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对我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前景的回顾_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对我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前景的回顾_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前景的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大有可为论文,述评论文,我省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下学期,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少见的滑坡现象。一些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有较大幅度减少,个别学校甚至关了门或者改弦更张,办起了普高班。据统计,全省比1998年少招了两三万人。职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比以前显得突出。面对这种情况,职教界的同志感到担心和困惑,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职业教育还能不能继续发展?职教的路应该如何走?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一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教育仍然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没有理由动摇信心。

讲信心,首先来自于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我省的职业教育经过20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803 所,年招生23万人,在校生近6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的比例都达到56%,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创建了53所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职校、70多所示范职业高中,并构建起了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体系,实现了与普通教育的初步沟通。我们对口招生的高职和五年制形式的高职,都走在全国前面。同时,中专招生全面实现了“并轨”,整个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涌现出了汨罗、长沙、邵阳等一批典型。有这样厚实的基础,即使一个时候一些地方出现一点波动,下滑一点,也是无碍大局的。

讲信心,更来自于中央的一贯决策特别是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我们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是坚定不移、 一以贯之的。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支柱。”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1995年3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1996年5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1997年,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合格的基础上,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去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对发展职业教育更是格外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江泽民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发展职业教育讲得语重心长。他说:“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应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他们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要造成未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普通中学生,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了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了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至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技能回去,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中央的决策这样坚定,对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这样透彻,我们还有什么担心和动摇的呢?

那么,怎样看待目前出现的滑坡现象呢?我们说,这种滑坡,并非某种单一因素的反映,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中专招生“并轨”的全面实施,使农民送子女上中专以“跳农门”的愿望不再容易变成现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暂时就业困难,使处于中等层次的中专和职中毕业生就业无门;人们对社会职业盲目攀高,热衷于学管理、坐办公室,而不愿去学那些社会真正大量需要的实用专业;国家去年实行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送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强烈愿望,但群众只看到读普高升大学这条路,忽视了上职中、上中专也是升大学的好途径。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主观上的原因也有两条:一条是条块分割、统筹不力,专业设置分散、重复,在招生中竞争无序,互相拆台,打乱仗,影响了职教在群众中的声誉;还有一条,则是我们一些职业学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还跟不上市场需求,就是说,还没有把职业学校真正办好。群众送子女读书是要算一笔账的。孩子在你职业学校既学不到技术又学不到文化,谁会去读这个书?

如果从深层次上分析,职业教育目前出现的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是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未免不是好事。我们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一直强调职业教育外延上的发展,强调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扩张。这在当时是十分必要的。但到了现在,这项事业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发展水平上,不去充实各方面条件,不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就很难在新的世纪求得更大发展。因此,少招一些学生,借机调整自己的阵容,把职教的发展由扩大外延为主转到以内涵发展为主上来,着力提高自身的层次和水平,不失为明智之举。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去年招生数量下降较多、难以为继的一些学校,大多都是质量跟不上、办得不太好的学校。真正办得好、质量有保证的学校,是不怕市场的风浪冲击的。去年全省职业教育招生总体下滑,但从地市讲,长沙、湘潭、岳阳就保持了稳定;从县市看,澧县、宁乡和汨罗就没有滑坡。为什么?就因为这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办得好,办出了水平。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垮掉一些办得不好的职业学校,应该说是正常的。如果还让孩子进那样的学校学习,我们就会愧对人民群众。

职业教育的发展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和空间呢?我们认为前途大得很,发展的空间大得很。去年10月底,省内职教界同仁聚会株洲研讨职教的发展形势和任务,省长助理、省教委主任许云昭和省教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蒋作斌都作了讲话。蒋作斌同志分析, 从今年起到2010 年的10年时间内,职业教育存在三大发展空间。一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口增长空间。1999年,全省初三学龄人口109万人, 到2005 年, 将增加到133万人。学龄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接受职业教育对象的增加。 二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扩大的增长空间。据估计,到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将由现在的55%上升到85%左右,每年增加3 个百分点左右,即每年要增加3万多人。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人要接受职业教育。 三是职业培训的增长空间。按照劳动预备制度的有关规定,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均应接受职业培训,加上下岗再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这个空间更是大得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正着力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高职的定位不只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在向本科延伸。去年,全省高职共招生1.4万人,今年还要扩大。同时, 省里还在一批中等学校的部分专业办起了五年制高职,打通了中专学生继续深造的渠道。这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形成比较大的拉力。

