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廖乐焕[1]2002年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及其启示》文中指出旅游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逐步从商业中分化出来,形成在第叁产业中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在当今世界,旅游业不仅是一种“无烟工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旅游业还是一种“朝阳产业”,正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发展我国旅游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集中反映了他的旅游经济思想。这些谈话,为我国旅游业在弱小落后的基础上实现崛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我们认为,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并简要阐述了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第二部分对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进一步分析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叁部分论述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旅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部分阐述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强调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旅游业要有创新精神。第五部分试图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为指导,联系云南实际,对云南旅游业跨越性发展进行了探讨。 20多年来,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旅游业完成了从“事业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的转变,取得了迅猛发展和辉煌成就,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旅游强国差距还很远,要把旅游业这篇文章继续做大,还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学习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将其思想精髓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从而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王云[2]2013年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旅游经济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各自的旅游经济思想,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概括、对比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旅游经济思想,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今后旅游业发展的启示。本文从叁位领导人的讲话、文件中,总结出其旅游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分析他们的旅游经济思想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结合中国旅游业叁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今后发展旅游业的一些启示。本文主要包含四部分:1.总结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旅游经济思想的内涵。对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从旅游业的产业性质和定位、旅游业发展策略以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叁个层次进行了阐述。江泽民的旅游经济思想主要包含旅游业的前景和功能、科学发展的战略和对某些地区的旅游发展策略叁个方面。对胡锦涛的旅游经济思想,从开放、科学、和谐发展的宏观层面,到大力发展旅游业所需的支持措施,再到以海南省为例的具体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叁个层面作了说明。2.对比了叁位领导人的旅游经济思想,总结了其思想的同一性。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第一,是都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旅游业是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是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和对促进民间交流和解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都强调加强旅游的全面规划。这里的全面规划包含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以资源为依托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叁,是注重加强市场和人才的开发与管理。3.改革开放以来叁位领导人的旅游经济思想的差异性阐述。差异性首先是对旅游业的功能、性质上的认识差异,主要表现在后来者对旅游的教育功能和旅游是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等方面的认识。其次,叁位领导人对旅游市场结构和产品形式的认识有所不同,即对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叁大市场的发展观点以及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形式到多样化的认识变化。最后是领导人对海南旅游发展的设想和措施方面存在的差异,事实上这方面的差异确切地说是在对该区域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定位逐渐准确的过程。4.在前叁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对旅游业今后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从加强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人才开发与管理,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以及更加开放的内外政策等方面。

孙凡[3]2008年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旅游业不仅是一种“无烟产业”,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旅游业还是一种“朝阳产业”,正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在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就发展我国旅游业问题,连续作了5次重要谈话,集中反映了他的旅游经济思想。这些谈话,为我国旅游业在弱小落后的基础上实现崛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是中国旅游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纲、力量之源。本文共分为前言和正文四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论述了旅游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的内在规定性,并简单阐述了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第一部分对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进一步分析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旅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经济思想的基础;是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是中国加速对外开放的先声。第叁部分阐述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强调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旅游业要有创新精神;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中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杨海红[4]2014年在《邓小平旅游思想与当代旅游发展的启示》文中提出文章围绕邓小平旅游思想的核心——"为什么发展旅游业"和"如何发展旅游业"进行阐述,启示当代中国旅游发展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和创新旅游业态、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及培训教育行业人才,并从整体上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郑咏梅[5]2003年在《邓小平旅游思想对我国旅游工作的启示》文中指出文章从发展方针 ,即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以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 ,将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科教兴旅、依法治旅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旅游思想对我国旅游工作的启示。

