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企业改革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空间_企业改制论文

加快农村企业改革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空间_企业改制论文

加速乡村企业改制步伐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空间论文,非公有制论文,企业改制论文,乡村论文,步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体私营企业是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事关乡镇企业发展的大局,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我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其对乡镇企业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总量中所占份额举足轻重,其所占份额在近几年呈逐渐增长态势。据1998年上半年统计,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239.2亿元,上交税金2.18亿元,已分别占全市乡镇企业总量的 71.4%和64.7%。二是支撑着特色经济格局的发展。我市乡镇企业的电线电缆、铸造、养殖饲料、“三车”配件、弯头管件、保温材料等特色行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个体私营企业,使这些行业呈现出产品区域性强,群众基础深厚的特点。三是已成为乡镇企业中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市乡镇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98年1—6月份,个体私营企业总产值、税金的增长分别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3.4和4.5个百分点。 四是承担了巨大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支农义务。截止到98年6月底, 全市乡镇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65559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50%。其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3%。

当然,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管理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人才素质低等,都严重制约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使个体私营企业总体效益水平还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为此,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研究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科技、人才、管理等的投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保证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 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个体私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动力之外,关键在于在每个重要的转折关头抓住了机遇,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才使得其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和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从过来情况看,乡镇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起码是在两个关键时期抓住了两次机遇:第一次是1984年中央4号文件下发, 首次明确了乡镇企业的概念,首次确认了乡镇企业的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的“四个轮子”,从而把个体私营企业纳入了乡镇企业范畴,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这之后的乡镇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产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格局,乡镇企业实现了不拘一格的发展。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伴随着乡镇企业的“两个转变”步伐,个体私营企业开始走上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质量取得了空前成就。当前,乡村集体企业正在深入进行以改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改革,可以说这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机遇,因为改制必然涉及到产权制度,资本的社会化和产权的流动性必然引发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和优势互补,从而为拓宽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江总书记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由此不难看出,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在政治上是站得住脚的。另一方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就是要从根本上摒弃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模式,而最终逐步建立起一批资本社会化和产权多元化,具备开放的投资和用人体系,聚集和兼容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混合经济形式。公有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出现,非公有制经济可参与其中并得到发展。所以说,个体私营企业在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二、我市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我市乡镇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目前,全市已有3600多家乡村集体企业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机制转换,改制而已达75%,改制企业普遍焕发了新的活力。

我市乡村企业的改制,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本着“积极支持、正确引导、总结经验、逐步规范”的总体要求,勇于创新,注重实效,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了企业的改革意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走出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制形式:

第一,对规模较大,管理基本规范,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组建为比较规范的股份制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这类企业在改制中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运行,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目前全市有这类企业49家,占已改制企业数的1.4%。

第二,对经营状况一般,规模适中,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在选好经营者,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具体做法:一是将企业资产部分出售,集体仍占控股地位;二是将企业现有资产做为集体股,通过扩股配股,向企业职工和社区内募集新股;三是将现有企业资产虚拟量化到职工和社区群众,股东只有分红权没有转让权,人在股在,人去股留。目前这类企业有1440家,占已改制企业数的40%。

第三,对经营管理不善和微利的小型企业,实行保值租赁或托管。目前这类企业有430家,占已改制企业数的11.9%。

第四,对长期亏损,回生无望的中小型企业公开拍卖,由法人或个人一次性买断企业产权,从而甩掉经济包袱。这类企业目前有283家, 占已改制企业数的7.9%。

第五,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实施企业兼并。目前兼并和被兼并企业有90多家,占已改制企业数的2.5%。

第六,承包经营、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的改制企业1300多家,占已改制企业数的36%。

以上这些形式具体到每个企业,往往并不是单一模式,如有的先租后股,有的先卖后股,有的则是一厂多制。

乡村集体企业的改制,为发挥乡镇企业的传统优势,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接轨,都产生了巨大作用,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投资模式,实现了投资主体多样化和社会化;其次,有效聚集了社会资金,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据统计,在近几年的乡村企业改制中,全市吸纳社会资金10亿元以上,仅1997年就新增股金6000多万元;再次,推动了开放联合步伐。过去严重的地域、行业、所有制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资金、人才、技术的联合与协作达到了空前规模;第四,促进了其他经济成份企业的改组改革。据统计,全市已有3000多家非乡村集体企业通过相互兼容,组建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企业集团,占同类企业总数的14%。