信心有了,前途有了,现在的关键是工作。美好的前途要靠扎实的工作去实现,“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省教委领导提出三句话:“思想不乱,方针不变,力度不减。”这是当前我们对待职业教育的基本态度。

思想不乱,就是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上来,统一到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精神上来,正确分析形势,牢牢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坚定不移地把职业教育推向前进。

方针不变,一是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有关资料表明,在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美元左右的时候,正是中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时候。我国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中等职业教育还有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二是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重点面向农村的方针不改变。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

力度不减,首先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工作责任。许云昭和蒋作斌同志在那次讲话中,对加强工作责任问题讲了很多具体要求。他们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仍旧是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各级政府必须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统筹,以强有力的调控手段确保其持续稳定发展。原来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继续执行,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要继续坚持。要确保对职教的经费投入,坚决按省里要求落实职教经费增长比例。要加强对中等教育的招生统筹,确保公平有序的教育秩序。要确定必要的工作目标。2010年,我省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左右。这样,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各招35万人左右才能完成任务。各地应该按照这样的目标来规划和安排。当前,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走回头路,将职业学校“翻烧饼”,改过来改过去,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二是甘心做群众的尾巴。群众要求子女上普高、升大学,心情可以理解。但客观上是不可能都去上普高、升大学的。所以,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合理引导群众的教育需求,引导也是关心,是对群众负责。

力度不减,还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许云昭同志特别强调,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的东西很多。像办学体制问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国家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体制。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一项教育事业,就必须走在改革前列,积极借鉴企业资产重组的经验,敢于将自己的教育资产与他人联合,或者引进他人的资金和设备来办学。像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学制、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时间都是灵活的,他们实行的是学分制。我们能不能也把机制搞得灵活些,把弹性学制、学分制这些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也实行起来呢?还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职教经费的投入方式问题,等等,都是我们要好好研究、好好实施的。

在众多的改革项目中,当前,恐怕有一项是最要引起大家重视、最需要努力并尽快见到成效的,那就是许云昭和蒋作斌两位领导反复强调的:把各类职业学校联合起来,组建职业教育的“联合舰队”,实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他们要求,在一个地方,特别在中心城市,学校的教师、设备、图书资料都可以共用;市和县可以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重点学校的作用;县以下的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可以在本校学,专业课可以集中到同类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学;同一行业举办的职业学校,可以设董事会,实行同类学校联合或者合并。

蒋作斌同志还提出:在职业教育的联合问题上,当前突出的是要形成三个网络。一是教学研究网络。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必须有一个好的教研组织来支撑。职业学校的教研网络,中专和职中各成体系,不利于整体优势的发挥。如果把中专研究分会和职业高中教研联组同类合并,按学科、分专业确定牵头单位,开展研究活动,效果可能就好得多。二是技术传播网络。现在,新技术从生产到应用,时间越来越短,技术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快。职业学校作为技术传播的重要阵地,应该加强协作,并密切同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沟通,形成上下一体、横向贯通的技术推广网络,使自己永远处于应用技术和传播推广的前沿。三是就业服务网络。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就如同企业抓产品的销售一样,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环节之一。在这方面,各地可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实行跨县、跨市联合,尽可能把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得大一点。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冬天是孕育春天的苗圃,困难是酿造生机的地窖。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地落实好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只要我们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到家,只要我们下决心抓好改革,把内功练扎实,我省职业教育就一定能走进春光明媚的明天!

标签:;  

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对我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前景的回顾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