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论文,精神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予以优先确立和把握的理论前提。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无论是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对于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指导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

处理好建构理论体系与把握基本精神的关系,是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建构体系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与理解,而把握基本精神则是阐释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只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忽视对基本精神的概括,就无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中一与多的关系,必然陷入体系林立而本质模糊的尴尬境地。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时,往往注重于概念和体系的建立,而忽视了基本精神的阐释。特别是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产生了本体论与反本体论、革命性与建设性、现实性与学术性、功利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超验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方面的激烈争论。一些人更是主张用黑格尔的思维模式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一是1873年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谈到黑格尔辩证法时所说的:“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1]P113二是恩格斯1870年代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中所说的:“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1]P635三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也说过:“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p559。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3]P151

但是,这些学者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黑格尔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坚持的正是马克思坚决反对的理论模式!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接下来的一段话所强调的:“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1]P111-11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批判杜林“犯了错误,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等同起来”[4]P465,强调马克思是依靠“历史的和经济的证明”而非黑格尔“否定的否定”[4]P475-476来证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文中指出:“恩格斯在反驳攻击马克思辩证法的杜林时说:马克思从未打算用黑格尔的三段式来‘证明’任何事物,马克思只是研究和探讨现实过程,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假使说,有时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符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这个黑格尔公式,那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在自然界中根本不是罕见的现象。”他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5]P30-32列宁揭示出马克思的辩证法从理论与实际关系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至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马克思不依靠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就无法证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证明建立土地公有制和劳动所创造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必然性”[4]P472,则完全是对杜林的话的解释,恩格斯在后面的论述中明确指出:“这些论断又都是杜林先生的纯粹的捏造”[4]P477,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按照黑格尔来纠正马克思”[4]P473。

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理论形态的区别绝不仅仅是“本体”或逻辑出发点的区别,而是在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关系上的根本颠倒。因而,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所反对的理论形态,不能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与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的根本区别,也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一些学者坚持用黑格尔思想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没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以致不能认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

也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一些人才主张用现当代西方思想家的学说或者儒家传统思想来“改造”马克思,有些人甚至像列宁所批判的:“不是去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而是假装承认它,却用诡辩来阉割它的内容”[2]P470。

(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理论和实际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指引下,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现实进行分析研究,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指导下的与时俱进,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去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与时俱进。

因此,我们在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和时代条件,不断开拓党和人民事业前进道路的同时,必须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并以此来规范执政党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执政党的实际行动相统一起来。执政党全体党员不仅要认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更要把这方面的学习同加深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来规范自己的具体实践,用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具体行动,来实践马克思主义。

(三)指导马克思主义普及的需要

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必须首先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统一性和惟一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形成了三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同一学科内部的诸多教科书,又分别主张从“人的解放”、“革命”或“实践”等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诠释。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机联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演化成浩繁的知识体系,毋庸说是普通民众,即使是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也很难全面把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理解。

因此,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与具体原理的关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但分析和解决具体历史问题时所形成的具体原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也认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他主张抛弃“永恒的原理”和“不变规律”[6]P146-147。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说,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对它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诠释和把握,而马克思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时所形成的一些具体原理和结论,是在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有一些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能硬搬过来用于指导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基本精神的指导下,领会其精髓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词句的创新和追求表达体系的完美,更不能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所形成的一些理论硬搬到当今社会。

二、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原则与方法

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既不能脱离对马克思原著的研读,也不能脱离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概括和总结,更不能局限于马克思所反对的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总的说来,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必须从解读马克思的原始文本开始。同时,还必须把马克思的思想放到其所在社会的具体社会环境来考察。恩格斯在1890年9月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仅仅强调“主要原则”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因为,“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恩格斯责备许多最新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以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应用它了”,并由此造成了“惊人的混乱”[7]P697-698。目前,有些学者撇开马克思原著和其所在的具体社会环境,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黑格尔思想和现当代西方理论家思想,甚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思想来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很难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经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之后,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俄国重大社会问题,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不断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但是,发展离不开坚持,是在坚持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历经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但同时又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共同的发展主线,共同的基本精神。只有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并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深入考察,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基本精神,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批判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互为前提、不可分割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单独强调一点,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到21世纪,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已弱化,阶级性和革命性逐步演变为人民性,亦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科学性和实践性演变为现实性,亦即“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践统一”;辩证性、批判性演变为开放性,亦即“与时俱进”或“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理论概括,必须全面把握其理论特征及其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否则,必然是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方法时,必须注意做到: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是把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的“革命”、“阶级斗争”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具体问题作为视角,还是把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作为视角,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理解。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否是一个以同一基本思想为指导的有机的、统一的过程?二是理论的内容,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构成的体系,还是在同一个基本思想指导下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重大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只有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我们才能发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变革。它坚持理论、实际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这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有了深刻认识,开始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其后,又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脱离实际的共同缺陷,最终创立了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并把它运用于对所在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的研究中。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基本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所在时代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大量论著中,我们必须从其整个产生发展过程来把握其整体性和基本精神,而不能以某一论著的观点为限。