三、我市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历经十几年的改制实践,我市乡村集体企业机制弱化倾向不仅得到有效缓解,为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乡镇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先,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改制,较好地适应了我市乡镇企业生产力水平。我市乡镇企业基础差、底子簿,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发展是依靠不断增加的投入拉动和国家特殊优惠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做为乡镇企业主体的乡村集体企业出现了机制弱化倾向,而另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多方夹击对乡村集体企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全市上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我市乡镇企业的规模、管理、结构、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就以改制为突破口问题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管理民主、决策灵活的诸多优势,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迅速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河间等县(市)股份合作制改造取得的成功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因而全市确定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改制思路。同时,本着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全市又积极鼓励多种改制形式并举,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卖则卖,较好地解决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四大体系建设有效地强化了对乡村企业改制工作的推动。一是根据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针对迅速变化的新情况,全市始终把统一认识放在重要位置。坚定企业改制的信心和决心,把乡村企业改制与农村经济工作的改革融为一体同步实施,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严密的思想认识体系。二是注重典型带动积极推广,全市先后总结推广了河间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青县发展股份合作制农业,献县发展股份合作制水利建设等的经验,并逐步把这些经验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中推广,收到了明显效果,从而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推广体系。三是市、县各级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挂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合力,从而建立起了较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四是将乡村企业改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目标,并做为主要领导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当然,由于乡村集体企业改制是一项新生事物,很多问题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现实地看,过来我市乡村企业改制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部分同志对改制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具体到工作上,就是缺乏周密的规划和督导,仅仅满足于会议、文件布置,上级要求得紧就刮一阵风。在改革的形式上单一化,要么认为一股就灵,要么就是一卖了之,缺乏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从而使一部分改制企业走了过场。第二,改制操作有待规范。企业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种形式的改制都不能套用固定模式,这就要求在改制的具体操作中既要灵活又要规范。而有些企业在改制中损害集体和劳动者的利益,如将集体资产化公为私、低估贱买,有的把银行债务改没了。这些问题虽然可能使小团体暂时在表面上繁荣起来,使某些个别人暂时富裕起来,但长远看,对国家、企业和广大劳动者都是有害的。第三,管理跟不上。改制只是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大量的工作还在于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当前有些改制企业只是形式上变了,其经营观念、管理方法、内部责任制度等没有根本改变,限制了改制效能的发挥,打击了广大群众改革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彻底地加以解决。

四、找准切入点, 推进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乡村集体企业改制

乡村集体企业改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他必须在开放中求提高,在互补中求发展,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个体私营企业决策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有强烈的扩张欲望,加之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因而只要找准切入点,积极参与乡镇企业改革,应该也必将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求到更大的发展。

(一)扩大优势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实现资本的有效扩张。产权制度改革是乡镇企业各项改革的中心环节,明晰产权关系是核心,投资主体多元化是趋势。企业间以资本为纽带,实行优势资本的输入和输出,形成新的经济实体,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既符合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也是资本有效扩张的途径,如企业间相互参股、投资、买断、兼并等。因而这是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切入点之一。

(二)探索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目前多数还规模较小,素质较差。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探索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组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有利于引进管理技术,实施先进的劳动组织措施,加速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接轨,因而这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必要选择。我市乡镇企业在过来的发展中,采取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小企业、开发新产品、新项目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和以个体私营企业群体为主组建松散型企业集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证明了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必须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推动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与协作,实现资源互补。乡镇企业的各项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企业间新的竞争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各种协作与联合机制正在积极摸索,承包、租赁、托管等一些资产经营形式正在兴起,个体私营企业只要大胆出击,有的放矢地参与其中,也是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在资源互补中发展壮大自己的。

标签:;  ;  ;  ;  

加快农村企业改革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空间_企业改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