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_长效机制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_长效机制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佳运行长效机制链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效机制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简称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活力迸发、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全面的、广泛的、深入的和谐,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要涉及社会各方面、各结构、各层次的和谐,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工程、人与社会的和谐工程、人与人的和谐工程、人自身的和谐工程。人自身和谐能为社会和谐创造动力,保证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社会全面和谐为培养和谐的个体、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基础。

和谐社会系统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子系统出现故障,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要使和谐社会系统始终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行,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建立机制能促使系统内部组织达到优化整合,使系统结构的各要素呈有序分布。机制的运作能保障和谐社会系统各项要素的组合和运行,机制的优化能使社会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

长效机制是要解决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化和长期化的问题,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够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有效机制。长效机制是能够保持相当一段时期的、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要管得长久,就必须系统配套,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衔接和协调。不仅要有一个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还应有相应落实制度的办法措施、执行制度的责任主体,以及保障制度得以实行的环境条件等。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目标,需要长期不断的发展才能实现。当然,长效不等于一成不变。长效机制是开放式的,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的,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若干个长效机制形成一套内部结构科学、互动有序、行之有效的循环链条即长效机制链。要遵循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管理规律,形成促使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

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的辩证关系是:公平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进步源泉,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正核心,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参与机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因为它能保证社会成员以平等的地位、机会参与社会生活,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发展,将能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动力,提升社会实力,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形成创新的社会动力。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权益。在收入分配上要注重社会公平。若群体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当然个体对自身权益的满意度带有主观性,不满意现实的成员可选择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不仅指人的流动,还有资源的流动、商品的流动等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流动。在经济繁荣、活力较强社会里的人力资源流动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快速的发展,社会流动能促进社会成员的积极进取,以实现自身发展。部分较难进入社会流动的成员(弱势群体)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和谐社会需要有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社会中各种情况反馈到政府部门中,就能促使政策更加适应社会现实、不断优化政策,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推动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富裕、民主、科学、和谐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得到快速、协调、全面的发展。

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具体措施。要遵循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管理规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要形成促使社会和谐最佳运行的机制,使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有序的运作方式,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长期建设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长效机制链的重点是确保长效机制最佳的运行,这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贡献,不断形成、完善、优化长效机制,从而摸索出一套能使社会有效的、正常的、良性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一、公平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社会参与是社会成员对与自己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社会参与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保证,公平的社会参与是从制度上保证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参与,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涉及社会成员的利益,社会成员要明了决策过程,表达不同群体的要求和意见,形成有序的沟通机制,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成员间相互理解。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性以及执行力,而且能增强社会成员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一)公平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内涵

公平的社会参与机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地位、机会、竞争、民主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平等是指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没有出生贵贱、男女差异、职业高低等方面的不平等,在法律方面每个社会成员应享受基本权利,这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保证。机会平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使社会成员都有各尽所能、自由发展的机会,这是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前提。竞争平等是指平等的竞争条件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是创建活力社会的重大举措。民主平等是指社会要从各种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社会事务,建立相应的民意调查机构,完善民主参与机制。公平的参与能保证公民起点的平等性,在社会参与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

(二)构建公平的社会参与机制的措施

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为社会成员公平参与提供了各种机会和条件,高新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民主的社会参与创造了新的手段,党的正确领导为社会成员的平等参与提供了保障。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制度化、法制化的手段维护社会公正;要建立健全社会成员的参与制度,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社会树立公平观念,反对各类歧视,建立相应的平等机制,使社会成员在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加大社会事务的透明度,使社会成员了解、知晓社会大事的发生、发展,增强社会的公开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进步源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只有在和谐社会,人民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成果才得以充分肯定。建立健全社会动力机制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社会的活力,提高竞争意识,培养社会向上、健康、竞争、合作的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完善创新的平台。社会活力是社会协调发展、和谐进步的基础和条件,又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良好的创新动力环境,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一)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为根本途径,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进而建立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要注重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力。经济要有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要有活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体现社会特色的地方法律体系,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做好基层民主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引导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文化要有活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县镇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要有活力就必须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对落后地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将激发人的活力,它包括个体活力和团队活力这两个层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个体活力指的是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团队活力指的是部分群体或全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又受到后者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激发社会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又要使不同个体的需求同社会发展的主流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的活力。

(二)构建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的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发展。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激发人才的活力,进而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营造培养、发挥人才作用的优良环境,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社会动力机制需要制度上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形成新的力量源泉,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动力和保证;社会动力机制必须从制度、机制两个方面激发全社会活力,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系,机制是指社会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有规律的运动或作用的联系,制度是基础,机制是制度运行的过程,制度靠机制保证,制度必须通过机制的顺畅运行从而得到实施。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社会各种活力的制度,要完善分配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制度的活力来保证机制的健全和运行;另一方面,要改变那些不健全、不灵活的机制,完善产业优化机制、劳动就业机制、社会管理机制等,以机制的活力来实现制度的落实。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都必须依靠人才能发挥功效,因此必须改变那些落后、守旧的发展观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人的素质来保证制度的落实以及机制的运行。

三、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正核心

利益协调是整个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动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需要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实现。现实社会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大都是由于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协调不善而引起的。目前,社会中不同群体贫富差距过大,利益关系复杂,矛盾冲突存在,协调利益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一)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注重兼顾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兼顾发展力强的群体与发展力弱的群体之间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受益较多的群体与受益较少的群体之间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各区域之间的地方利益。国家相应建立了各种调控机制,比如反对垄断机制、扶贫助弱机制、税收运作机制,地方政府建立了国家政策调控的补遗机制、地方政策调控的论证和监督机制、地方政策调控的探索机制等,这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前的利益之间的差距。同时社会保障是利益协调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益协调要建立在对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合理的利益协调,没有绝对的利益平均,既要保持相当均衡的公平状态,又要保证其可变化的状态,同时要鼓励竞争,把差距缩小到可以接受的范围。

