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

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

陈宏[1]2001年在《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不同霉变程度豆粕的营养成分。在此基础上,利用真代谢能法(TME法)和瘤胃尼龙袋法进一步研究霉变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利用率、代谢能和干物质、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以评定霉变对豆粕的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如下: 1、化学法评定 根据豆粕中霉菌含量,将豆粕分为Ⅰ组(霉菌含量2干个/g)、Ⅱ组(霉菌含量8.5千个/g)、Ⅲ组(霉菌含量30千个/g)、 Ⅸ组(霉菌含量80千个/g)、X组(霉菌含量140千个/g)。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豆粕中霉菌含量从2千个/g霉菌含量增加到140千个/g时,其水分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溶解度极显着下降(p<0.01);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总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含量下降超过20%的氨基酸有:蛋氨酸、赖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豆粕总能仅在霉菌含量超过80千个/g时,才显着下降(P<0.05)。 2、真代谢能法评定 根据豆粕中霉菌含量,将豆粕分为Ⅰ组(霉菌含量2千个/g)、Ⅱ组(霉菌含量8.5千个/g)、Ⅲ组(霉菌含量30千个/g)、Ⅸ组(霉菌含量80千个/g)、X组(霉菌含量140千个/g)。以艾维因公鸡为实验动物,采用真代谢能法,研究霉变豆粕营养成分利用率和代谢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粕中霉菌含量由2千个/g增加到30千个/g,干物质、粗蛋白利用率变化不大(p>0.05);霉菌含量增加到80千个/g时,干物质、粗蛋白利用率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霉菌含量增加到140千个/g时,粗蛋白、干物质利用率显着下降(p<0.05)或极显着下降(p<0.01)。总氨基酸的平均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平均利用率随霉菌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仅当霉菌含量超过80千个/g时,氨基酸平均利用率才极显着下降(p<0.01)。利用率下降比例超过15%的氨基酸有:丙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胱氨酸。代谢能受霉菌影响小,霉菌含量超过80千个/g时,代谢能下降,与Ⅰ、Ⅱ、Ⅲ、Ⅸ组差异不显着(0.1>p>0.05)。 3、瘤胃尼龙袋法 根据豆粕中霉菌含量,将豆粕分为Ⅰ组(霉菌含量2千个/g)、Ⅱ组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 (霉菌含量8.5千个/g)、m组(霉菌含量30千个/g)、IX组(霉菌含量80千个/g)、X组(霉菌含量140千个/g)。以装有瘤胃痰管的本地黄牛为实验动物,采用瘤胃尼龙袋法研究霉变豆粕干物质、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豆粕中霉菌含量由2千个/g增加到80千个/g时,干物质、粗蛋白瘤胃24小时降解率总体表现为下降,但I、n、m、IX组间差异不显着印>0.05);霉菌含量增加到140千个/g时,干物质、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明显下降,与I、H、m组差异显着印<0.05)。 4、霉变热损害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将豆粕I组(霉菌含量2千个/g)和豆粕仪组(霉菌含量80千个/g)在85OC和1 15“C下持续热处理,研究霉变热损害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可明显降低两组豆粕的营养价值。85“C热处理下,I、IX组豆粕蛋白质溶解度极显着下降印<0.01);1 1 soC热处理下,I、IX组豆粕总氨基酸平均利用率、总能、代谢能显着下降印<0.05),豆粕蛋白质溶解度、粗蛋白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平均利用率、干物质利用率都极显着下降印<0.01)。 在85OC热处理下,I组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溶解度极显着高于IX组(p<0.01);I组粗蛋白利用率、总氨基酸平均利用率、干物质利用率显着高于仪组(p<0.05)。在115oC热处理下,I组的蛋白质的溶解度、总氨基酸平均利用率、粗脂肪的含量都极显着高于IX组(p<0 .01);I组粗蛋白的利用率显着高于IX组(p<0.05)。 5、纤维素水平对内源氮排泄的影响 无氮日粮中纤维素含量由2%增加到10%时,鸡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由523.94m岁只/4 sh增加到650.74m岁只爪,其中赖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丝氨酸排泄量增加极显着印<0.01)。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霉变可降低豆粕各种营养成分的有效含量,降低营养成分在鸡体内的利用率和牛瘤胃内的降解率。85oC和1 15oC持续热处理可明显降低豆粕的营养价值,这说明霉变中的温度升高对豆粕中营养物质的破坏值得重视。此外,研究不同纤维水平对鸡内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影响有助于完善用TME法测定饲料中氨基酸的利用率。

