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分析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分析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6)07-0080-03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指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和运行式,以及它们相互改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本文拟就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主体方向力、客体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以及由它们而形成的合力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作用机制,并初步探讨作为动力的基础和核心的利益问题。其所有的努力,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进行探析。

动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者们多有论及。如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1] 围绕动力问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结构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客体、动力传递媒介、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动力机制的内容有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精神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五个方面内容。[2] 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实际上是由来自本体性主体、实践主体和接受主体三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3] 较多的人仅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探讨了接受主体的动力功能、动力特征、动力类型及结构优化等。所有这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探索,都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揭示,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他们要么仅从主体、客体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要么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械地归结为三个力的合力,没有看到介体、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重规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社会工程。因此,动力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仍有探讨的必要。

所谓机制,是泛指一个系统的构成及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各部分在整体制约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部分按着系统整体的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系统整体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综合体,整体内在结构是由要素、层次、中介构成的。系统整体与部分都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每个元素都对它有所贡献,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因论”综合过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系统,不是几个元素的简单叠加或排列。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反对过两种思想,“其一,就是把机体与机器作比较;其二,把秩序解释为偶然性产物,第一种思想被笛卡尔概括为动物即机器,第二种思想在达尔文的自然淘汰的概念中得到了表达”,[4]“普通系统论这个人本主义观点、本质上区别于有机械主义倾向的系统理论家的观点”[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不能看成几个力机械的合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功能的发挥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相互作用的总结果,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在谈到历史的创造时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的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相反的,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价值目标选择、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过程诸因素,诸环节施加影响的结果,因而每一个因素都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一个力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的合力。

第一,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因素可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也可能阻碍甚至抵消教育效果,也就是说它是有方向性的,而这个动力的方向必须由主体来把握。第二,由于施加于事物的力与自身有关,改变事物的状态必须通过自身而实现,因此,客体是动力系统的内在驱动。第三,力必须由一定的媒介传递给受教育者,介体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中传递者的任务。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力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特定范围中进行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因此,环体是动力的着力点、支撑平台。概括起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产生方向力,客体是变化的内因,介体是中介,环体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是主体方向力、客体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而形成的合力。

