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论文_宋自昌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论文_宋自昌

宋自昌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随即抽取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根据病因制定相对应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200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现象,占29%,其中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为患者原疾病史、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等。详细掌握患者的发病史,重视患者的卧床护理工作,鼓励患者加强下肢活动,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加强早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病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076-02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生于下肢的概率较高,血液在深静脉处凝结,致使血液不能够正常的回流,从而引发血栓,属于外科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容易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表温升高、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等[2]。目前临床上认为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我院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这个课题展开研究分析,并根据病因制定相应的护理防止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随即抽取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00例患者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为13~89岁,平均为(51.2±2.79)岁。200例患者中严重外伤骨折患者50例,脑卒中患者83例,严重感染患者40 例,肿瘤患者25例,其他病因患者2例。对这些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确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有58例,占29%。

2.结果

2.1 病因分析

①高凝血液状态:200例患者中有41例患者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其中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有20例,占48.8%。高凝状态的血液是血栓形成的必要的病理条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性增高,凝血、纤溶、抗凝等功能在机体内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3]。治疗时频繁的手术操作会造成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凝聚能力增强,但是患者体内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会很大程度上诱发纤维蛋白的溶解减少,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血管内膜受损: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因素,内皮细胞组织破损后,胶原组织就会暴露,会直接的刺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内源性凝血功能就会发挥作用[5]。

③静脉血流滞缓:血流速度减慢,会使得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在血管壁上聚集,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血栓。而且,血小板的聚集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同样是形成血栓的间接因素。静脉血流滞缓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若发生在受损的静脉内膜,则血栓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6]。

④原疾病史:200例患者中严重外伤骨折患者50例,其中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9例,占18%;脑卒中患者83例,其中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33例,占39.8%;严重感染患者40 例,其中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占25%;肿瘤患者25例,其中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占24%;其他病因患者2例,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从初步的统计可以分析出,脑卒中、严重感染以及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大,这些患者都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下肢活动时间减少,脱水药物应用较多,容易造成血液黏度的增加,血流速率减慢,血液回流受到阻碍,容易引发血栓。

2.2 护理预防措施

加强护理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可以鼓励和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下肢的活动,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可以在患者卧床时抬高下肢,刺激静脉回流,有条件者可应用下肢加压弹力袜或间歇气压治疗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指导患者对下肢进行保暖,同时要定时的翻身,避免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同时要求每6个小时为患者按摩下肢一次,以增加肢体的被动运动[7]。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尽量避免在股静脉穿刺置管,在静脉注射时,应尽量减少下肢穿刺以及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穿刺,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穿刺技术水平。抗凝药物、溶栓、活血治疗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8]。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发生的概率在逐年增加,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因素为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血液的黏度增加,回流受到阻碍,就会造成下肢肿胀、疼痛,加上频繁的手术操作,皮肤和静脉壁受到损伤,主要表现为化学性损伤和机械性损伤。所以加强早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护理人员需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成芳,刘为红,鲍爱琴. 等. 9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 护理学报,2010,17(6B):65-66.

[2]刘俊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和护理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2(1):64-66.

[3]黄静,林婉娜,罗玉珍.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25.

[4]唐泓源,张黎明,皮红英,等.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护理评估[J].护理研究,2007,21(10):2564-2567.

[5]黄英.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6(20):12-13.

[6]张磊,董德成,孙明辉.临床收治93例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及预防建议[J].临床医学,201427(7):527.

[7]李志勇,周栋,杨永珠,等.29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病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2):131-132.

[8]刘述政,张风秋.外科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46-47.

论文作者:宋自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7

标签:;  ;  ;  ;  ;  ;  ;  ;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论文_宋自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