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轨道交通系统论文_骆祎

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 310016

1.城市活力与中心区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1.1活力与活动

城市活力是现代城市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即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自我更新、协调增长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具有人性化、高效率的品质特征。城市活力主要通过城市活动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来体现,尤其是公共活动带来大量物资、信息、情感的交流与交往,孕育着潜在机遇。

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因汇集大量以商务、贸易、金融活动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功能而成为城市的“芯片”,带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摆脱功能分区的单一化及壮丽布景式的城市物质空间形象追求,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繁荣为导向,增强城市活力为目标是城市中心区规划的发展趋势。除了从产业上加强土地利用的混合性,另一方面就是从规划上为活动的发生提供高品质环境。

1.2 公共空间与步行网络

1.2.1 公共活动需要适当的公共空间支撑

公共空间是公共活动的载体。积极友好的空间可以吸引和激发后两种活动的产生,将空间转化为场所,从而转化为生活中有意义的一部分。现代意义的公共空间更进一步拓宽到非公共产权用地内的附属公共空间,即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及垂直交通空间等。

公共空间承载着交通与交往的双重功能,是城市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显现出其由浅入深的四个价值层次,从视觉审美、环境个性到城市活力及社会和谐。现代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立体化发展趋势要求动态地把握城市各类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构成有机连续、整体开放的四维动态系统,使之沿着城市的生活动线有效分布,最大限度地得到最多人群的方便使用,真正发挥激发城市活力、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

1.2.2公共活动需要适当的交通方式支撑

步行是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最主要方式,满足不同使用者步行时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是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公共空间的步行可达性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前提。传统城市街道既服务于步行交通,又是人们日常交往的主要场所,从街道的宽度、密度、街景连续性、建筑高度、建造手段到街道生活的多样性都使城市尺度与人的自然尺度相匹配。

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保持人作为城市主人的尊严,将步行者从街道的阴影、汽车的尾气及噪音中拯救出来,创造更多舒适优雅的公共空间的主要渠道为:第一,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加强与其他地面公交的无缝换乘,限制小汽车交通;第二,结合城市自身特征构建方便快捷的立体步行网络将交通枢纽与市中心的目的地如商业中心、办公大楼、娱乐场所等相互联接形成步行循环系统。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同时,在站点步行距离内进行高强度混合开发,积极培育步行系统沿线的商业服务设施,有效调和人、车矛盾,实现城市从超尺度到人尺度的积极过渡,拓展城市商业和交往空间,将有利于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好看又好用的宜人城市。

2. 杭州中央商务区的公共空间规划实践

2.1规划概况

钱江新城位于杭州老城区东南,规划总面积近2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占地4.02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28.5万平方米。作为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定位为“杭州CBD、天堂新地标、服务业主平台”。(图1)核心区交通模式采用以大运量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为主、小汽车、自行车交通为辅,步行为必要补充的方式。近期已建成两条地铁线,共设置5个站点;其中沿富春路的四号线是核心区的地铁主线,设置3个站点,未来将承担核心区35~40%的交通量,是人流的主要集散带。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8万平方米,由步行系统连接的商业、文化设施以地下一层为主,地下停车、设备层以地下二、三层为主,局部地下四层,形成集商业、文化娱乐、交通疏散、停车、人防、市政设施和设备用房为一体的综合性地下空间体系(图2)。

图2 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图

2.2公共空间规划

核心区城市轴线明确,道路系统完善,视野空间开阔,水系、绿地等环境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江滨城市特征。钱江路以东集中规划了约100幢高层、超高层建筑,以街区为单位成组布置,承载着CBD的主要商务功能。区内仅道路、广场、公园、水域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占总用地的50%以上,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肌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规划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在最实际的环节上进行空间资源和社会功能的分配与配置,形成生活、工作、休闲等一体化的合理动线系统,提高城市整体效率和人性化程

度,以公共空间为纽带建立公共与私有区域之间协调、均衡、开放的空间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多种可能性并刺激和延伸出新的需求,人们因拥有接触他人、活动、资源、信息的多样化便利而能更好地响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2.2 立体步行网络

该规划的一大特色是根据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和使用规律,采用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的方式,鼓励社会项目在非公共产权用地上按城市设计要求参与地下、地上一体化24小时公共开放的立体步行网络建设,街区内相关建筑提供彼此关联的地下通道、下沉广场、地面骑楼、空中连廊、屋顶花园等,并以街区为单位协调各建筑室外景观设施,实现人车分流、资源集约、业态互补及环境共享。

2.3规划管理

为确保公共空间规划的实施,使规划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核心区的各个建设项目之中,钱江新城非常重视城市设计理念的更新,并将城市设计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部分通过建筑和景观设计审查制度落实相关导则内容,从而控制城市形态整体协调发展。

2.4 规划实施

根据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位于公共产权用地上的街道、绿地、水道、广场、城市道路下的公共通道、地铁站及与之相连的地下公共过街通道等主干公共空间由政府负责实施;位于非公共产权用地内的附属公共空间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与用地出让条件相结合进行控制和引导,由各社会项目因地制宜地提供。这样不仅避免了政府负担过重和大规模统一建设造成的城市空间单一乏味,而且更好地发挥了社会资源的创造力,体现了城市的丰富多样性与生动和谐。(图3)

图3 钱江新城核心区政府建设的公共空间实景

3 结语

以塑造城市活力为目标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从满足视觉审美和精神象征的静态作用转化为促进和方便公共活动发生的动态作用,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满足城市生活的便捷和舒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但是,围绕城市活力打造的公共空间建设并不只是技术问题,仍然面临多方面的课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第一,要真正发挥立体步行网络的便捷沟通作用,避免成为单一、乏味的封闭通道,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出台二次招商产业政策,在城市“根部”(地下一层至地上三、四层)吸引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业态积聚,确保24小时城市活力。

第二,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在控制和引导城市形态发展中的法律地位有待提高,设计深度、广度需要加强。

论文作者:骆祎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结合轨道交通系统论文_骆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