如果把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的“革命”、“阶级斗争”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具体问题作为视角来诠释马克思主义,虽然能够诠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但却很难诠释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该如何与时俱进,更无法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产阶级已经成为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适用性。也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当代思想家,才仅仅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革命学说”或“阶级斗争”学说,从而抹杀它的现实价值。

(二)理论形态的选择

任何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形态基础之上。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思想史上,有两个最为典型的理论形态:一个是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另一个是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代表的新的理论形态。选择不同的理论形态,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就大相径庭。

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在理论与实际关系问题上与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全新的理论形态相对于旧的理论形态的根本性转折就在于:一是摆脱了传统理论形态从纯粹概念出发建立绝对体系的俗套,把自己的理论视为开放的、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二是摆脱了传统理论形态单一认识世界的功能,转向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三是改变了传统理论形态专一致力于“形上”之思,以促进绝大多数人以至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也就是说,它摆脱了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基本类型的、“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8]P31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更为高级的理论形态。它坚持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利益就是最大的实际、最大的现实,使理论和实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使理论的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统一起来。

而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即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以及完全在他影响下的教书匠们所给它的那种远离实际的形态”[9]P215,坚持的是单向链式终极推演模式,即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从纯粹概念出发,仅仅依靠逻辑推论建构绝对体系。用这样的理论形态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就很容易把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理解为对社会的不可改变的规律性认识,理解成由纯粹概念建构而成的学科体系,或是理解成仅仅是关于经济或社会某一方面问题的学说,甚至于用一些从现当代西方思潮中借来的新名词套到马克思的头上,对其进行“新诠释”或是构建“新形态”,从而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理论特征。

(三)研究与表述方法的选择

在研究与表述方法的选择上,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和弘扬基本精神上,还是放在翻新词句和建构体系上,是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密切结合、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用西方现代或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其研究结论是大相径庭的。邓小平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10]P179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把握和接受,必须走中国化、民族化的道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表述方面必须做到:在语言上,尽可能地使用人民群众能够理解的大众化语言来进行表达,切忌生搬硬套现当代西方思想家的词句;在原著研读上,要坚持文本考据与语境的把握相结合,通过马克思对所在资本主义时代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思考,精确概括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把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具体表述硬套到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认真研究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借鉴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进行新的概括与总结,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现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理论概括

(一)面向现实,以批判现实、认识现实、改造现实为主旨

从理论与实际关系的高度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对立,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前提。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中,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与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正是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入手,马克思才使自己的理论与以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马克思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克服了传统理论形态片面强调“解释世界”,单纯依靠概念推理来“认识世界”的弊端,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从而在认识论和历史观中,在自己的整个理论中,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和现实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

1.在认识方法上,坚持从动态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出发来认识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现实”或从“人”的抽象概念出发来建立各种体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坚持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在认识方法上,习惯于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事物变成“抽象概念”,然后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仅仅依靠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体系,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远离现实。而马克思则走着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反的道路,反复强调在研究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时,必须时刻坚持从现实社会条件出发,“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1]P19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抽象概念”放到社会现实中去考察,认识和批判现实,这是马克思在其终生的研究特别是《资本论》的研究中所一贯坚持的认识方法。

