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体与标本在自然教学中的应用_植物标本论文

论物体与标本在自然教学中的应用_植物标本论文

谈谈实物、标本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本论文,实物论文,自然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物或标本是小学自然教学的一种较好媒体,它能在观察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怎样充分发挥实物、标本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观察实物、标本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对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对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实物直观是在直接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因而它所得到的感性材料同实物之间的联系较为直接、亲切,而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较好的组织感性经验的方式。”特别是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就出示实物或标本,比如让学生观察青蛙和蟾蜍,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这节课要学习这两种小动物,立刻就有了学习兴趣。

教师为学生出示的实物或标本必须做到下面两点:一是要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观察材料进行巧妙安排,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要做到有针对性;二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学生思考。比如,教学《植物的种子》一课,可以把一粒玉米、一粒芸豆、一个小石子,用透明胶胶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片上,上课时把它举在学生面前说:你们认识它们吗?学生观察后会很容易地做出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我们把它们种到地里,它们得到同样的水分、空气、温度,会怎么样?学生思考后会说:玉米、芸豆能发芽,它们是植物的种子;小石子不能发芽,它不是植物的种子。……这样,不仅有针对性地导入了新课,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二、借助实物、标本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大多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难点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小教学难度,从而顺利突破难点,达到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目的。应该怎样利用实物、标本突破教学难点呢?

1.解剖实物,突破难点

小学生感知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具体形象性,他们认为会飞的才算鸟类,他们常常把可食性当成了果实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地瓜、土豆也看成是果实。为了突破“果实”这一教学难点,可以通过解剖苹果、梨、地瓜、土豆让学生辨析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再用地瓜、土豆与苹果、梨对比,让学生理解果实是植物有种子的部分这一本质特征,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

2.借助标本的观察,突破难点

提起青蛙和蟾蜍,绝大多数农村孩子都认识它,但说起青蛙和蟾蜍的生长发育史,却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为了使学生了解青蛙和蟾蜍的一生,从而突破“两栖动物”这一难点,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卵、蝌蚪、长出后腿的蝌蚪、长出前腿的蝌蚪、尾巴缩短的成蛙和蟾蜍的标本。学生在观察中会领悟到:青蛙和蟾蜍都在水中产卵,卵在温暖的水中孵化成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没有四肢,只有一条侧扁的长尾,像小鱼一样;它们的头部两侧都有外鳃,是呼吸器官,稍后外鳃消失,长出内鳃,进行呼吸;接着体侧长出了侧线,蝌蚪渐渐长大,尾巴逐渐缩短,最后消失,内鳃逐渐萎缩和消失,形成了肺,这时候蝌蚪就变成了一只幼小的青蛙和蟾蜍了;幼蛙离水登陆,逐渐长成青蛙或蟾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青蛙和蟾蜍小时候在哪里生活?用什么呼吸?长成以后在哪里生活?用什么呼吸?这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标本,学生通过对标本的观察,不仅可以了解青蛙和蟾蜍的一生,而且可以顺利地突破两栖动物这一难点。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三、利用实物、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重点是使儿童的感觉转化为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感觉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或标本,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思维材料。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实物或标本能在直观感知与抽象概括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逐步从感知材料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1.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重视感知转化为概念的思维过程教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外界的客体并不是直接、机械地决定着思维,而是通过人的内部条件,通过人脑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过程,而间接地决定着思维。”这就是说,思维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如何加工则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给学生做出指导。比如观察香菜根,应让学生在观察中首先找到又粗又长的大根,看清大根四周的很多的细毛毛根,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把香菜根看成一个整体,即由一条大根与很多细毛毛根组成,从而认识直根植物根的整体。可见,分析是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综合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综合是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接着,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观察、比较、分析得到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抽象概括出:粗而长的根叫主根,细而短的毛根叫侧根。这样就把事物的本质抽取了出来,而舍弃了非本质特性。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思维方法,而且也会重视感知转化为概念的思维过程。

2.重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我们知道,概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形成的。感知、表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一切概念都是抽象和思维概括的结果。比如对猫和兔子的感知有三次飞跃过程: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过程:猫和兔子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全身表面都长着毛,都下崽,小崽都吃妈妈的奶;第二次认识飞跃是求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把猫和兔子都能生崽、小崽都吃妈妈的奶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建立“同构”关系,从而概括出“哺乳动物”的概念;第三次认识飞跃是从食性上进行求异比较、扩展概念。在求异比较中会发现:猫吃肉、鱼、饭等食物,兔子吃菜、草、树皮等食物……这样猫与兔子的区别就清楚了。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使学生正确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

四、收集实物制成标本是深化知识的重要过程

通过收集实物制成标本,对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生物的兴趣,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完《植物的叶》和《制作叶的标本》以后,可以要求学生采集和制作叶的标本,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小关节、小肌肉,发展手的运动觉,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的要求,提高学习兴趣,并深化所学知识。比如学生要做“扇形”、“带形”、“心形”、“卵形”、“披针形”、“掌形”、“针形”叶的标本,就得回忆、再现已学过的七种叶形的知识;在制作标本过程中,学生就得回忆采集、压制、上台纸、固定、贴标签的制作方法,并经过亲手实践而形成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并加强学生的独立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心理学指出:“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形成技能,才可能形成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所以技能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环节。”要培养学生能力,光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统一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这也说明自然教学中指导学生收集实物、制成标本的重大意义。

标签:;  ;  

论物体与标本在自然教学中的应用_植物标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