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

薛濡壕1 , 陕永杰1 , 马霍龙2

(1.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天辅区域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 基于200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各区域土地流转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持续上升,全国的土地总流转率从3.76%上升到16.01%,年均增长0.9%;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东部>西部,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在2010年前大致与全国水平一致;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转入、转出率基本都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在2009年后土地转出高于转入,上升速度较快;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流转政策扶持是全国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东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发展及耕地资源禀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土地流转的演变趋势及促进各区域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土地流转;演变规律;主成分分析;驱动力;中国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明显加快。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1/3的承包耕地发生流转。实践表明,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流向种田能手和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更多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1]。明确指出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出租(转包)、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流转的经营权可融资担保。同时,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延长30年,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这些政策都是国家为助推土地流转发展、振兴乡村所颁布实施,国家对土地流转从顶层设计给予了政策扶持与重视[2]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土地流转问题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的研究多关注农村土地交易现状、影响土地交易的因素、土地流转效率、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土地流转效应等。如S.K.Wegener指出,俄罗斯土地私有化后农村土地交易现象十分活跃,同时土地交易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M.B.Renata通过对波兰农地市场研究表明,人民对土地的认知程度、对土地态度、管理水平、获得租金的可能性是影响其农地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4];H.T.Huy等提出土地流转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国内对土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模式、现状、制约因素、驱动机制、流转意愿、流转差异、流转政策等方面。如郝海广等认为务农劳动力数、农业机械、种植业及畜牧业收入占比对农牧交错区农户耕地流转有显著正面影响[6];谭丹等发现农地流转率与家庭非农就业率正相关,非农就业率提高1%,农地流转率将提高16.26%[7];乔俊峰通过调查发现增加家庭收入是农户转入土地的重要原因,人口流动是影响农户转出土地的重要原因,缺乏社会保障制度会阻碍农地流转进行[8];张淑萍对河南省调查数据研究表明,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和农村信贷市场与土地流转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土地养老保障作用和农业机械租赁与土地流转呈负相关关系[9];张明辉等研究发现经济水平与政策预期是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主导因素,非农就业率、劳动力特征与家庭收入水平是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关键因素[10];李庚通过对陕西关中三县的实地考察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三县的土地流转比例不同,流转规模、流转方式、流转价格也有较大差距[11];包宗顺等对苏南、苏中、苏北的研究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梯度差异导致在土地流转速度、流转土地集聚度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12]

由于我国正处于土地流转改革的加速深化时期,土地流转速度将不断加快,土地流转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规律也在逐渐显现并得到一定关注。现有研究由于受时间尺度、样本数量等的影响,多以某个特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如云南[13]、新疆[14]、芜湖[15]等,数据大多选择某一年的截面数据,鲜有对全国尺度、跨时间序列的土地流转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2000—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面板数据,基于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带的划分,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区域土地流转的驱动力及差异,以期为国家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建议,为区域合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选择适当的土地流转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流转效应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17年),2000—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策文件颁布来源于土流网(https://www.tuliu.com/)。

1.2 研究方法

1.2.1 土地总流转率的测度。参照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土地流转数据,引入土地总流转率、土地转入率、土地转出率来综合测度我国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规律[2,16-17]

乌龙矶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方案为拦河坝上游实施贴面混凝土,防渗效果较好,主体工程加固措施本身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另外在主体工程区设计了完善的施工导流方案,选用了合理的建筑材料、规划了明确的施工总布置,这些措施均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保证了在施工结束后也不会对当地水土产生不利的影响。

(3)建立与全球信息空间兼容的俄罗斯本国数字平台,包括使用区块链技术,推动生产进程、金融服务和物流重组。

土地转出率:

土地转入率:

土地总流转率:

式中:分别为p 区y 年的土地转入率、转出率;分别为p 区y 年的土地转入、转出面积;为p 区y 年的土地总面积,为p 区y 年的土地总流转率。

1.2.2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将原来众多的变量经过线性转换,压缩成几个可以代表原来变量大部分信息的综合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为了降维和消除相关性[18]。本研究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及差异进行分析,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区域土地流转驱动力的主成分。

