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朱丽

朱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应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通气通便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日等快速康复各项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对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结果:应用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患者术后通气通便时间、早期进食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拔尿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提前,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的发生无增加。实验组患者对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结论: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可进一步确保快速康复的实施效果,加速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右半结肠癌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快速康复外科是指通过多种模式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健康宣教、微创技术、术中快速通道麻醉、术后最佳镇痛技术及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进食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等措施,来加速患者的康复[1]。我科自2012年制定并实施了快速康复外科标准化的临床护理路径与实施计划,以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右半结肠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9.4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诊疗护理流程,实验组实施系统化的快速康复临床护理路径。

1.2.1组建快速康复小组 快速康复小组由科主任牵头组建,共14人,其中包括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1名);麻醉师1名(副主任医师);临床护理人员9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营养师1名。前期已选派小组部分成员赴国外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开展成熟的医院参观学习3周。

1.2.2制定实施方案、患者的康复计划及详细的临床护理路径

1.2.2.1规范化的培训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三期共6次培训,每期历时一周,每周2次,每次2h,内容包括快速康复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操作流程与方法等,并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最后组织考核,使每一位成员在实验前均能达到考核标准。

1.2.2.2制定实施方案和标准化的临床护理路径 小组成员将国外的先进经验、流程与方法与国内疾病人群的特点相结合,通过多次的分析、讨论与研究,制定出一套更符合中国人群的快速康复方案,设计了具体的临床护理路径书、实施计划和评估量表等。由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总负责人,进行统一的分配、协调、沟通与实施。准确地收集各种数据,定期评估与分析实施效果,不断提出改进措施。

1.2.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实验组入院时由医师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发放临床护理路径告知书,入院后即为其实施系统的干预措施,内容包括:①入院时40min的宣教与访谈:快速康复专科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系统化地对其进行宣教,注意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做好心理辅导、详细告知各时间段安排的具体内容,使其充分理解快速康复外科与传统手术相比较的优点和独特性,取得其积极的配合。②根据路径表的每日进度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的护理:与医师、营养师协作,借鉴国外医院的术后食谱,结合中国人群的饮食习惯,制定中国特色的快速康复患者套餐,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食,加强对患者宣教与引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④术后早期下床的护理: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术后快速康复活动车,并确保术后早期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早期使用弹力袜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⑤快速康复量表的填写:根据路径表的进度,认真、准确地收集数据。⑥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与居家访问。

1.3评价标准 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拔尿管的时间、住院天数、住院经费、术后并发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吻合口瘘、切口裂开、肠梗阻)、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在出院前对患者进行测试,结果分为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和未掌握3个等级,根据患者掌握程度依次得分3, 2, 1分, >72分为完全掌握, 30~72分为基本掌握, <30分为未掌握。满意度调查使用我院护理部设计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比较(表1)

3讨论

本文通过成立由多学科人员参与的快速康复小组,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人的疾病和身体状况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一套更适合于中国人群的快速康复计划,医护人员及麻醉师、营养师按照时间的先后有序地实施治疗护理计划和措施,规范性、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各项康复指标,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酌情的处理,使患者获得了最佳的照护,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医疗护理理念。

临床护理路径与快速康复理念相结合,使快速康复措施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能够进一步发挥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的优越性[2]。而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中国人群的疾病特点相结合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康复方案,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志伟,李宁,黎介寿.加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31-133

[5]田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8):734-736

论文作者:朱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5月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6

标签:;  ;  ;  ;  ;  ;  ;  ;  

快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朱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