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融资方式的转变看证券市场的作用_银行论文

从我国融资方式的转变看证券市场的作用_银行论文

从我国融资格局的变化看证券市场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融资论文,格局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形式,它反映资金从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的流动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新形势下的投资有一个重新安排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重塑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问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证券市场的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间接融资为主方针的剖析

多年来,我国所以要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方针,不是偶然的。

第一,80年代初期的经济改革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企业扩大自主权,地方分灶吃饭,结果是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下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79年为28.4%,尔后逐年下降,到1995年只占10.7%;中央总财力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46.8 %下降到1995年的29.3%。由于财政收支拮据,在建设上只能依靠银行动员居民储蓄来支持国家建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吃饭靠财政,建设靠银行”。

第二,投资体制的改革向拨款改贷款倾斜。当时以为建国以来存在投资饥渴症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投资的无偿拨款,所以经过了1979年开始的试点并从1985年起全面推行了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而银行方面也想打破固定资产投资只能用拨款不能用贷款的禁锢,首先从轻纺技术改造方面尝试了银行贷款,以后每年都有几十亿元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直接使用银行贷款。

第三,建国以来,在财政信贷平衡上,长期存在着财政挤银行的矛盾。1983年开始对原来由财政拨款的企业的流动资金实行由银行一家供应(所谓“全额信贷”),1985年的“拨改贷”,以及80年代后期实行的“财政信用”,既反映出银行有改变“大财政、小银行”的格局,要在支持建设上一显身手的积极性,也反映出财政部门想借银行融资来摆脱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拨款日益增大的压力。

第四,实行间接融资为主,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唯恐直接融资的自发性和消极影响难于控制,以为实行间接融资的金融体制,由银行把社会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再由国家计划按部门归口切块分投资、分贷款,可以从计划和行政方面得到控制。在这一点上,间接融资的体制又正好符合了计划体制改革上不想在传统的投资分配体制上大动手术的需要。

第五,“七五”初期,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非国有经济的投资主体还没有形成,这也是只能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由银行动员国民储蓄以贷款来实现投资的一个原因。

“七五”、“八五”在投融资政策上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一是十年间完成8 万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取得高速发展的经济成就。二是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银行融资,创办了一大批国有企业。三是发展和壮大了金融产业。

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要求重塑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的体制,企业的一切收入上交财政,一切支出(包括投资)都由财政拨款。这时,政府既是储蓄主体,又是投资主体。经过1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央财政放权让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国内总储蓄中,居民储蓄占3/4,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只占1/4左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贷款约占30%,企业自筹、集体和城乡居民自筹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来源的其他投资约占60%左右。由此说明居民已成为储蓄主体,企业已成为投资主体。政府不再是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以及储蓄主体同投资主体的分离,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它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融资体制,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以引导储蓄投资的转化。

“七五”、“八五”在投融资政策上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方针,虽然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但也给经济上带来一个极为严重的后遗症,就是企业的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据有关资料,1980年全国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8.7%,1995年12.4万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5.1%,扣除资产挂帐和坏帐损失,实际资产负债率高达83.3%,1995年6月,中央银行透露,在商业银行贷款中, 逾期贷款约15%,呆帐大约3%。这种状况,就其本质来说, 是一种新的体制性资金错位和缺位。因为,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在资金结构上有三种来源:一是所有者出资,即资本金;二是银行融资即贷款;三是企业对社会的直接融资,如企业票据、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这三种来源在资金结构比重上的不断调整升降,才有利于加速资金盘活和周转,并使其具有互补性。我们的国有企业在资金结构上靠单一的银行融资包打天下,不存在其他资金来源互补的调剂余地。现在的过渡负债说明单一的银行融资为主的政策在创造了十年完成8 亿元投资这个非凡的奇迹上,它的作用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开放直接融资,建立一个社会有效的融资体制,发展证券市场,重新塑造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利用多种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才能把间接融资为主体制下错了位的资金关系理顺过来。

三、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需要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

(一)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加强和改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提供新的手段

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分为直接计划调控手段和间接经济调控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计划手段正在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和条件。在传统的行政手段已不能完全奏效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已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手段。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因统一收紧或放松银根时所引起的“一刀切”的不良后果。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的信用政策、利率政策的调整,改变资金在证券与商品市场的流通比例,使货币流通满足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

(二)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分流储源, 调整货币供应结构,达到稳定货币流通的目的

自八十年代以来,整个银行储蓄存款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巨额储蓄一直扮演着“笼中虎”和“田间牛”的两种经济角色,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利弊便成为我国中央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证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种类众多的具有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这些金融工具刺激人们去进行金融投资和储蓄,这就能提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和一个国家的储蓄率水平。证券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通过与利率受限制的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竞争,能推动利率达到更为合理的水平,从而形成我国合理的金融资产价格体系,促进储蓄水平的提高和有效投资。

从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口径来看,广义的货币M[,2],包括M[,1](即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其中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达到50%以上。因此,要控制M[,2]的增幅, 控制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就为控制M[,2]创造了条件。我们通过直接融资,引导储蓄分流, 减少储蓄存款的增幅,引导资金流入其他金融资产,无疑有利于M[,2] 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 使社会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实物跟着计划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就表现为实物跟着货币走,货币资金的运转也就成为整个资源配置的第一推动力。“证券”就成为货币资金高效率运转的一种工具。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中,内源资金不足30%,而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的内源资金率一般都在50%到80%之间,更为突出的是在我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占95%以上,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外源融资的50%左右来自证券市场的情况相比,我国企业资金来自证券市场的实在是微不足道。解决企业内源资金不足和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在于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而改变企业资本结构的根本途径,则在于提高企业股权资产的比重。配合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大力发展股票和企业长期债券市场,便是一种正确选择。

标签:;  ;  ;  ;  ;  ;  ;  ;  ;  

从我国融资方式的转变看证券市场的作用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