2 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规律

2.1 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

根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1个省份的23 000农户的长期跟踪调查数据(图1)可得出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7年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规律。从整体看,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东部总流转率在2010年开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看,全国农村土地总流转率从2000年的3.76%逐渐上升到2017年的16.01%,年均增长0.9%,总流转率在2010年之后增长较快;中部的土地总流转率最高,从2000年的4.59%上升到2017年的19.56%;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2015年前最低,2015—2017年是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最低;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在2010年之前与全国的土地总流转率基本持平,2010年后全国的土地总流转率继续保持上升,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缓慢下降到7.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流转出现上述时空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1 区域土地总流转率的演变

Fig.1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total land circulation rate

2.2 土地转入、转出的演变规律

区域土地的转入、转出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图2)。整体上看,2000—2017年区域土地转入、转出率基本都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土地转入率2009年开始逐渐下降。从区域内部流转方向看,全国土地转出率从2000年的3.23%上升到2017年的16.93%,年均增幅0.8%,整体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土地转入率从2000年的4.3%上升到2009年的9.55%,2010年下降到5.42%,之后又逐渐上升到2017年的15.09%,整体呈微弱上升。2000—2009年土地转入率一直高于土地转出率,但2010年后土地转出率急剧加快超过土地转入率;东部的土地转出率2000—2017年基本上一直高于土地转入率且2010年后土地转出率约为土地转入率的2倍;西部的土地转出率和转入率2009年前基本保持一致,2010年后土地转出面积逐渐增多,2017年土地转出率约为土地转入率的2倍;2009年前中部的土地转入率一直高于土地转出率的2倍,2010年后土地转出率迅速上升超过土地转入率,而2015年后土地转出率又低于土地转入率。从区域间的差异看,土地转入率2000—2017年中部始终高于东、西部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达到23.06%,约为同年东部的6倍、西部的4倍;土地转出率2011年是变化趋势转变的时间节点,2011年前东部转出率一直高于中、西部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后东部的土地转出率缓慢下降而中部的土地转出速度加快,2017年中部转出率超过东、西部约5百分点,说明国家在2010年后下发的有关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政策加大了土地转出面积,助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中。

图2 区域土地转入、转出的演变趋势

Fig.2 Evolution trend of regional land transfer

从表2可知,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与政策驱动贡献率为86.201%,经济社会发展驱动是全国土地流转

3 土地流转驱动力分析

3.1 驱动因子选取

首先,对各区域与土地流转相关性较强的驱动因子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指标标准化值。其次,运用SPSS 22.0软件对各区域驱动因子的标准化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区域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率(表2)。累计贡献率越大,表明该主成分包含的原始各驱动因子信息越强,一般认为累计贡献率超过85%才能保证主成分包含原始因子的大部分信息[21]。由表2可知,在全国,第一主成分D 1和第二主成分D 2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6.201%和8.505%,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4.706%,符合分析要求,因此全国选择2个主成分;东部只有一个主成分A 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187%,可以代表东部最初14个驱动因子的大多数信息,所以东部选择一个主成分;中部第一主成分B 1、第二主成分B 2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0.877%和9.541%,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418%,可以表示中部最初17个驱动因子的绝大多数信息,因此也选择2个主成分;西部的第一主成分C 1、第二主成分C 2的特征值也都大于1且第一主成分C 1、第二主成分C 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9.028%和9.679%,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07%,也满足分析要求,故西部选择2个主成分。

3.2 相关分析

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的18个驱动因子与因变量流转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不同区域各驱动因子与流转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水平,剔除相关系数较小且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驱动因子(表1)。全国层面只有耕地资源禀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将其剔除,其余驱动因子基本都在0.01水平上显著,都与土地流转有较强的相关性;东部的耕地资源禀赋、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农业机械化水平、户籍制度改革因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将其剔除,这可能与东部非农产业占比较高有关;中、西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驱动因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将其剔除,表明中、西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其区域内部的土地流转影响较小,而对全国的土地流转影响较大,但是中、西部的耕地资源禀赋都通过0.05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对其区域内部的土地流转影响较大,而对全国的土地流转影响较小。

血清CA19-9、CEA水平已被证实与胰腺癌的病情变化及对治疗的反应相关[4,12],是目前胰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2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近年研究发现血清CA125水平与胰腺癌的肝转移及手术获益相关[13-14]。血清CA242与CA724也是临床中常用的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但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不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A19-9和CEA水平升高是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血清CA242、CA125、CA724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不明显,再次证实血清CA19-9和CEA水平是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重要指标。