陈喜斌, 陈宏, 丁斌鹰[2]2004年在《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应用鸡真代谢能法和瘤胃尼龙袋法研究霉变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代谢能 ,以此评定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豆粕中霉菌含量由 2千个 /g增加到 30千个 /g ,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利用率变化不大 (p >0 .0 5 ) ;霉菌数含量增加到 80千个 /g时 ,干物质、粗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但差异不显着 (p >0 .0 5 ) ;霉菌数含量增加到 14 0千个 /g时 ,干物质、粗蛋白质利用率显着下降 (p <0 .0 5 )。总氨基酸的平均利用率、必需氨基酸平均利用率随霉菌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当含量增加到 80千个 /g ,氨基酸平均利用率才极显着下降 (p <0 .0 1) ;代谢能受霉菌的影响较小 ,霉菌数超过 80千个 /g时代谢能下降但是各组平均数差异不显着 (p >0 .0 5 )。豆粕中霉菌含量由 2千个 /g增加到 80千个 /g ,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瘤胃 2 4h降解率总体表现为下降 ,但差异不显着 (p >0 .0 5 ) ;豆粕中霉菌含量增加到 14 0千个 /g ,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瘤胃 2 4h降解率明显下降 (p <0 .0 5 )。

魏金涛[3]2007年在《四种常用饲料原料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及霉变后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研究了四种饲料原料(玉米、豆粕、菜粕、鱼粉)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及霉变后品质变化规律。试验分为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研究和霉变后品质变化规律研究两个部分。试验1用5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对几种饲料原料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发现玉米的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Chungpfost方程在25±1℃和17±1℃时拟合最好,直线方程在11±1℃条件下拟合效果最好;豆粕的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Halsey方程在25±1℃时拟合效果最好,Henderson17±1℃时拟合效果最好,直线方程在11±1℃条件下拟合效果最好;菜粕的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Henderson方程拟合各个试验温度条件下的效果均最好;鱼粉的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在25±1℃条件下Halsey方程拟合效果最好,Chungpfost方程在17±1℃条件下拟合效果最好,而Henderson方程在11±1℃条件下拟合效果最好。并选择拟合最好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饲料原料的绝对安全水分含量和相对安全水分含量,结果如下:玉米在25±1℃、17±1℃和11±1℃下的绝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10.94%、11.18%和12.38%,相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12.67%、12.94%和14.13%;豆粕在25±1℃、17±1℃和11±1℃下的绝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8.84%、10.00%和12.37%,相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12.28%、12.78%和14.12%:菜粕在25±℃、17±1℃和11±1℃下的绝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8.70%、9.52%和10.22%,相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11.13%、11.80%和12.33%;鱼粉在25±1℃、17±1℃和11±1℃下的绝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8.39%、9.64%和10.83%,相对安全水分含量分别为10.59%、12.09%和12.84%。试验2在饲料原料中添加蒸馏水和霉菌孢子悬浮液后置于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在温度为28±1.5℃,湿度为65%~85%条件下培养,研究了四种常用饲料原料(玉米、豆粕、菜粕、鱼粉)霉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种饲料原料粗蛋白含量,玉米、豆粕、菜粕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储存期间随着储存天数的延长没有明显变化;各个饲料原料粗脂肪含量、纯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随着储存天数的延长一直呈现递减的趋势;各种饲料原料的TBA值和鱼粉的挥发性盐基氮则随着储存天数的延长一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随着储存天数的延长首先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而后出现增加的趋势;玉米、豆粕、菜粕的脂肪酸值,鱼粉的酸价、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随着储存天数的延长首先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后呈递减的趋势;霉菌毒素方面,随着饲料原料储存天数的增加,只有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逐渐增加,玉米中检测到了玉米赤霉烯酮,但是随着储存天数的延长没有发生变化,而其它饲料原料在储存期间没有检测到这两种霉菌毒素。