许春晓[6]2004年在《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表现出研究课题选材覆盖面比较宽广,研究深度可观的特点。但发展不很均匀,具体考察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旅游活动史探究多,旅游思想史研究少;一般描述多,深入分析少。旅游规划思想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我们对于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是在较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认为旅游规划思想演进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问题的细致讨论,是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的。第一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进阶段的划分。在就学术界对中国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意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旅游规划思想发展阶段划分方法选择探讨,通过定性和定量基础上的中国旅游规划思想发展轨迹的综合描述得出划分结论。第二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萌芽时期研究。首先对旅游与旅游规划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然后分为古代旅游思想的朦胧孕育和近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初步萌芽两个阶段进行研究。认为古代旅游规划思想在旅游活动中孕育,从园林规划、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活动中产生。近代旅游科学思想则随着近代旅游业的起步而产生,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初步认识、对旅游风景区规划的理论思考、注重六要素配套开发、开始对旅游业发展步骤和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对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初步系统思考几个方面。最后对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第叁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资源导向时 翔,师、大,.~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鹅要 期研究。在分析了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规 划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规划研究的主流,旅游 产品及六要素配套开发渐渐成为热点、旅游市场研究逐渐起步并快速 发展、规划内容体系初步完善与规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这 一时期存在的盲目开发、多头管理导致管理矛盾、理论方法尚不成熟3大问题。第四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时期研究。在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成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的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产生期内,学术界全面关注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研究,“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理念成熟。在成长期,市场导向思想完全确立,规划技术研究深入,旅游地形象研究起步,规划内容进一步完善。在成熟期,旅游规划规范化,市场导向研究深入,多种市场导向观点提出。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归纳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指出了管理不规范导致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人本导向时期研究。通过对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考察,认为我国当前实际上己经形成了对“以人为本”的深切呼唤,国外有较多的“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经验可资借鉴,中国旅游学界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己经有了较多的探索。提出“人本导向”旅游规划时代己经到来。第六部分是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在界定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接力式演进、浸透式发展、重迭式交接3条演进规律,认为其发展是基于社会需求拉力、.,师二大,.士论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摘要体制改革推力和学术发展浮力3个驱动力而实现的,同时,得出了学术主导思想发展的主导思想不排斥非主导思想的继续发展、成熟的主导思想催生新的主导思想、任何学术主导思想都应该与时俱进等3点推论。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界定旅游规划学者在旅游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己经取得的理论成就,仔细探讨旅游规划理论积累的过程与规律,极大地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建设内容,总结经验,促进旅游规划理论的成熟。进一步发挥旅游规划思想对旅游规划工作的指导作用,使得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理论意义重大。 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归纳发展规律性,提出要适时地推出新的指导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南。旅游规划思想直接决定着旅游规划的属性,标志着旅游规划的发展水平,促进旅游规划的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这一选题具有明显的边缘色彩,这就在客观上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本底方面的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自己既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把握好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总体上体现综合的风格。在方法上,我们力图有些创新,既要考虑历史学研究的传统和特色,也适当融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具体形成了多角度透视与主线分析有机结合、思辨与实证有机结合、定性描述与数理方法结合的特色。

董一潼[7]2015年在《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重点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以加强自身建设为基础,以治国理政为背景的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问题,尤其是把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来的反腐肃贪的实践贯穿于从严治党的历史过程中来研究,从而加深了对十八大以来反对腐败斗争与从严治党关系的认识,加深对反腐败斗争与党执政关系的理解。研究建党至今从严治党的历史发展,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治党理念进行系统的探讨。遵循这一思路,从历史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从严治党的理论基础;从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叁大基础出发,阐明从严治党的实践基础;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历任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阐释探讨从严治党的规律性的结论;阐明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结合现实明确科学认识从严治党的观点和立场;结合党的建设实际,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腐为重点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总结。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对从严治党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论文遵循这一思路,重点研究五大问题。第1章,绪论。在对论文研究文献做了大致的梳理的基础上,把握研究问题的发展现状,阐明研究从严治党问题的实际意义。绪论指出,研究从严治党,能够树立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坚定信心;可以从党的先进性和宗旨的境界,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党理念;可以树立有效地反对党内腐败的决心;正确认识和分析党的建设现状,并科学地解读党的反腐倡廉的实践;可以充实并完善党的建设理论。第2章,研究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渊源。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成为党的理论渊源。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严格管理组织,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列宁建党和治党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富有极大的启示,列宁亲临社会主义实践,执政党的治党经验,无疑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宝贵遗产,它被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历史的逻辑研究就是证明,从严治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政党理论的重要内容,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工人阶级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第3章,研究从严治党的实践基础。对于党而言,从严治党有着厚重的实践基础,这个基础一个是党的建设主体需要,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必然要加强自身建设,进而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健康发展,从严治党是题中之意。另一个就是,人民群众认同党执政的呼声,人们群众对党执政寄予厚望,寄希望于党通过从严治党,有效地防腐倡廉,凝聚党心,提高战斗力,提高执政能力,更好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第4章,研究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史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党的历任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特别是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理论阐述,以各异的实践方式,促进从严治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理论与实践。第5章,在系统研究从严治党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建设实际,研究从严治党的内容。从严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党理念,经过历任领导集体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有着鲜明的特点。就内容来说:思想教育从严。对全体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的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自觉拒腐防变;组织管理从严,即党组织的发展严格把关,坚持党员标准。同时把不合格党员及时清除出党;作风要求从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党的纪律和规定,使党员端正党风,清除不良风气;党纪监督从严,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健全的党纪监督。监督贵在从严。党的建设实践造就了从严监督的决心和反腐倡廉的力度。长期的从严治党形成了这样一些特点,即高度自觉的政党意识、以反腐倡廉为重点、决心和态度的公开宣示、反腐治党打破常规等。现实中,对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正确的认识,防止走入认识误区。一是认识到,从严治党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加强党的领导,能更有力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认识到,党的干部主流是好的,腐败者怎么说也是少数,防止“腐败泛化论”。反腐不会影响党的社会威望,恰恰会增强党的凝聚力。叁是认识到,从严治党的现实与人民群众期望值会逐渐一致起来,党致力于反腐倡廉与人民的要求的统一。四是认识到,从严治党不会导致所谓的“官不聊生”。短期来看对官场是一场震动,从长期来看,有力推动党政干部转变作风,清廉从政。第6章,研究和分析从严治党的创新。一是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反腐倡廉决心论、防腐新论、“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两打论、权力约束论、党员自律论。理论创新把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二是实践活动的创新。实践创新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达到教育、提升、导向的效果。叁是体制创新。实践中央巡视组制度、创制网上举报制度、创制系列规章制度,形成系统的硬性约束,规范党的干部利用权力的价值取舍,做到洁身自好,形成规范权力为核心的有效机制,真正使党的干部在任何时空范围内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结束语。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的政党意识,这一实践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当前的反腐肃贪更是对党的政治定力的合格验收。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成为从严治党的一大亮点。反腐倡廉不是党的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一直贯穿于党发展过程的战略之举,反腐没有终点,反腐没有界限,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之处就在于,能“亡羊补牢”,敢于“自曝家丑”,把党内的大小腐败分子都亮出来,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做到的。中国共产党高压态势的反腐,割除寄生在党健康机体上的毒瘤,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维护了党的社会威望,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提高了党的社会公信力。人们全力支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治国理政的决策,并积极参与反腐的斗争。实际上,以从严治党为基础的反腐倡廉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给人们一个承诺: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建设一个政治清明、政府清正、干部清廉的中国,建成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法治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韩一凡[8]2017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的认知与弘扬。然而,毋庸讳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共同价值准则,发挥其整合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取决于其能否真正的实现生活化。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还是教育都必须面向人们的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叁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提出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提出“叁落”(落细、落小、落实)“四化”(日常化、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总体要求。基于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理论渊源、重大意义、存在问题、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的多视角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必然是首先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理论来源、学理依据。只有深刻了解并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活理论、西方现代哲学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理论,才能为进一步研究确立学理依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国家来说是“兴国之魂”,对个人来说是“精神家园”。换句话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反映在国家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等几个方面;而且在包括提高国民素质、塑造国民积极健康价值观、提高中华民族“向心力”以及实现社会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方面的社会生活层面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对两个层面意义的分析探讨,有助于明确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的目标、方法与语言各方面对生活的疏离,不能内化于心,也就谈不上外化于行。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无化、人民群众精神的“获得感”缺失以及我国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部分丧失。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必然要借鉴中国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国内外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经验教训。古今中外价值观教育都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把跨域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活化理论利用过来,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对于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叁落”“四化”的关键在于“落”与“化”。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舆论环境、利益格局、生活场景和保障机制等是“落”与“化”的重要抓手。