表1 土地流转的驱动力分析指标体系

Tab.1 Driving force analysis index system of land circulation

说明: **,*分别表示置信度在1%,5%水平下相关性是显著的。

3.3 主成分分析

根据全国及东、中、西部土地转入、转出、总体流转情况以及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科技、政策发展程度,共选取18个指标作为区域土地流转的驱动因子(表1)。为便于数据在主成分分析中的相关矩阵中显示,用X 1,…,X 18分别表示各驱动因子。各驱动因子的具体解释如下:人均GDP越高即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好,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资源合理配置,驱动土地向农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非农产业水平越高,可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越多,农民就有可能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可能会推动土地流转发生;城乡收入差异越大,农民对城市的向往越强,市场化意识越强越倾向转入城市,农村就会减少更多劳动力,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条件;城镇化水平越高,即城市人口所占比例越大,农村人口就会减少,进而促进土地集中流转;人均耕地面积反映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状况,由于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力为追求收益最大化而转向非农产业,因此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农民会因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而倾向流出较多面积的土地;社会化服务越完善即用于农业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各种服务管理越完善,利于专业大户转入更多土地经营;人均食品支出反映农业市场发展前景,人均食品支出越多,农业生产为提高利润和产量就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客观上会驱动土地流转规模扩大;产业收入差异越大,即务工比务农收入越多,农民会更多从事务工,从而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流转农村多余土地[19];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即从事非农业家庭经营劳动力越多,表明农村人地关系趋于和缓,人均耕地面积增多,可能会发生土地流转;良好的金融政策可以提供健全的信贷、保险服务,加大对规模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少投资风险,有利于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流转;较高的农机设备补贴政策会激发农户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从而驱动土地流转;社会保障政策越完善,会减少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就有可能将土地流转出去;在农产品价格和产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越高,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就会相对减少,丧失其从事农业的积极性选择相对利益较高的行业,因而可能会流转农村土地;生活成本越高,农民生活压力就会越大,由于农业收入相对较低,他们迫于生计会离开农村从事高收入行业,农村闲置土地就会被流转;机械化水平越高,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操作经营,提高农业产投比、增加利润,土地有可能被种植大户集中流转;政府从政策层面制定的有利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会强有力地直接影响各地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20]

的主要驱动力,农村劳动力变化与政策支持是全国土地流转的重要驱动力。在表3中,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产业收入差异、劳动力成本提高、生活成本提高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996,0.998,0.995,0.994,0.997,与全国的土地流转相关性极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和土地流转政策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570,0.717,与全国的土地流转相关性较高。东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驱动贡献率为89.187%,是东部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完善的社会服务、生活成本提高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995,0.997,0.980,0.982,与东部的土地流转有极强的相关性。中部的城镇化发展驱动贡献率为80.877%,是中部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耕地资源驱动是中部土地流转的重要驱动力。城乡收入差异、城镇化率、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997,0.995,0.995,与中部的土地流转有很强的相关性,耕地资源禀赋与土地流转政策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620,0.646,与中部土地流转的相关性也很高。西部的城镇化发展驱动贡献率为79.028%,是西部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耕地资源驱动也是西部土地流转的重要驱动力。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劳动力成本提高、生活成本提高的载荷因子分别为0.986,0.992,0.986,0.983,与西部的土地流转的相关性极强,耕地资源禀赋的载荷因子为0.862,与西部土地流转的相关性也很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东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发展和耕地资源禀赋,而对于全国范围内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保障。

表2 驱动因子特征值和主成分贡献率
Tab.2 Driving factor characteristic valu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contribution rate

确定主成分后,运用主成分载荷计算公式求出各因子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得出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由表3看出,全国有2个主成分,人均GDPX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X 3、城镇化率X 4、良好市场前景X 7、产业收入差异X 8、劳动力成本提高X 13、生活成本提高X 14与第一主成分D 1的相关性较大,可以概括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X 9和土地流转政策X 17与第二主成分D 2的相关性较强,可以将其概括为农村劳动力变化和政策引导驱动。东部只有1个主成分,人均GDPX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X 3、完善的社会服务X 6、生活成本提高X 14和第一主成分A 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驱动。中部有2个主成分,人均GDPX 1、城乡收入差异X 3、城镇化率X 4、劳动力成本提高X 13与第一主成分B 1的相关性较大,可以概括为城镇化发展驱动;耕地资源禀赋X 5、土地流转政策X 17与第二主成分B 2的相关性较强,可以将其概括为耕地资源驱动。西部有2个主成分,人均GDPX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X 3、劳动力成本提高X 13、生活成本提高X 14与第一主成分C 1有较大的相关性,可将其概括为城镇化发展驱动;耕地资源禀赋X 5、土地流转政策X 17与第二主成分C 2的相关性很强,可将其概括为耕地资源驱动。