黄亚宽[4]2013年在《不同脂肪水平及水分条件下饲料生霉及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脂肪水平及脂肪类型与饲料生霉的关系,同时研究了脂肪组成对玉米、豆粕霉菌生长、品质变化及黄曲霉毒素B1污染水平差异性的影响。试验方法:1.不同脂肪水平饲料生霉发生规律研究方法:在以玉米、豆粕和麸皮为基础的混合饲料中分别添加4%、6%、8%、10%、12%豆油,每一脂肪含量下水分含量分别为10%、13%和16%,于(284±1.5)℃条件下培养60d,分别于第0、15、30、45、60d取样,分别测定饲料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酸价、霉菌总数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2.不同脂肪类型饲料生霉发生规律研究方法:在以玉米、豆粕和麸皮为基础的混合饲料中分别添加12%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鱼油,每一脂肪类型水分含量分别为10%、13%和16%,于(284±1.5)℃条件下培养60d,分别于第0、15、30、45、60d取样,分别测定饲料水分、水分活度、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酸价、霉菌总数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3.脂肪及其组成对玉米、豆粕霉菌生长、品质变化及黄曲霉毒素B1含量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在玉米、豆粕中分别添加玉米油和豆油,使配制后玉米、豆粕中脂肪含量为5%,水分含量为18%,于(28±1.5)℃条件下培养20d,分别于第0、5、10、15、20d取样,测定玉米、豆粕水分、水分活度、粗脂肪、酸价、霉菌总数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试验结果:1.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脂肪对饲料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对饲料酸价有显着影响(P<0.05),饲料脂肪含量越高其酸价越高;对饲料霉菌生长没有影响(P>0.05),不管饲料脂肪含量高低,饲料霉菌总数在高水分含量时(16%)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P<0.05),在低水分含量时(10%、13%)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显着降低(P<0.05);对饲料黄曲霉毒素B1产生没有影响(P>0.05)。由此可见,脂肪不是影响饲料霉变的主要因素,水分是影响霉变的关键因素。2.在饲料中添加不同脂肪类型油脂对饲料水分、水分活度、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脂肪类型饲料酸价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显着升高(P<0.05);饲料脂肪类型对饲料霉菌生长没有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与13%水分含量下,各处理组饲料霉菌总数显着降低(P<0.05),16%水分含量下,各处理组饲料霉菌总数显着升高(P<0.05);饲料脂肪类型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没有影响(P>0.05)。由此得到,饲料霉变与其所含脂肪类型无关,水分含量是影响霉变的主要因素。3.在玉米、豆粕中分别添加玉米油和豆油,对玉米、豆粕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各处理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首先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后出现增加的趋势;对玉米、豆粕粗脂肪含量没有影响(P>0.05);各处理组玉米、豆粕酸价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显着升高(P<0.05);改变玉米、豆粕中脂肪组成对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没有影响(P>0.05)。由此得到,改变玉米、豆粕中脂肪组成对玉米、豆粕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没有影响。试验结论:脂肪水平对饲料培养期间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含量没有影响,对酸价有显着影响,对饲料中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没有影响;饲料中水分含量是影响霉菌生长的主要因素。饲料中不同脂肪类型对饲料培养期间水分、水分活度、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含量没有影响,对饲料中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没有影响;饲料中水分含量是影响霉菌生长的主要因素。改变玉米、豆粕中脂肪组成对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没有影响,对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没有影响。

