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述评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振兴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述评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重振国有大中型企业雄风的必由之路——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株洲市论文,必由之路论文,述评论文,雄风论文,大中型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有企业大多步履维艰,而株洲市国有企业生机勃勃,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株洲市国有企业盎然生机充分说明唯有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才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的必由之路。

朱洲市现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700多家,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56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有5家企业跻身全国500强之列。56家大中型企业去年共实现产值110.15亿元,销售收入96.16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4%和工业实现税利总额的72.1%。改革开放16年来,株洲的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三项制度改革──承包制──“优化资本结构”综合配套改革等阶段。总结这些年改革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企业改革之所以能逐步深化,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之所以能焕发青春、长盛不衰,主要得益于比较早地注重引导企业过好“市场关”,较好地处理了改制、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之间,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注重政策引导,启动企业走向市场的内力

株洲工业经济的基础,多是在5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兴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企业的不适应性日渐显露,就连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也曾一度因军品订货减少,面临开工不足、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严峻的现实表明,不过好“市场关”,企业就无法生存。只有通过改革,转变经营观念,转换经营机制,才能早进市场、进好市场,同昔日计划经济的“宠儿”变成今日市场经济的佼佼者。

为此,株洲一方面注意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引路,利用南方公司、株洲冶炼厂、汽车齿轮厂这些企业早闯市场早受益的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和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根据中央、省的改革精神,结合株洲的实际,不断调整老政策,适时推出新政策,用政策引导企业走向市场,营造发展市场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仅1993年,全市就废止和修订了120多份与企业改革精神不符的文件,研究出台了10多项新政策。1994年又适应“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综合配套改革,出台了20多个配套性政策文件,内容涉及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分离三产业等10多个方面,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走向市场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最近,市委、市政府又在历时三个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放开搞活中央省属企业、搞活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导向性、政策性文件。同时充分利用试点城市契机,灵活运用中央、省的政策,采取“自费改革”措施化解企业历史债务和负担,降低改革成本。由于市委、市政府在企业走向市场过程中实施了“扶上马、送一程”的策略,支持鼓励企业放开手脚,大打“市场牌”,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突出的如株洲冶炼厂,1990年开始以“大三角”经营战略和“火炬”名牌战略挺进国内外大市场,去年该厂实现产值14亿元,利税2亿元,出口创汇突破一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有色金属战线的“创汇大户”。

二、大胆探索改制,建立企业适应市场的新机制

企业要活起来,必须先有一个好的经营机制,对内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对外能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但好的机制从何而来呢?株洲前些年实施的以扩权让利为主的改革和后来实行的承包制,虽然开始触及产权制度、领导体制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但由于未能解决好“企业市场取向”这个要害问题,因此以“四自”为内涵的企业机制不可能建立起来。改革的实践说明,只有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制度创新与强化管理双管齐下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机制不活的问题。去年以来,株洲市结合“优化资本结构”改革,在搞好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工作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全面排队分类,按照什么形式能搞活企业,就采取什么形式的原则,一户一策确定改制方案。到六月末,全市已有45家大中型企业实施了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的公司化改组,其中南方动力机械集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55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国光瓷业股份公司进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行列;有8家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42家企业实行租赁经营;有3家企业进行了拍卖、破产尝试;有43家大中型企业组建了三产公司。这些措施办法对促进企业转机建制、增强活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改制并不包括企业改革的全部内涵,抓好产权制度改革也不等于现代企业制度就能一蹴而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科学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改革,也是生产力,对企业来说是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株洲市特别强调加强企业内部科学管理,重视以管理促转机建制,以管理作为重要手段,来解决那些目前不宜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运行机制问题。如通过完善营销管理,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不断开拓新市场,建立起能灵敏接收和反馈市场信息的应变机制;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建立以成本目标管理为手段,以实现最大利润为核心的内部约束机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在企业内部各生产经营环节之间进行模拟市场核算,转变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和方法,变单纯的实物管理为全方位的价值管理;通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这些在改革中建立起来的切合企业实际的新机制,把外部市场变化与企业内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关心市场、关心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积极性。使企业内部管理从政府要求变为了职工“我要管理”的自觉行动。如株洲硬质合金厂实行“一厂六制”后,使得“工厂建设得象家庭一样亲密,象军队一样坚如磐石,象学校一样朝气蓬勃”的企业精神更好地得到了发扬光大。株洲化工厂引进邯钢模拟市场成本核算办法,今年1至5月仅制造费和管理费中的可控部分就比去年同期降低231.37万元。火炬火花塞股份公司通过建立成本、费用、分公司利润三个中心,使今年上半年万只火花塞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

三、狠抓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改革出活力,改造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基于此,株洲市在大胆探索企业改制的同时,坚持把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作为不断提高株洲企业的技术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以高、新、精、尖为目标,扶优扶强为原则,一方面争取在国家、省的支持下,有计划地对传统产业、落后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通过自筹资金,采取“小河汇大江”、“成龙成串”搞改造等方式,把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开发出一系列拳头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和名优特新产品,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近4年,全市共有230家县以上企业实施了357项技改和引进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8.78亿元,为“七五”实际完成投资的1.7倍;全市每年新增的工业产值中,有62.6%来自技改因素。

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如株洲冶炼厂,通过引进资金进行技改,不但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入国际市场、巩固国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暂时比较困难的企业,只要产品有销路,在市场上有发展前景,也及时抓住机遇搞技改,以期将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株洲农药厂的杀虫双,虽是长线产品,但市场容量很大,同类企业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他们看准机会,节衣缩食自筹资金搞技改,巩固了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

四、优化企业结构,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的影响和产权市场的建立滞后等原因,企业生产要素静止不动、资产经营效率低下、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株洲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以机械、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为基础,以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打破等级界限,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向大中型企业靠拢、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先后组建了以南方公司、株洲火炬公司、株化集团、株洲汽车齿轮厂等为核心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犹如在市场经济海洋中航行的联合舰队,不仅能顶住大风大浪的冲击,还能利用放大效应带动全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兼并联合。走这条路子成本最少,经济效益来得最快,既可以优化资本结构,促使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又可使困难企业找到出路,减少因改制带来的震动。自1982年以来,全市已实现多种形式的兼并125起,转移搞活固定资产2亿元,重新安置职工和新安置待业人员近2万人,使40余家困难企业摆脱了困境,30多家优势企业得到了发展。第三,通过转产、破产、拍卖等办法,使一批特困企业获得新生,闲置、半闲置的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出了效益。如市木器厂、皮件厂等8户地理位置较好,规模不大的企业,通过“退二进三”已走出了困境。

株洲市企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共和国历史上曾经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市场经济的主体,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株洲一批老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兴旺景象昭示人们,深化企业改革,坚持改制、改组、改造与管理、配套同步发展,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重振国有大中型企业雄风的必由之路。

标签:;  ;  ;  ;  

振兴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述评_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