2.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坚持认识世界为改造世界服务,反对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6]P62建立单一追求认识世界的纯粹概念体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等著作中,马克思非常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理想,认为其所在时代的理论家们受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影响,把目光仅仅锁定在解释世界的领域,仅仅致力于建立各种各样的“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改造世界,实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要认识世界,看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世界的可知性和思维的“客观真理性”都必须由实践来证明;又要看到人的实践在改变周围环境和改变人自身两方面的作用,坚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

(二)面向人民群众,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马克思一生中都坚持面向人民群众,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也正因为如此,他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称作“人的科学”,认为只有摆脱自然科学“抽象物展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11]P89,摆脱当时“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的思维模式,把目光转向处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当中的、具有现实社会需要的人,从而才能使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自然史和人类史融为一体,把以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包括自然史、又包括人类史在内的“历史科学”作为“唯一的科学”[6]P66脚注。这就是马克思从意识形态、法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各方面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探讨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在马克思看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而以上这些研究都是“关于人的科学”,都是在维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谋求人类的全面解放。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正是从这一准则出发,马克思对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9]P213而当时的德国“思想家”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脱离“确实存在的现实利益的联系”,依靠“纯粹的概念规定”、“空洞的幻想”来批判现实,“自然就要得出世界上最荒谬的结论”[9]P215。

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对“阶级性”的描述,显然是“人民性”即马克思主义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宗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如果以“阶级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并且认为是根本性的标志,“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能掌握”,就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不仅无法解释现代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而且也无法否定资产阶级的理论为自己阶级服务的不合理性。

(三)面向发展,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与人民利益的动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动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不论什么时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实践都是最大的实际问题。换句话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是要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为个人,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二是要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何为大多数人的问题。马克思不仅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而且强调理论和实际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的出发点是发展着的社会历史本身而不是所谓的原则,它是从社会现实中引出原则而非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坚持把从社会现实中引出的原则运用于现实,运用于改造世界,不仅使这些原则适合人民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按照这些原则去改造现实。这是马克思的思想成为时代的精华,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中,人民性、利益性、阶级性和实践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理论和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动态统一。

这三个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精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超越“纯粹的思想领域”,面向现实、面向人民大众,坚持理论与实际、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动态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0]P137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判定标准是什么?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力图攻克的理论难题。之所以说它困难,并不在于没有答案,而是在于答案太多,却没有一个能够共同认可的答案。

在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是划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用传统形而上学为代表的旧的理论形态来诠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和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马克思哲学所受到的种种责难,无一不是在把马克思哲学解释为一种“形而上学”或某种“本体论”的前提下才出现的——只要是先把马克思哲学解释为某种“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然后再用传统形而上学的标准去衡量,那么,它相对于传统西方哲学、相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势,在有些方面甚至是各有千秋。然而,如果我们从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角度,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个与传统形而上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哲学形态来认识,那么,马克思哲学之外的一切哲学也就不再显得那么神秘了。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无论是那种无视社会现实状况,只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作概念推演的“理论家”,还是那种口中高唱马克思主义,却不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付诸实施的“实践家”,都只能是假马克思主义。

同时,我们只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多元化中保持统一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保持一脉相承。

(二)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奠定基础

从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在同一个基本精神指导下凝结而成的有机整体。不论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还是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和实践,其基本精神都是相同的,就是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动态统一。它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为根本特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追求概念的更新和体系的“完美”。这个基本精神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并且,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们都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对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时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得到真正繁荣和发展的时候,就是中国能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认识和解决重大的现实社会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统一根本特征的必然要求,也使马克思主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本性。与此相关,我们说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不应是马克思主义“概念”和“体系”的与时俱进,而应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途径和结论的与时俱进。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研究和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结论,现实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结论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那种仅仅局限于概念的更替和体系的翻新,去构建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现实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做法,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难有裨益。因此,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形态,它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对现当代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逝世以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尤为巨大,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也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坎纳范在《影响人类命运的七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把马克思作为对人类命运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来看待,他说:“马克思给自己出的题目是撕破资本主义剥削的面纱。”[12]P177直至今日,西方的马克思学仍然昌盛不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成为西方马克思学特别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有一些西方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挪威哲学家G·希尔贝克和N·伊耶在他们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既作为一种制度也作为一种人性异化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位政治理论家,马克思并没有死,就好像牛顿作为一位科学家,达尔文作为一位进化论者,或弗洛伊德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没有死一样。”[13]P445

