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论甘国祥“六二七王岳湖楼醉书”的教学_文化论文

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论甘国祥“六二七王岳湖楼醉书”的教学_文化论文

一节颇有成效的古诗教学课——有感于干国祥《六月二十七日望月湖楼醉书》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颇有论文,古诗论文,望月论文,成效论文,二十七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干国祥老师在我校执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这节课,没有精心雕琢打磨的教学语言,没有花样翻新的招式,更没有高深莫测的手段。朴实的教学,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赞赏。

板块一:咀嚼诗句,品味“诗中有画”。

师:(投影出示)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师:这首诗是啥意思?

生:品味王维的诗,诗中好像有一幅画;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有一首诗。

师:我们来欣赏一首诗吧。(出示一幅寒江独钓图)

生:(片刻茫然后,有学生发言)《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果然“画中有诗”啊!我们来欣赏一幅画。(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频频点头并饶有兴趣地齐读。)这就是“诗中有画”。

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画(教师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齐读,接着教师又出示一幅彩色山水画,一幅黑白山水画)你觉得这首诗的韵味更接近哪一幅画?为什么?

(学生争论不休)

赏析:这是干老师匠心独运的一个教学环节,出示一幅画却说要读出诗,出示两首诗却说在欣赏画,干老师巧妙地创设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典型诗歌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传递诗歌独特的文化气息,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师: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有问题可以提出来。(生交流)

生:雨是透明的,怎么说是白雨呢?

师:我们能不能用“白花花”来形容雨?你们谁看到过哪篇小说或散文里说透明的雨在下着?

生:(生笑)没有。

师:记住,自然科学与文学是不同的。“白雨跳珠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生: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打在船上。

师:能不能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着的珍珠?

生:珍珠不可以跳。

师:雨是从上往下落的。这句是说,白色的雨从天上落下来,水面上溅起的水花胡乱地跳着,然后跃到了船上。

赏析:作为知识的引领者,干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或错误时,不是一味地肯定、迁就,而是及时地指出问题,重点进行讲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师:“黑云翻墨未遮山”应该怎么解释呢?

生:黑云就像被打翻的墨汁散布开来,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师: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哗地流开了,说明速度怎么样?

生:快。

师:云“未遮山”就怎样了?

生:“白雨跳珠乱入船”了。

师:想想看,这幅画你画得出来吗?

生:不能。

师:你刚画出“黑云翻墨未遮山”,就变成“白雨跳珠乱入船”了,你刚画了“白雨跳珠乱入船”又怎么样了?

生:“卷地风来忽吹散。”

……

赏析: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大致了解了诗歌的意思,但不够准确。干老师及时发现小组交流时的共性问题,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抓住“墨”“未”“珠”“如”等看似无关的字眼,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探寻,真正把诗歌读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诗中有画”。

板块二:精细训练,准确朗读。

师:朗读这首诗时,你认为每一行的哪个字(词)要特别强调,先说第一行。

生:“未”字。

师:你准备怎样强调?读轻、读重、读短,还是读长?

(一生重读)

师:你读重了,请你试试读轻点。

(生仍然重读)

师:看来你无法读轻这个字。读长还是读短呢?能不能这样,“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不行,应该读短,说明来不及。(生齐读)

师:后面几句诗呢?应该重读哪个字?

生:“乱”“忽”“水”。

师:另外还有几个问题,(出示)你认为哪句应该读得快一些?哪句应该读得慢一些?为什么?四句诗之间,哪里应该停顿短一些?哪里应该停顿长一些?为什么?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心情)来读。

(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学生自己揣摩朗读。)

师:谁有把握来读?这位同学,再给你一次机会。(刚上课时第二位读诗的学生,这次语速重音有明显的变化。)

师:该怎么读需要大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慢慢揣摩。

赏析:朗读和正确地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真正理解了,读起来才会有韵味。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以自己固有的经验进行朗读,显然是停留在“知其然”阶段,这也是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知其所以然”的朗读,对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以及全诗充分理解的朗读,才能读出诗人的心声。

板块三:透过诗句,触摸诗人。

师:“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里有一个字说明没有忧愁,哪个字?

生:“珠”。

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暴风骤雨?

生:珍珠。

师: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那么,苏轼眼里的暴风骤雨是怎样的呢?

生:像珍珠一样美。

师: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他喜欢墨超过了珍珠,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这场暴风雨。

(学生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师: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他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这对他来说就是人生的“暴风雨”,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乐观。

师:一首写夏天暴风雨的诗与你有啥关系?

生:在“晴天里”我们的生命可能是美好的,有碧绿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十分美丽。当然,我们的人生也会经历“暴风雨”,也会经历许多曲折——“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但我们只要把所有不高兴的事情全部忘掉,人生会更加美好。

(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我再加一句,不仅是把它忘掉,还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黑云和白雨;以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水如天”。

师:现在看这首诗,不一样了吧。我们再来读一遍。

(全班学生深情地朗读全诗)

赏析:看似普通的一首写西湖雨景的诗,经干老师独到的解读,内涵竟如此深厚。“一首写夏天暴风雨的诗与你有啥关系?”这一问题,使古诗学习中的情感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实现了文本与学生对人生感悟的有效结合,使学生获得了生命的体验。

这堂古诗教学课所展现出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这样的课,才是我们一线教师喜欢的“原生态”课。

标签:;  ;  ;  ;  ;  

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论甘国祥“六二七王岳湖楼醉书”的教学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