做5mm切口显露大粗隆尖,紧贴大粗隆尖内侧边缘置导针,并扩大髓腔,导针扩髓后,选适合的PFNA主钉置入,用定位器定位股骨颈固定钉位置,再用导针置入,见X线透视下骨折端正位和轴位恢复位置,置入固定螺旋刀片并锁定;依次为患者股骨颈钻孔置入固定螺钉,后冲洗引流,主刀医师为患者闭合切口。

1.3.3人工关节置换组: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接受腰硬外联合麻醉,并以侧卧体位接受手术。主刀医师将患侧向上,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转子间骨折部分,取出股骨头,并于股骨近端开髓,使用髓腔扩大器扩髓,选择合适患者骨折端的股骨柄假体。将选用股骨柄假体试模装入,以试模做支撑,复位骨折块,并以1mm钢丝捆绑内固定,如患者骨折严重无法以钢丝固定,则取股骨头颈部骨皮质移植。安装股骨头试模,并对关节复位,主刀医师测试关节复位稳定性后取出假体,根据患者骨质条件,安装适宜的生物型或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选用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的患者,主刀医师要对其骨缺损处用骨水泥充实,保持后内侧的连续和股骨距完整,如股骨距骨缺损,除骨水泥填充外,也可将患者已切下股骨头填塞,复位后用钛制捆绑带将骨折块环扎固定在假体周围,冲洗并逐层闭合切口;选用生物型股骨柄假体的患者,主刀医师要保持远端柄的充填,假体安装复位后,主刀医师以假体为支撑对转子骨折复位固定,注意咬除大转子内侧与股骨颈交界处皮质骨,使大转子和假体外形适配度提高,增加骨折块的固定稳定度。复位满意后同样用钛制捆绑带将骨折块环扎固定在假体周围,冲洗并逐层闭合切口。如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或骨折前有髋部疼痛的,主刀医师可根据患者状态决定是否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1.3.4术后,两组患者的患肢均置T型鞋在外展中立位,并接受为期3天的常规抗生素治疗,48小时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引流状况判定引流管是否去除。并常规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患者意识清洗后即接受踝部主动伸展活动,医护人员为48例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双下肢静脉血栓。48小时后,复查双下肢彩超,检测是否有术后静脉血栓发生。为两组患者规范使用钙剂治疗骨质疏松。

1.4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详细统计,并使用Harri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分别对复查结果评分,Harris划分标准:90-100分为优,80- 89分为良,70 -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应用 SPSS l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完成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内固定组,人工置换关节组有2例患者发生浅表褥疮;PFNA内固定组有5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浅表感染3例,褥疮2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P<0.05表两组数据比较;aP<0.05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之间比较

3探讨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通常发生在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患者群体,骨折后患者基本丧失正常活动功能,长期卧床会使得患者身体条件更差,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存质量[3]。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提高活动量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因素[1]。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直接影响患者股骨距,使得患者股骨距受损,局部稳定性不能有效恢复,而骨质疏松又导致患者出现股骨头密度降低,影响手术治疗效果[4]。

PFNA内固定一直是髋部骨折手术的优选方案,PFNA内固定能够有效连接患者骨折处,并维持较为稳定的固定角度,防止内固定失败。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5],PFNA内固定存在设计问题,在为患者提供PFNA内固定治疗时,骨折处暴露太多,容易影响血运,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而言,存在钉头穿过股骨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办法逐渐兴起。对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提供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恢复自我行动能力,而且人工置换关节不会发生类似PFNA内固定一样的术后风险,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和过往文献,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提高治疗效果,提升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志刚,宋强,程锁利,等.四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6):790-794.

[2]寇博,刘保和,吕强,等.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7,39(2):142-143。

[3]陈述祥,刘彦,陈丽君.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2014,35(2):177-181.

[4]王智.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折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5,14(27):86-88.

[5]庞向华,欧阳建江,周建飞,等.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0):14-14.

论文作者:周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  ;  ;  ;  ;  ;  ;  ;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运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分析论文_周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