由于马克思思想影响巨大,涉及领域十分广泛,我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时,必须首先从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入手,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正像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文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使得人们不能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一种历史现象,按照理论所力图解释和改变的历史环境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进而言之,它要求根据具体的政治实践和变化着的历史条件对理论所产生的意义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因为,只要“历史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若赞同理论与实践的能动统一,那就可以避免像宗教教条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检验一切价值和效用的永恒真理。同样,这样做还可以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相容于‘现代思潮’和‘后现代’思潮。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其自身的理论前提来看,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变化着的历史环境的创造者,又是这一环境的产物”[14]P194-19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稳定的,但运用它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法和产生的具体结论则是常变的,必须与时俱进。

(四)有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谋求人类解放、改变人类命运的重要学说,一直被西方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学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在本质上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按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的学说,它是体现马克思理论基本精神的典范。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阿里夫·德里克所说:“任何对我们时代可能出现的激进前景的思考,都必须肇始于马克思主义批判。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它激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这些社会主义所提出的种种社会和经济组织的替代模式,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唯一似乎合理的挑战。”[14]P205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仅直接指导了世界历史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也仍然在沿着马克思所描述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病症的世界化,二是“福利国家的和谐状态”向社会主义的逐步逼近。就第一方面而言,资本主义病症的世界化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世界化和工人阶级贫困的世界化。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对不同民族的工人阶级进行压榨方面的功能,丝毫也没有减弱,甚至有些加强:发达资本主义把对童工和妇女的剥削,把高强度的劳动,把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苦难,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从己国转向了他国。在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的贫困不仅没有消失,甚至演变成了多数国家的工人成为少数几个国家资本家掠夺对象的现象。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格雷德在199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一书中说:“激发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19世纪对资本主义进行见解独创的批判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他认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重大的斗争总是在劳动力与资本之间展开着,总是围绕着对工作场所的控制以及企业利润应该如何分配而进行。就如同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在这两个领域,资本总是大赢家,稳定地占有较大份额的回报,并确保对劳动力具有更大的控制权。曾经遭受马克思谴责的财富与权力上的不平等,正在向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扩展。今天,权力的不均衡导致了同样的过剩与社会弊病。”[15]P40他列举了一系列统计数字来说明这一问题:即使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仍然相当悬殊,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在美国国内,35%的土地、房屋、股票、债券等净资产被1%的家庭所拥有;80%的社会财富被1/5的人所拥有,甚至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灾难性的财富聚敛程度[15]P256。如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就更加悬殊,并且逐步扩大。就第二方面而言,现代资本主义通过“福利国家”等形式,逐步向社会主义逼近。哈贝马斯在《东欧剧变与〈共产党宣言〉》一文中谈到马克思所在时代与当今资本主义的差别时,认为资本主义的统治已经演化为“在全世界运作的经济制度”,认为“已经达到了这一制度的‘经济顶峰’的当今社会与恩格斯曾经那样有力地描述过其悲惨程度的曼彻斯特也不再相似,因为当今社会与此同时已经对《共产党宣言》的刚健语言和欧洲工人运动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出了回答:这就是福利国家的和谐状态。然而,马克思仍然……最为贴切地描述了资本为了寻找投资机会而争夺国家社会主义侵蚀过的市场的情形。这种具有反讽意味的景象是发人深省的;同样令人深思的是,马克思的怀疑已经具体地表现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之中。”[9]P261透过“福利国家的和谐状态”,哈贝马斯仍然认为“马克思的怀疑已经具体地表现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之中”。实际上,这种“福利国家”的“社会主义”成分越来越多,而“资本主义”的成分却逐步减少。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由于资产阶级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尖锐矛盾已经威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千方百计地去化解这一矛盾,才使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五)有利于回答现当代西方思想家特别是哲学家的诘难