(二)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措施

要建立利益引导机制,要通过宣传教育,从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培养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观念,引导群众以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要建立利益约束机制,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公民自身利益的实现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道德等制度的配套,杜绝非法收入,预防和惩治腐败,确保获取利益者是诚实劳动、合法获利的。要建立利益调节机制,调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各社会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缩小不同群体、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防止群体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除了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之外,还要建立一套社会保障制度,比如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要建立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的利益能及时地通过制度化途径表达出来,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处理当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市场是协调利益的重要途径,市场机制是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配置方式,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使经济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政府在协调利益关系上扮演重要角色,要不断运用政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的过程中要突出合理差距,不能把社会成员的利益平均化,利益差距的缩小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没有利益的差距就会导致社会的停滞,就会形成新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更具活力,将区域、城乡、行业间的差异缩小到合理范围,从而减少易于引发利益冲突的矛盾。

四、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成员、社会资源和社会产品能够顺畅流动的社会。顺畅流动机制就是社会各要素能科学、有序、合理地流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各类资源是否具有流动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衡量体制优劣、成熟的重要标志,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能改善人员结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产生高效的重要渠道,同时可以缓和部分不公平带来的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社会流动机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谐社会是开放的、有序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流动越顺畅,社会结构就越趋向合理,社会发展就越有活力,社会就越接近和谐。

(一)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内涵

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市场自发调节的、使社会资源科学有序地流向所需要的地区、部门、行业等的运行制度,从而实现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的状况有了明显提高,但其流动速度和数量呈现出无序的现象,盲目性也突现出来。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需要形成良性的秩序,它包括量的和质的合理性。量的合理性指社会流动量保持在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容纳能力之间的特定区域;质的合理性指社会流动所体现的原则要与社会的基本制度要求相适应。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机会平等为基本原则,以取长补短、合理配置、整合效应为方针,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包括了社会成员、社会资源和社会产品三个方面引进和输出双向的流动。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工、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而人都有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必然驱使社会成员为满足自身利益,打破阶层、单位、地域的界限,寻求发展平台,社会流动是其最有效的实现途径。社会成员的流动不仅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能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使社会结构更合理、更具有弹性、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成员流动主要有上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两种。上下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的地位、职务的变化,现代社会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发展上升的机会;下降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的地位、职务的下降甚至失业,大量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呈下降性流动,预示社会的稳定会受到威胁。水平流动是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比如,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城市间的白领群体的流动。

(二)构建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的措施

社会资源和社会产品的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能为顺畅的社会流动提供内在动力。各类资源产品的流动能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宏观的、大局的战略眼光,看到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产品的合理流动。

同时,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必须立足社会实际,合理引进外资、内资,鼓励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的能力,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要不断完善社会流动的管理体制,消除社会流动中的歧视,必须制定合理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政策,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求就业机会,尝试整体性劳务输出,并做好相关工作;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积极引进各级各类人才,围绕培养好、吸引好、使用好人才的各个环节,使各类人才扎根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

五、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

和谐社会是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各群体、城乡、区域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充实幸福,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支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才能为人民提供一个可靠的生存环境。社会保障机制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于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特殊困难、意外灾害、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社会关系,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保健等方面,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是核心部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需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要突出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的人员,和已在多种就业方式中灵活就业的人员;要不断改进政策,改进管理、改进服务;完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在有需要和有条件的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医疗合作试点,向最贫困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二)构建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窄,限制了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缺乏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别制定的,还未形成有序的、规范的管理机制,以致部分人员权益无法得到维护,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要不断深入研究社会保障体系对当前社会各阶层的影响,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城乡之间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收入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别,通过实现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功能,减缩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二是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要加强对社会保障的实施情况的反馈,健全社会保障的立法,能让需要的人群享受到保障。三是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投入,形成相应的资金发放制度,规范资金管理,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参与和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管理,以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控制有效的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都是社会控制的结果,社会控制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需要社会对其进行协调、调控。要运用制度、法律等规范,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对社会进行有效的调控,缓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一)构建有效的社会控制的内涵

有效的社会控制涉及面较广,主要围绕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建设来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统筹有力、控制有效、管理有序。统筹有力是指社会控制机制应针对我国产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实现“五个统筹”达到统筹的目的;控制有效是指社会控制机制在内容上应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在过程上应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达到全面、全程、动态的控制效果;管理有序是指社会控制机制在手段上应运用经济、法律、道德、行政四种手段,充分发挥四种手段的合力,实现科学的管理。

(二)构建有效的社会控制的措施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安定有序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根本。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必须立足社会实际,正视社会群体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的现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现代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行各业组织、社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类群众组织的管理和自律作用,努力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互动互补的机制。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道德为法治的基础,以德治为支持,配合法治,进而发挥两者的整体功能。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论汇集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督促,推动党和政府的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六个长效机制之间是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要发挥这六个机制的功能还应建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机制,机制建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机制都要不断发展完善,与时俱进的发展机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永恒活力,是建构和谐社会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基础,它贯穿了和谐社会长效机制中的各项机制,其核心是能够形成一种完善创新的机制,以确保各种长效机制成为面向和谐社会建设的开放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是与时俱进的、是发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具体实施时要结合实际,保障各项机制的不断完善,把机制创新落实到各项工作的流程中去,通过反馈、分析形成更为优化的机制,促进各项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揭示规律性,探索出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不断补充、改进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的理论与实践。

标签:;  ;  ;  ;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佳运行的长效机制链_长效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