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
Tab.3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ing matrix

3.4 土地流转驱动力差异

土地流转的时空演变及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土地流转演变规律为土地总流转率持续稳定上升,土地流转演变分为3个阶段:转入高于转出、转入转出持平、转出高于转入。土地流转经历4个过程:低转入低转出、高转入低转出、高转入高转出、高转出低转入。今后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土地总流转率都将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全国土地流转的演变趋势将是高转出低转入、转出高于转入,东、西部倾向于转出更多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中部的土地转入、转出由于转换频率快而使土地转入、转出率都将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基本持平,这可能会对中部未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造成影响。

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救助演习的力度。这里的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周边国家,更应重视与已经或即将同我国缔结海上搜救协定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围绕着搜救国协调权的行使冲突,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在于:

“历史地思维的人可以理解流传物的意义而无需自己与该流传物相一致,或在该流传物中进行理解”[2]309。所以异于赞赏苏轼“以诗为词”者,视词的本色为“纤艳柔婉”,而不是“特立新意,寓以诗人句法”,他们更强调诗与词的区别,重视词的音律格调和传承唐五代花间词作的柔婉抒情的特色。

对于全国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保障对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更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GDP增速较快,1978—2017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9%。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土地流转率也从2000年的5%上升到2017年的35%,年平均增长率为2%,较高的经济总量为“三农”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推动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全国的土地流转; 2004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共颁发20多个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文件,为全国的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较于中、西部,东部土地流转的驱动力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2000年以后,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为农村劳动力的全面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截止2017年底,东部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 91 909 元,是中、西部的1.8和1.9倍;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63 895亿元,是中、西部的1.6倍;二、三产业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吸纳农民工15 960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56.7%;在某些沿海地区,土地流转率已超过50%;有87%的流转土地转向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因此,东部地区较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较高的非农就业率提高了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解决了土地破碎化问题,为优化农业产业提供了保证。

懂吃的潮汕人用沙茶作锅底,涮牛的各个部位。后来随着岁月的变化,牛肉锅也发生了些微重要改变。锅底改用以牛骨熬制的清汤,涮牛肉的各部位,蘸沙茶酱、普宁豆酱等调料食用。

相比东部,城镇化发展以及耕地资源禀赋对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更强。2017年,中、西部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6%,51%,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1,25百分点,年均增长1.4百分点,与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随着人才、技术、产业及各种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城市转移集中,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提高了非农就业率,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使农民不断向城市转移以增加收入。当农民在城市获得稳定的非农就业且收入较高时,就会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而考虑转出农村土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22]。中西部的人均耕地面积较东部大,当农村务农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农村就会出现大量闲置土地,农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就会为了追求规模利益转入大量土地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就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自2000年以来,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的土地总流转率2000—2017年从3.76%上升到16.01%,年均增长0.9%,中部的土地总流转率高于东、西部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的土地总流转率2015年前最低,东部的土地总流转率2010年之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00年之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从转入、转出方向看,2000—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土地转出率基本都在逐年上升,土地转入率2009年之前逐年增加,高于土地转出率,2009年之后土地转入率开始下降且低于土地转出率;东部的土地转出率在2010年之前高于中、西部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之后中部的土地转出率加快,超过东、西部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的土地转入率一直高于东、西部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东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而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发展及耕地资源禀赋;相比东、中、西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扶持对全国土地流转的驱动力更强。

4.2 讨论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在土地流转政策与规模经营政策的实施下农村的土地正在逐步流转,但受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土地总流转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2010年之前,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因此,土地流转速度也呈现稳中有升的小幅上升阶段; 2010年之后,东部由于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因此,大量耕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耕地流转速度减缓;而中、西部在2010年之后受国家政策扶持及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影响,社会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耕地被集中经营,土地流转速度呈现大幅上升。在今后一段时间,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政策的驱动下,区域土地流转的演变趋势将是高转出低转入、转出高于转入,土地总流转率将会持续上升,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教材是基础的、内容丰富的写话资源。教师应灵活运用手头上现有的素材,以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写话之门,把学生带入兴趣写话的奇妙境界,使学生愿写、乐写。教师应重视灵活使用教材资源,把教材使用和写话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写话教学的效果。经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一个来回,真正实现了言意兼得。读写结合,架构起学生从写话过渡到习作的桥梁。