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教育主体始终规定着动力的方向和性质。教育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主体。广义主体是国家、社会、一定阶级。狭义主体指教育者、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教育主体把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价值体系通过教育过程传递给客体,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首先是导向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使教育过程向主体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以塑造个体品德和行为,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观点;二是规约其它因素,避免力的相互消解,以形成最大合力。其次,是调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一定条件、时机、力度、频度,还需要适合的着力点、切入口、适度张力,因此,在教育目标的选择上,教育计划的制订中,教育过程的实施中,教育评估反馈的操作上,都离不开主体调控作用。第三,促进作用。思想教育主体,在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动力的大小。主体是通过导向、调控、促进三方面的作用,既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航轨,又保证它有序、平稳地向前运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在动力系统中的作用告诉人们,只有增强主动性,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落脚点和指向是客体,因此,客体是根本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内化外化过程。个体产生需要,然后进行价值判断,经过比较、筛选、心理体认、理性分析等,进行选择,最后形成个体思想品德。在外化中,个体把已经内化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习惯,如此反复,从应然成为定然。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客观外部条件影响下,个体知、情、信、意、行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个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变化的,是多个因素综合参与的过程。另外,从个体思想品德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个品德结构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个体的品德结构是一个由心理、观念和行为三个子系统以一定方式联结起来的三维立体结构。心理是基础、观念是内核、行为是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打破个体原有思想品德结构,加入教育主体所期望的观念及要求,然后经过个体重新优化整合,达到新的和谐一致,新的结构平衡。这个过程,既是教育过程,也是创新过程,更是施加力的作用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既有教育者施加的力度问题、时间问题,还有动力机制的问题,因而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矛盾运动过程。可以看出,教育过程是内化外化过程,是个体思想品德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解决、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客体是变化的内因,是动力系统的内在根据。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必须有一定的联结纽带,通过一定的媒介施加这种作用。因此,动力系统中还有介体传递力。介体传递力有两种作用方式。其一,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手段。方式、方法是一门艺术,好的方式、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和加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在选择方式、方法手段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坚持“四性”:即针对性、创造性、结合性、实效性。上述原则及要求,都关乎到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正常进行。其二,介体传递力通过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有大众传媒,如报纸、电视、网络等。载体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人际传播、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载体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动力系统的运行冲击是很大的。如网络、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忽视载体因素对动力系统的作用是不对的。介体传递力在动力系统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关联性。介体是联接教育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的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传导性。介体将教育内容和信息输入输出,将承载的内容与教育信息双向传导,是各方互动的中介。中介性。介体传递力是一只无形的手,其作用的途径和工具就是一定的介媒。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的运行还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进行。环体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既有大环境,又有小环境,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如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等则是小环境。环境还有软环境与硬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要进行良好运行,必须优化环境。当国家、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来自家庭的教育的影响相左时,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任何效果;而好的、积极的、辨荣辱、明是非的环境,教育效果则是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支撑力表现在:第一,具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条件下运行的,它不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否则,空谈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就是空洞的。第二,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着力点和支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必须建立在这一平台上,环体是动力系统的外在形态。第三,环体规定了动力运行的范围。动力的作用是有一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在中国能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则没有市场。第四,综合性。环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动力资源,也呈现了形形色色的阻碍因素。历史表明,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往往是最活跃的时期,因此,综合性特点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提供了不确定影响因素。第五,环体的开放性,使动力受到更多外部因素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如何优化环体,形成全社会合力,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系统中,来自主体的主要是方向力,主体在动力系统中是方向盘、火车头、掌舵人,主体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协调者。客体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最终的驱动力量。介体是传递者,是纽带与桥梁,是力的作用实施中介。环体是力发生作用的条件与范围,是动力系统支撑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是三个力的机械叠加,也不是更为复杂的神秘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已经揭示出它作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统一体的神秘面纱。因此,我们的研究只能建立在已有的、研究和知识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是诸因素的合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复杂系统中,由于每个因素所处位置不同,作用各异,这样就有各种各样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合力。这个合力是一个作为整体的,自觉不自觉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由于每个因素都可能受到来自另外因素的影响,总的合力可能不是单个人所希望的那样。虽然不是每个因素所期望的那样,但它的力最终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每个因素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是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中的。而这些力最终概括归纳为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种力。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是诸因素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之所以能够运行,它必然有一个基础、核心、凝聚的纽带。我以为,这就是人们的利益。列宁曾把物质利益归结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8]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9]。个体的利益追求是一个产生需要、价值判断、满足需要的螺旋递进过程。利益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运动的基础、核心、原驱动力,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时,如果看不到利益这个基础性的东西,只能是唯心主义空谈。

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系统存在着六个利益圈层:需要利益圈层、物质利益圈层、政治利益圈层,精神利益圈层,自我发展圈层、自我实现圈层。这六个圈层是相互关联的领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过程和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这六个圈层交错运动的结果。其中,对个体而言,需要圈层处于核心地位;对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而言,政治利益处于核心地位。一旦这两个圈层发生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其它圈层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它们形成一波又一波浪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就是在这些浪潮的冲击、前后相涌的基础上,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形成的合力。总体来说,就是需要产生利益,利益的不断相涌促使动力系统各要素形成汇合点,从而产生一个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合力。

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中的利益作用,并不意味着只讲利益的功利、实用主义。利益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利益,二是看如何获得利益、利益取得方式。如果只看到利益,而看不到利益取得的方式,那么,当个体满足了需要的时候,可能对社会、对他人造成损害。在利益问题凸显的今天,怎样使人们以合适的方式取得利益,这恰恰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中的核心因素,主体方向力、客体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的汇合点在于利益,利益圈层的不断波动,促使各种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超向一致。当主体坚持主导地位,唱响主旋律,客体发挥能动性,当选择了恰当的介体,并且使环体得到优化,动力的合力就加强;当忽视其中任何一方,或者个别元素出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响乐就会出现噪音、不和谐音。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多因合力论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解读当代中国现实,有重要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指向是明确的: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个体全面和谐发展是个体核心需要和利益圈层,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和实现目标,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解决了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这两种利益最能把各种因素凝聚起来,各种力量调动起来,它就是力的汇合点、联系的纽带和中介。只有它们,才能调动起个体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最有说服力,才不致成为空话。因此,在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的今天,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目前中国最大、最迫切的利益所在,由此产生的力量也是最强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标签:;  ;  ;  ;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