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实践·情感:家风建设的三个向度论文

自觉·实践·情感:家风建设的三个向度

刘海芳

【摘要】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家风建设要着力于自觉、实践、情感三个重要方面,在自觉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在情感中弘扬父慈子孝、邻里和睦以及家国情怀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 家风 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向标,家风的涵养像空气一样浸染着家庭成员,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决定着家庭成员的品质走向。可以说,个体是家风化了的社会成员,家风的习气必然会延伸到社会风气之中,成为政风、党风、民风的基础层级。家风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号召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家风建设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制度的规约,亦离不开作为建设主体的家庭组织。在建设家风文化的过程中,家庭需要在自觉中遵循家风的价值性,在实践中彰显家风的生命力,在情感中凸显家风的凝聚力。

第一,交流方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即时通讯也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2017年末,我国即时通信用户高达720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8%;即时通信用户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高达69359万人,占即时通讯用户的96.3%。网络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改变了传统营销方法必须要面对面沟通的问题,大大降低了销售的沟通成本与服务成本。

家风在自觉中体现价值性

自觉树立良好家风,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制约。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家庭是社会中的家庭。人的生存、家庭的实践与社会须臾不可分离。因此,依附于家庭实践活动形成的家风必然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家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自觉地构建和谐家风,才能更好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使家庭成员在社会中更好地成长、发展,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自觉树立良好家风在内容上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家风的自觉构建在内容上要坚持个人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大方向,融合自我、小我和大我于一体。家庭中家风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家庭成员的自我发展,进而促进家庭发展。家庭在家风教育和家风建设上,应该处理好自我与他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为了子女的发展,更要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意识。人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体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建设,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更是个体价值的体现。

自觉树立良好家风在形式上表现为明确的要求。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认知更有利于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这也是历代以来家规、家范、家约、家训、家书等各种家风载体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这种口头的、明文的家规、家书充分反映了家风建设的自觉性。我国传统社会尤其重视家风,如近代政治家曾国藩在其长期在外任职期间,从未放松对家族成员的谆谆教诲,他通过1500多封家书将曾氏的孝悌、勤俭、谦谨的家风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规、家范、家约、家书等家风表达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渐渐失去了对家风认识和建设的自觉性。家规、家书、家训是自觉建构家风的重要载体,当代家庭在家风建设中要重拾这些载体的意义,为家庭立规矩、为家教传家书。这既是自觉树立良好家风的基本表率,也是家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家风在实践中彰显生命力

1.3 诱导培养和增殖培养条件 温度(25±2)℃,光照时间12~14 h/d,光照强度1 500~3 000 lx,光质为T4灯管发出的光。

好的家风家教涵育无数扶危济困、廉洁奉公、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每一个家庭都有优良的家风家教,国家就会充满凝聚力、向心力,国家发展就会蒸蒸日上。家风融入情感和生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风在行为中体现。家书、家规、家训可以提高对家风的认识。但是,停留于认识还不足以形成家风。家风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的行为,内化为人的品质才能得以完成。因此,人们只有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恪守家风原则、践行家风内容,才是家风的体现和根本。具体而言,家风首先表现为一种行为习惯,是人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其次家风表现为一种人们在长期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方式中积淀而成的内在品质。家风行为是家风品质的基础。家风品质是家庭成员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是在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家风的这种行为内涵要求我们要把家风建设落实到日常行为和行动上,进而从根本上生成和建构自觉的家风。

家风在情感中凸显凝聚力

家风在活动中传承。家风的传承是从长辈到幼辈一代代传递下来的,这就决定了作为长辈的父母在家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父母是家庭中家风建设的掌舵者,决定着家庭的家风航向。这就要求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首先,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活动过程中,要恰当地使用言教。言教是一种艺术,得体的表达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能够传递丰富的人生经验、做人的学问、生活的真谛。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施之以教。父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成为子女的良好榜样,家风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再次,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父母在教子中,不可轻言允诺,一言既出,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一是父慈子孝家庭情。孝老慈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并将其养育成人,此种恩情子女唯有孝顺方能报答之。子女对父母的孝顺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爱,发于天性,没有利害得失之算计,是最为可贵的情感。其次要回之以敬,以谦恭而重视之态度以待之。再次要报之以德,尽赡养父母之情,对父母的赡养不只是养父母之体,更要给予父母情感上的关照和精神上的关怀。孝顺是子辈对于父辈的情感,而慈爱则是父辈对于子辈的情感。父母不仅要养子,更要教子,使其有所为,使其得幸福,是父母的首要职责。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夫妇。俗话说:“夫妻和,家道成。”夫妇和睦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基础。良好和睦的夫妻关系,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安全感与归属感。常言道,“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相爱”,夫妻举案齐眉、和谐幸福是子女情感教育的最好课堂。

每个社团的成立都有它规定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是自发形成的一种约束力。社团成员会自觉将这种意识规范来制约自己的各项行为,这种特定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同时,还能够形成一种对各个成员进行监督的社团舆论,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自律性,更好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久而久之,这种深入人心的制度能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尊重,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带动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是友善互助邻里情。邻里关系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生活在一定的社群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群中的成员、家庭发生联系。无论是在维护共同权益中,还是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对于家庭、对于社群的和谐都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邻里关系虽然不像传统社会那样联系紧密,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的社群,需要每一个家庭共同维护社群的和谐氛围,共同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受益。在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要互相尊重,敬之以礼,相互谦让,宽之以待。

三是爱国敬业家国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精神命脉系于家庭之中,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我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模式深刻塑造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一切伦理关系都从家庭关系中推衍出来,并逐渐扩大,在道德的要求上亦是从家庭中而派生。古语有“夫孝,德之本也”,孝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这也是“忠诚出于孝门”的根据。孝和忠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对家而言曰“孝”,对国而言曰“忠”。因此,只有对小家中的父母孝顺,才能对大家忠诚。这种思想深刻地印记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执行海上医疗保障任务中,报告至医务处有职业暴露风险的49名医务人员的资料为研究资料。

在我国,爱国就是要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在当前,我们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在家庭生活中点滴渗透,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良家风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谈“家风”》,新华网,2017年3月29日。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标签:;  ;  ;  ;  

自觉·实践·情感:家风建设的三个向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