(2)受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稳定转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约,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变化会对土地流转产生驱动作用。而对于东、中、西内部,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有限,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还不突出,大规模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3)对于全国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变化、土地政策引导是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全国范围内要继续稳固推进全社会各项经济指标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文件,制定专项计划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加大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农民多元化收入渠道、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和社会保障程度,为农民放心转出土地解决其后顾之忧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奠定基础。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发展以及耕地资源禀赋,因此,中西部地区要继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各项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措施等,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薛濡壕,陕永杰,梁晓燕.农村流转土地利用研究——基于山西省隰县的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8):1361-1364.

[2] 王亚辉,李秀彬,辛良杰,等.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3—201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地理学报,2018,73(3):487-502.

[3] WEGENER S K.Why Rural Russians Participate in the Land Market:Socio-economic Factors[J].Post communist Economics,2003,159(40):483-501.

[4] RENATA M B.Factors Shaping the Agricultural Land Market in Poland[J].Land Use Policy,2013,30:791-799.

[5] HUY H T,LYNE M,RANTA N,et al .Drivers of Transaction Costs Affec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Rental Market for Cropland in Vietnam[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6,60(3):476-492.

[6] 郝海广,李秀彬,田玉军,等.农牧交错区农户耕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302-305.

[7] 谭丹,黄贤金.区域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6):64-68.

[8] 乔俊峰.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150-151.

[9] 张淑萍.异质性农户土地流转的决定性因素与政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4(4):120-123.

[10] 张明辉,蔡银莺.功能区定位约束下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决策的关键因素——以湖北省武汉、孝感的832个农户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6):119-124.

[11] 李庚.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关中三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1):102-106.

[12] 包宗顺,徐志明,高珊,等.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9(4):23-30.

[13] 张西现.农地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01-105.

[14] 谢文宝,刘国勇.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驱动力研究——基于14个地州(市)的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7,52(11):2150-2156.

[15] 陈振,程久苗,费罗成,等.农地流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芜湖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6(3):72-78.

[16] 罗必良,李尚蒲.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及广东的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0(12):30-39.

[17]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2-86.

[18] 张帆,邱冰,万长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宏观因子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分析对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4(6):52-56.

[19] 付凯,杨朝现,信桂新,等.农户土地转出行为调查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4(3):162-163.

[20] 陕永杰,薛濡壕.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292-296.

[21] 吴美琼,陈秀贵.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钦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1):54-57.

[22] 肖旦,刘雯,王佑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区域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2):107-111.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Land Circulation in China Based on Panel Data

XUE Ruhao1 , SHAN Yongjie1 , MA Huolong2

(1.School of Geograph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2.Shanxi Tianfu Regional Planning Consulting Co .LTD ,Linfen 041000,China )

Abstract : Land circul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the law of land circulation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land circulation and develop agriculture on a proper scale. Based on the data of 2000—2017 national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reveals the national and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space-time evolution of the land circulation, and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regional land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0 to 2017, the total land circulation rate in China and the 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the total land circulation rate in China increased from 3.76% to 16.01% with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about 0.9%.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land circulation rate in the east,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From high to low, it is the middle > the eastand > the west. From 2000 to 2017, the land transfer and transfer rate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continued to keep rising. After 2009, the land transfer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transfer rate, and the increase rate was faster.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circulation policy support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land circulation, the eastern region land circulation main driving force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the western region dominant driving force of land circulation ar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On this basis, the evolution trend of land circulation in the future and th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land circul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 land circulation; law of evolu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riving force; China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363( 2019) 04- 0153- 07

doi: 10.3969/ j.issn.1003- 2363.2019.04.026

收稿日期: 2018-07-02;修回日期: 2019-06-19

基金项目: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7041031-3);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7SCX050);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18SY060)

作者简介: 薛濡壕(1993-),女,山西临汾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1464172057@qq.com。

通信作者: 陕永杰(1975-),男,山西临汾市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shanyongjie2005@163.com。

标签:;  ;  ;  ;  ;  ;  ;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土地流转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