丁斌鹰[5]2001年在《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豆粕为研究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水分(13.89%、15.77%、17.66%)和不同温度(20℃、25℃、30℃、35℃)条件下的霉变规律,探索豆粕在霉变过程中豆粕的霉菌总数、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霉菌生长与豆粕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pH的关系。具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一) 模拟霉变试验 本试验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对叁种不同含水量(13.89%、15.77%、17.66%)豆粕进行发霉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分12个组,每组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霉菌增长与储藏时间、储藏温度和豆粕含水量的关系,以及豆粕起始含水量对霉菌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35℃是霉菌生长的较适宜温度: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豆粕在不断发生霉变,霉变程度逐渐加强。在模拟霉变过程中,霉菌总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霉菌的增长与储藏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P<0.1);豆粕的起始含水率对发霉有显着影响(P<0.1),17.66%的起始水分对豆粕发霉程度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储藏温度与豆粕起始水分存在交互作用(P<0.1),15.77%、30℃组交互作用最强(P<0.05);随着霉菌增长,豆粕的含水率逐渐增加,并且霉菌总数和豆粕的含水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 (二) 霉变豆粕品质分析 本试验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对叁种不同含水量(13.89%、15.77%、17.66%)豆粕进行发霉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分12个组,每组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霉菌增长对豆粕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蛋白质华中农业大学加01硕士学位论文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溶解度、脉酶活性△pH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霉菌生长不断加强,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有较强的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随着霉菌生长不断加强,豆粕的粗脂肪含量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粗脂肪含量的降低有较强的负相关性(P<0 .05);豆粕的粗蛋白质的含量和脉酶活性指数△pH并没有受到霉菌生长的影响(P>0.1)。 总之,对十二种不同霉变条件下的豆粕样品研究分析得到,霉菌生长对豆粕的含水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溶解度有较大的影响(P<0.05)。

朱平军[6]2011年在《多菌种固态生料仿生发酵豆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豆粕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已有形成产业化的产品,而国内这方面仍处于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本研究采用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四菌种发酵豆粕,以蛋白酶活力和酸溶蛋白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单菌发酵和多菌混合仿生发酵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确定单菌发酵豆粕和多菌混合仿生发酵豆粕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菌种仿生发酵豆粕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首先,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试验菌种生长曲线,确定了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最适宜的接种时间是种子液培养24h。其次,研究了不同菌种发酵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得到不同菌种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黑曲霉:耗氧发酵,发酵时间72h,发酵温度30℃,接种量4%,料水比1:0.9;枯草芽孢杆菌:耗氧发酵,发酵时间60h,发酵温度30℃,接种量3%,料水比1:0.9;酵母菌:耗氧发酵,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30℃,接种量2%,料水比1:0.9;植物乳杆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72h、温度37℃、接种量2%、料水比1:1。再次,研究了多菌种固态生料仿生发酵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采用先耗氧发酵、再厌氧仿生发酵两阶段发酵模式,对多菌种发酵豆粕工艺条件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多菌种固态生料仿生发酵豆粕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即总发酵时间96h,前48h用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30℃好氧发酵,后48h用植物乳杆菌和瘤胃微生物37℃厌氧仿生发酵;四种菌在发酵前同时接种,总接种比例为10%,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接种量分别为4%、2%、2%、2%;好氧发酵阶段料水比为1:0.9,厌氧仿生发酵阶段料水比为1:1.2。在此条件下发酵,发酵豆粕中蛋白酶总活力可达491u/g,酸溶蛋白含量可达20.06%,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由发酵前的12.8mg/g降低到0.1mg/g,粗蛋白含量由发酵前的43.75%提高到52.03%,乳酸含量达到2.13%。最后,研究了仿生发酵豆粕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采用多菌种仿生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发酵豆粕,以哺乳母猪为饲养试验对象。对照组,饲喂普通日粮;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分别用烘干的和未烘干的仿生发酵豆粕等氮替代普通日粮中豆粕的20%。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的哺乳母猪28日龄仔猪窝头数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提高、28日龄仔猪窝重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两个试验组母猪的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改善,仔猪断奶后母猪发情时间间隔明显缩短(P<0.05)。可见,仿生发酵豆粕能提高哺乳母猪的生产性能,改善哺乳母猪的健康状况。