西方马克思学在关注现实,力图解决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这一点上,与马克思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上看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要取得胜利,必须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而决不能依靠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不能“依靠从黑格尔那里继承来的理论武器”[9]P261,既不能像费尔巴哈那样只是停留在“词句”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费尔巴哈:“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9]P261),更不能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谈到的全部问题”都是在“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6]P64。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一直把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作为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线,对社会、对人的活动,都要从建立体系的需要进行“终极探索”,把它归结到“物质”的高度、“实践”的高度、“人”的高度来认识,或是归入辩证法、形而上学的高度来认识。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其与传统形而上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区别,却不能从理论和实际关系的高度予以把握,这就难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限,回答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责难。而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如杜林和海德格尔等,有相当一部分人正是坚持用黑格尔思想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直到当代,把黑格尔思维模式作为惟一的理论模式来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在西方学者中仍然不乏其人,也有的西方学者把马克思的学说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与正统经济学说的混合或融合。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黑格尔的基地上,用马克思所反对的理论形态来解释马克思主义,这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

2.把马克思未曾表述过的一些观点强加给马克思。众所周知,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具体论述,现实中出现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不能说成是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而绝大多数现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上,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看成是要建立“计划的、社会化的和非市场的经济”,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市场,只有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才是市场经济,并通过否认计划经济来否认社会主义。这显然是很不准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0]P236“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16]P203“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6]P36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P373这些道理被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所证明了。

3.把马克思研究所在时代具体问题的结论硬套到当今社会。马克思的阶级学说是他研究所在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所形成的具体结论,不能硬套到当今社会,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由于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之后引起了其所在时代资产阶级统治者以及资产阶级学者的恐惧和敌视,对其进行攻击也就在所难免。直到20世纪,英国学者约翰·格雷还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无望地走入歧途,他的阶级学说完全不适用于社会分层解释。他对自然的勇于创新的态度导致了环境灾难。他的政治预言成了悲剧因素”[14]P177。而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是作为大多数人或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表出现的。在马克思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人和农民中的绝大多数人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剧而失去一切,沦为无产阶级,导致无产阶级的不断扩大。不断扩大的无产阶级队伍,占人口的大多数,成了人民的基本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剥削不仅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贫困,更使无产阶级失去了一切发展机会,陷入“愚昧”,这是与“共产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P307就是要求共产党人能够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马克思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奋斗目标。二是从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和生存条件入手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根据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及其利益。我们决不能因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工人已经成了人口的少数,就否定马克思对多数人利益的关注,或是坚持认为马克思只是关心“产业工人”的利益。

马克思的革命学说也是这样,马克思并不是一味主张暴力革命而反对和平手段,而是主张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选用不同的手段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曾经在谈到“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时明确表示:“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并且,“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还可再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目的”[17]P179。即使是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在“有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一条道路,尽管在当时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具备这个条件!历史的发展证明,在马克思逝世100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提出的暴力革命和工人阶级利用和平手段达到目的这样两条道路,都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里得到了验证:中国、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来实现工人阶级利益;而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则是更多地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具备了这个条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的道路越来越宽广。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对于有效地回答现当代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是非常必要的。

(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

在现实中,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上的力度和效果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陈旧。沿袭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地划分为几个部分,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二是方法手段落后,采取机械、死板的灌输方式,把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远离实际的教条和词句。三是普及与现实脱节。为普及而普及,未能处理好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深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在宣传普及上未能弘扬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导致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恩格斯1886年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8]P680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指导下,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创造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引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但也应看到,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但这个脉络到底是什么,却一直缺乏精确的概括。也正是由于缺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精确概括,才导致在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元性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把握统一性问题,从而影响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七)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在实践领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不能准确把握,因而存在着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统一的基本精神,割裂理论与实际关系的形而上学倾向。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理论与实际相割裂的“纯粹的理论家”。有的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用来装点门面,而不付诸实践,或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其二,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纯粹的实践家”。这种“实践家”,一味空喊“实践第一”,只知盲干,既不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不懂社会科学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或者把自己有限的经验奉为金科玉律,搞一言堂,坚持经验主义和独裁主义,从而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要么坚持工作上的一点论、一刀切,根本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很容易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其三,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纯粹的演说家”。这种“演说家”,并没有多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没有多高的实践能力,还一心想搞点新名堂、出点新花样。这三种形式,不论是那一种,都必然因为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社会实践,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违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理论运用于改造人类社会,并在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充实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是否成功,就是看理论是否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统一,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理论与实际相割裂,不论是有意无意,都必然危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只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标签:;  ;  ;  ;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