李美娟[9]2012年在《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公共服务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康、执政党执政地位能否稳固的大问题。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是在科学把握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围绕当时我国的公共服务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总和。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府公共服务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在解决我国政府公共服务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对现阶段的政府转型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揭示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的内涵入手,围绕其形成的理论来源、现实条件、主要内容等展开探析,力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正确、全面地把握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并得出重要启示,以为促进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公共服务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交代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总结国内外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形成的基础。这一部分从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现实条件和形成与发展过程叁个视角来着手研究其形成的基础。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府公共服务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以及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当代西方政府公共服务的经验;现实条件则包括邓小平对我国国内发展环境的科学判断、对我国当时政府公共服务问题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界定;而通过对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分析和掌握,有利于我们对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深刻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本文研究的铺垫。第叁部分: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的内容。对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内容的界定,则表现出我国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高度关注,并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四部分: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一部分主要总结邓小平在政府公共服务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分别从他对基础性公共服务的探索、对社会性公共服务的探索、对经济性公共服务的探索、对安全性公共服务的探索来阐述,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内容。第五部分: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与实践的现实启示。这一部分阐述了以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为指导,努力探寻新时期政府公共服务的新思路,在与时俱进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各项措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文大稷[10]2014年在《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教育是针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倾向”和“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理念,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尤其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地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益凸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而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说到底就是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其主体自身的实践教育活动密切相关,试想一个没有实践能力的人能具备创新精神吗?因此,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内容除导论外分五章,按照如下理路来展开研究:首先,对实践教育的概念进行诠释,实践教育是相对于理论教育而言,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而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根基,其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教育的哲学基础,它从哲学高度论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其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指南,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选择;其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现;其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依据,实践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有力措施,是推动广大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有效途径。第二,论文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嬗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也探讨了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发展。第叁,论文从六个方面归纳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类型结构,即社会服务型实践教育、社会考察型实践教育、劳动服务型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型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型实践教育、其他类型的实践教育。第四,论文从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整体情况出发,概括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基本经验,叁十多年来当代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必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开展和完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状况,笔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实践教育依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对有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论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了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策略,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创新内容形式,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多方探索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新途径。强化实践育人的功效,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当代大学生仅仅有书本知识还不能承担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重任,要获得真理,必须亲身实践。只有将知识成果运用于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吸收、消化和提高。因此,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认识实践、参与实践、深入实践,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育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育应当融汇、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及其启示[D]. 廖乐焕. 云南师范大学. 2002

[2].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旅游经济思想探析[D]. 王云. 天津商业大学. 2013

[3].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D]. 孙凡.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 邓小平旅游思想与当代旅游发展的启示[J]. 杨海红.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 邓小平旅游思想对我国旅游工作的启示[J]. 郑咏梅.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 许春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7]. 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D]. 董一潼. 吉林大学. 2015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D]. 韩一凡. 郑州大学. 2017

[9]. 邓小平政府公共服务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美娟. 西南石油大学. 2012

[10].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D]. 文大稷.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