李晨阳[7]2014年在《辐照对霉变大豆中主要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拟大豆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温度、水分条件,研究不同储存条件对大豆霉变及大豆品质的影响。对正常大豆(霉变培养0天)和不同霉变程度的大豆(霉变培养10天、30天、50天),进行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辐照剂量分别为:0kGy、5kGy、10kGy、20kGy、30kGy),研究辐照对不同霉变程度大豆中霉菌的抑制效果,对霉变大豆中油脂含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对霉变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分含量的大豆在储存过程中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干基)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霉菌总数有所增加,水分含量10.58%的大豆在储存过程中未出现霉变粒,储存过程中油脂酸值、过氧化值、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豆粕的KOH蛋白质溶解度没有明显变化;水分含量15.23%的大豆在储存28天后出现了霉变粒,储存后油脂酸值、过氧化值升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豆粕的KOH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水分含量20.17%的大豆在储存14天后出现了霉变粒,储存后油脂酸值、过氧化值升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豆粕的KOH蛋白质溶解度降低。2.经辐照处理后,不同霉变程度大豆中的霉菌总数明显减少,10kGy的辐照可以杀死所有样品中99%以上的霉菌,而10kGy以上的辐照可以杀死样品中的全部霉菌;正常大豆和不同霉变程度的大豆经5kGy、10kGy、20kGy的辐照后,大豆中油脂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经30kGy的辐照后,正常大豆中油脂的含量略有升高,而霉变大豆中油脂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正常大豆经辐照后油脂的酸值没有明显变化,而霉变大豆油脂的酸值显着升高,经过辐照后正常大豆和霉变大豆油脂的过氧化值、羰基价变化明显,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碘值、氧化稳定性、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维生素E的含量也变化明显,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总体看来,辐照对霉变程度较深的大豆中油脂品质影响大,对正常大豆和霉变程度较小的大豆中油脂品质影响小。3.经辐照处理后,正常大豆和不同霉变程度的大豆中蛋白质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氨基酸含量略有降低;所制得浓缩蛋白的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有明显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而豆粕的氮溶解指数有所下降,体外消化率则没有明显变化。采用SDS-PAGE和FT-IR分析表明辐照会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蛋白质亚基可能由于辐照作用而聚合,同时蛋白质中较稳定的β-折迭和α-螺旋结构比例有所降低,而无规则卷曲的比例有所升高。辐照对不同霉变程度大豆中异黄酮含量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刘玉兰, 李燕, 汪学德[8]2006年在《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大豆霉变后,营养物质含量减少,籽粒变色变味,某些微生物分泌的毒素富集在大豆上可能使籽粒感染上毒素。通过对霉变大豆含量不同的大豆样品和豆粕样品进行油脂含量、粗蛋白含量、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尿素酶活性、色泽和气味等质量指标的测定,分析和研究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霉变大豆含量的增加,豆粕粗蛋白含量有所升高,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豆粕尿素酶活性降低,豆粕颜色灰暗无光泽,霉变味加重。由此得出,用豆粕蛋白质含量作为评价霉变大豆加工所得豆粕质量的指标是不合适的,而采用豆粕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这一结果应在大豆油脂生产和豆粕贸易中受到重视。

魏金涛, 齐德生[9]2006年在《饲料霉变品质变化及其评价指标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霉变是造成饲料和食品大量浪费的世界性危害,近年来,全球多发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灾害、干旱和霜冻),加上经济的全球化使谷物和饲料中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有加重的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7%的粮食、饲料等农作物产品受霉菌污染,霉

魏金涛[10]2006年在《饲料霉变及其对猪只的危害》文中研究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饲料霉变的现象都很严重,霉变饲料对畜禽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7%的粮食、饲料等农作物产品受霉菌污染,每年由于霉菌毒素造成的损失高达6亿美元。本文简要综述了饲料霉变及其霉变饲料对猪只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D]. 陈宏. 华中农业大学. 2001

[2]. 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的影响[J]. 陈喜斌, 陈宏, 丁斌鹰. 中国粮油学报. 2004

[3]. 四种常用饲料原料水活性等温吸附曲线及霉变后品质变化规律研究[D]. 魏金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4]. 不同脂肪水平及水分条件下饲料生霉及品质变化规律研究[D]. 黄亚宽.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5]. 霉变豆粕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D]. 丁斌鹰. 华中农业大学. 2001

[6]. 多菌种固态生料仿生发酵豆粕的研究[D]. 朱平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7]. 辐照对霉变大豆中主要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D]. 李晨阳. 河南工业大学. 2014

[8]. 霉变大豆对豆粕质量的影响[J]. 刘玉兰, 李燕, 汪学德. 中国油脂. 2006

[9]. 饲料霉变品质变化及其评价指标探讨[J]. 魏金涛, 齐德生. 饲料工业. 2006

[10]. 饲料霉变及其对猪只的危害[J]. 魏金涛. 畜禽业. 2006

标签:;  ;  ;  ;  ;  ;  ;  

霉变对豆粕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